如何以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2023年11月20日 08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坚持制度引领,优化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

    60问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如何以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4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68亿人,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从“有没有”的阶段跨越到“好不好”的阶段,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以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促进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制机制、实现分配正义是关键。权利平等、共创共享是分配正义的基本内涵。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将收入分配机制从效率优先转向保持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更加注重分配正义。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现代社会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制度安排。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建设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着力解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制度安排,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构成了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物质基础。通俗讲,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样需要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保驾护航”。拉美国家盲目进行“福利赶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北欧国家实行“泛福利化”导致社会活力不足,都是前车之鉴,尤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全面转向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始终保持良性协同。新的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社会保障收支将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充分发挥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养老保障、健康治理领域的责任边界,亦将有助于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事业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民生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健康大养老产业在需求侧和供给侧都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其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坚持制度引领,优化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适应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优化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的重点工作包括七个方面。其一,深入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由“制度全覆盖”走向“法定人群全覆盖”,特别是要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新形势,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其二,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支出责任分担机制,形成稳健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和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其三,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发挥医保支付、价格管理、基金监管综合功能,促进医疗保障与医疗、医药体系良性互动,推动形成“三医”协同治理格局,使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安全感。其四,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加强国家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建设,探索实现全国统一的异地就医备案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费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其五,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救助对象精准识别和认定机制,形成覆盖全民、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其六,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健全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提升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其七,加强社会保障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金分会副会长 胡秋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何以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2023年11月20日 08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坚持制度引领,优化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

    60问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如何以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4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68亿人,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从“有没有”的阶段跨越到“好不好”的阶段,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以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促进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制机制、实现分配正义是关键。权利平等、共创共享是分配正义的基本内涵。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将收入分配机制从效率优先转向保持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更加注重分配正义。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现代社会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制度安排。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建设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着力解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制度安排,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构成了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物质基础。通俗讲,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样需要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保驾护航”。拉美国家盲目进行“福利赶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北欧国家实行“泛福利化”导致社会活力不足,都是前车之鉴,尤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全面转向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始终保持良性协同。新的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社会保障收支将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充分发挥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养老保障、健康治理领域的责任边界,亦将有助于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事业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民生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健康大养老产业在需求侧和供给侧都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其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坚持制度引领,优化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适应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优化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的重点工作包括七个方面。其一,深入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由“制度全覆盖”走向“法定人群全覆盖”,特别是要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新形势,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其二,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支出责任分担机制,形成稳健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和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其三,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发挥医保支付、价格管理、基金监管综合功能,促进医疗保障与医疗、医药体系良性互动,推动形成“三医”协同治理格局,使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安全感。其四,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加强国家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建设,探索实现全国统一的异地就医备案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费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其五,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救助对象精准识别和认定机制,形成覆盖全民、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其六,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健全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提升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其七,加强社会保障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金分会副会长 胡秋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