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制造新动能 精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2023年11月13日 11时1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编者按

    11月6日至7日,由四川日报社和宜宾三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办,川观智库、宜宾三江新区党群工作部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100问”走进三江新区调研行在宜宾市举行。这是我省理论融媒品牌产品——“中国式现代化100问”首次走进地方,力求通过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帮助更多干部群众学习思考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本次活动分专题调研和主题研讨会两个阶段进行。在主题研讨阶段,9位专家嘉宾作了精彩发言。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进行摘录,以飨读者。

    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

    以新质生产力建设为抓手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作为优先选项,打造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发展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方向。其突出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对产业结构升级和融通发展的带动作用强,三是对经济体系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驱动作用大。其中,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数字、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站在历史的交汇处,我们要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努力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新型工业化,避免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类创新主体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发展“杀手锏”技术。特别是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强化技术集成突破,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发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发展新优势。

    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视角来看,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和主要目标是提高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生产力跃迁的方向,蕴藏了巨大的价值,对提高实体经济效率具有乘数作用,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就是要坚持以新质生产力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高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补齐新型工业化发展中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发展短板。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催化剂”,激发传统工业内生动力,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增长路径和发展方式,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改造升级。同时,以新质生产力为“加速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范式与数字经济范式的协同转换,建立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系统集成商等多方力量,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快产品更新迭代,促进产业链配套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另一方面,要以新质生产力的个性化发展、跨界发展的特点,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需求,打破时空限制,锻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长板。要加强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繁荣有序的创新发展生态,聚焦先进制程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业、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培育一批新质生产力主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导型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创造新产品充分涌现、市场不断拓展、产业高速发展、价值链不断提升、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在新的维度和底层逻辑思考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和新方向,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入手,走出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

    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完善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数字创新领军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各种关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等方面的“一条龙”跃升,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并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加强形势研判,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近年来,随着颠覆性成果不断涌现,未来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在推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工业基础优势,对标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量子计算、元宇宙等全球产业创新前沿,跟踪“未来智力”“未来生产”“未来算力”“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引领、带动实体经济强劲增长的未来产业作为产业重点布局方向,选择其中潜力较大的赛道重点发展,并逐步试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应用场景,强化匹配未来产业的内容创造,加快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努力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曲永义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

    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环境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表明我们党对创新驱动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创新驱动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同时,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既要全面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又要把创新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社会再生产运动和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供给看,体现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企业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体现为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的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需求还能够引领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供给体系创新和结构变革又不断唤起和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体现为能够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分配看,体现为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大小,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宏观经济循环看,体现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第二,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之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高质量发展过程。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背景是新一代产业革命的兴起与加速。一般认为,当前全球正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末期与新一代产业革命的孕育期。第四次产业革命继承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的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数字网络和智能算法,数字技术创新将对未来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管理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而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往往需要打破行业的边界,实现跨界与协同,产业的边界因此更加模糊。制造业通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融合互动,加速实现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会产生协同效益。龙头企业在实现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工厂基础上,通过云平台向制造服务业企业转型。在融合发展中,信息技术产业得到更快发展。

    第三,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清晰指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路。要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内在统一。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要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还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要扩大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总抓手,健全“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从微观层次上,要把握好三点。首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等激励形式,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进行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其次,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制机制。一是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是建立信息渠道畅通、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活动有序的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其运行效率。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引导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最后,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持续性攻关,加快攻克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重点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韩保江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

    以改革开放释放新型工业化活力动力

    新型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同样需要以改革来释放新型工业化的活力动力。和以往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是一个认识深化、实践优化的由内到外、从理论到实践的改革创新或者说不断扬弃的结果。其新意蕴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深度的工业化。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工业化必须告别浅层次、数量型、粗放型的工业化模式,走深度的、先进技术深度应用的、高技术和复杂加工比重较高的、专精特新的、高质量的、创新引领的深度工业化模式。二是完整的工业化。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产业体系的突出问题是加工制造能力强,而核心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高端研发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受制于人,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合作不紧密,协同创新少,缺乏产业链的合作和整体布局,而完整的工业化则是从这些产业弊端的改变开始。为此,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等,“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这是我国首次提出“产业链现代化”概念,是从长远战略角度对我国产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和部署,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三是融合的工业化。产业本身是融合的、连续的、互动的,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渗透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绿色的工业化。随着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成为潮流。五是开放的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离不开开放合作。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强调经济全球化发展,重视开放合作,以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全新格局。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将在科技和产业自立自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方面意味着我国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全球的市场和技术,保持我国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的份额,促进国内工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意味着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支撑共同富裕和国内市场扩大,为其他国家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带动全球共同发展。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要放在全球经济分工合作的大逻辑中进行考虑,站在全球产业重构的角度思考和谋划产业布局,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互鉴,强化战略沟通和经济技术交流,深化在绿色低碳、产业互补、科技研发等领域合作,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包容性与分工效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向他们分享中国技术、中国经验,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位势和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以“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为重点,助推我国优势产业海外布局,深化产业开放合作,培育一批在全球产业链中实力强大的世界级企业,拥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强大的营销网络和主导全球市场的能力,品牌知名度高,产品附加值高,能够促进产业链效率优势和安全优势的双重叠加,推动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让新型工业化成为中国走向世界、链接全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连接点。

    无论是国家高新区还是省级新区,都贵在一个“新”字。自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创新战略已经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的重中之重,创新是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省级新区要充分利用好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更大自主发展权改革权创新权,全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具体到三江新区,三江新区要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双向开放大格局,构建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重庆在港口、交通、产业园区等方面的互促互动,在港航物流、文旅融合、协同打造汽车产业生态圈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作为四川第一个省级新区,三江新区要发挥在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作用,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开放合作新态势,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和川滇黔结合部的核心引擎。(文丰安 作者系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业化对四川意味着什么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核心是教育的现代化。工业化的本质是科技创新,核心是人的思想解放。新型工业化实质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新型工业化对四川意味着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一次新的追赶跨越、理念变革、赛道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产业变革、组织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调整。需要破解传统与新型的“七大悖论”——继承与创新(看规律)、农耕与非农(看需求)、自立与开放(看发展)、保护与发展(看价值)、人脑与电脑(看灵感)、融合与特色(看本源)、多元与统一(看趋势)。解决“蜀道难”、突破“盆地关”,高能级开放、高层级融合、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由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生产力?经典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括三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现在,这三个要素都彻底改变了,完全摆脱了传统定义。从本质上讲,生产力的核心是人,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什么是“新质”?简单说,就是由质变产生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规律。在我国,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起点是“新”,内核在“质”,落点于“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树立从0到1的创新理念,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把四川的未来产业培育成“参天大树”。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与质变。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制定落实好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年轻人才追梦的“创新之镇”“理想之城”,让创新人才在四川享受最优质的创业服务。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创新生态,为凝聚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大力量。

    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要在增添新动能、培育新主体、集聚新要素、发展新模式上下功夫。

    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推动韧链强群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工业发展新格局;突出发挥军工大省优势,大力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进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做优做强,蹚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产业备份基地;突出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突出产业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国家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到2027年,制造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

    到2035年,制造强省、农业强省、服务业强省基本建成,形成一批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次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全面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李后强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要“两手抓”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正确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事实上,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不代表低端。是不是低端的产业,是不是落后的产品,要由市场来评价。传统产业发展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历史、动态、渐次而上的过程,它本质上是现代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基座,不能将其简单地与“低端产业”画等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新型工业化是一个新旧经济融合发展的工业化。从理论逻辑上来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正值全球处于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时期。从传统意义而言,中国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工业化进程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在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不可能不兼顾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要求,仍完全依照发达国家的顺序,按部就班地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再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等。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中国的工业化同样也不可能是完全抛弃传统产业,仅依靠新产业来推动的工业化,而是要走一条传统产业改造不断升级、新产业不断扩张,新旧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这才是新型工业化应该遵循的发展路径。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传统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条件。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终结,两者相互依存,融合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在新型工业化上与美国相比虽然仍有差距,但相比很多国家同样具有领先优势,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落后的产业,低端的产业,最终的市场衡量标准是看这种产业所输出的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力,而不是这种产品是不是贴上了某种高新技术的标签。同样,如果一种产品具有某种高新技术特征,但市场并不接受,那么,这种不被市场认可的“早产”品,也同样是一种低端的产品。另外,将新的经济要素注入传统产业中,推动传统产业与新经济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有助于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从而让我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走得稳,还能走得快。

    如何对传统产业赋能,第四次工业革命自提出以来,迅速从发展理念转变为产业现实,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不满足于“智能工厂”,而已经向着第四次科技革命迈进,预计将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与产业革命,对全球价值链结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更是一场社会、文化、价值与思维等领域的全景式整体性变革,将提供社会转型新动能,为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以及新兴技术场景应用建设的加快,科技赋能不但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所在。传统行业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术创新途径来促进发展:首先,“互联网+”——传统行业可以通过将线下服务转移到线上,实现互联网和传统业务的深度融合;其次,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可以为传统行业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支撑,从而优化生产流程和经营决策。例如,在制造业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工艺流程的优化和预测性维护,提高生产效率;第三,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传统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优化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张成岗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在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中谋划新区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2年6月、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到宜宾、广元等地调研,为我们把握和领会四川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区域定位和建设重点,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对省级新区以融合发展态势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更好理解、把握和融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及其调整,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三江新区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江新区是内循环外循环互动核心区域的重要产业枢纽。从文明的主体区域和类型上看,新发展格局中的主体即“国内大循环”,是以黄河和长江为要素流动渠道、以沿河沿江分布的都市圈、增长极为增长动力的大陆文明;“外循环”在国内的部分,则是以海洋为要素流动空间,沿海都市圈、增长极为增长动力的海洋文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新形态。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点就在于通过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针对性调整,促进西南、西北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创造全新的格局、联系和载体。补齐短板、打通堵点是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关键所在。宜宾地处长江上游,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四川的关键联结区域,也是内外循环在西部地区互动的先发区域。以三江新区为龙头和门户,引领实现产业在川南的高质量聚集,是内外循环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

    融合发展应当成为三江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要充分认识到,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关键点在于以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推进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中,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基本要求,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关键评价指标。应当以系统观念来整体看待三江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层面上,作为内外循环互动重点区域的产业新区,三江新区要以产业聚集来促进区域间互动,必须以融合发展来创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形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壮大更具联结稳定性、常态化、持久化的互动渠道;全省层面上,三江新区作为四川的省级新区,是川南地区贯彻落实省委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首要平台,做实融合发展责无旁贷;宜宾发展建设层面上,三江新区作为城市新区,要在城市产业生态的整体上全面推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融合发展,尤其是农业的三产融合,以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互动。

    培育新区创新性融合主体应成为三江新区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关键在于培育融合发展主体和平台。对于新区的融合发展而言,更是如此。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实现形式决定着不同的融合方向,产生不同的融合效应。例如,以服务性企业为主体推动的产业融合,服务性企业的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融合的重点、业务整合流程;以园区作为平台推动的产业融合,不同领域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就会成为融合的关注要点。三江新区的融合发展,关键点在于培育创新性融合主体。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向。一是以新区运营平台为主体,紧紧围绕设定的发展目标,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统筹解决好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基础支撑和环境条件,构建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为目标、以农业三产融合为主要领域的国有投资平台,聚焦农业农村补齐短板,整合城乡要素资源,形成推动新区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以主要领域龙头企业为主体,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创新的关键领域或环节,在“产教融合”支撑下,突出绿色和创新主题。三是以物流平台为主体,以高水平通道经济为目标,积极发展“物流+”融合模式,充分发挥三江新区区位优势,以大物流推动大工业的集群式发展。(杨志远 作者系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优化营商环境 激活发展新动能

    下决心解决营商环境上的突出短板

    为进一步激活四川省现代化发展新动能,202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对标先进地区,找准和下决心解决四川在营商环境上的突出短板”。优化营商环境,要分别从如何提升民营市场主体活力、如何增强外资企业发展信心、如何激活发展新动能三个主要维度着手。要以问题意识来找问题,目前来看,在市场主体活力、企业发展信心和发展新动能上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进一步激活四川现代化发展新动能,必须聚力补足四川在营商环境上的突出短板。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有效提升民营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一是加强系统谋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要站在全国的高度谋篇布局,点对点找出在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同先进地区的差距所在,积极学习先进地区优化民营市场主体营商环境的经验,结合四川实际变通套用。另一方面,要站在四川全域的高度整体部署,点对点把握省内不同市县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总方针为指导实现差异化落实区别化推进。二是加强政策支持,扩容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在现有民营经济政策总框架下,破除制度藩篱,细化“两张清单”,为民营市场主体入市融资、降本减负、市场拓展提供制度支撑,使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三是加强服务效能,降低民营经济运行成本。纵深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多事项上实现“一件事一次办”,降低市场主体的办事成本,优化民营经济的运行环境。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不断增强外资企业发展信心。一是强化法治保障,稳定外资预期。坚持法治化原则,贯彻国家法律条例,优化地方性法规,依法管理外资企业。均等外资进入机会,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实施管理。从法律层面保障外资企业享有公平使用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和用水用电用气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权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二是强化服务优待,加大外资吸引。更好发挥外资工作专班机制作用,深入开展外商投资服务专项行动,优化省、市、县三级协调服务长效机制,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同时,加大外资外贸支持力度,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推进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鼓励和促进外商在川投资。三是强化监管效能,护航外资参与。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外资监管系统,构建完善外资常态化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手段,持续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围绕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主体培育、要素保障、政企沟通、环境评价等重点领域创新营商环境优化体制机制,落实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任务,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补齐民营企业发展短板,提振外资企业发展信心。二是创新方式手段,助推服务监管水平不断升级。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监管执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创新营商环境优化方式手段,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营商环境优化领域的应用,一体化提升政务服务与市场监管治理效能。三是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区域营商环境协同优化。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协同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推动更多“川渝通办”事项落地可办;协同推进市场准入一体化,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服务机制;协同推进综合监管一体化,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区域分割,助力双城共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共创一流营商环境,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蒋永穆 唐永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营商环境

    近3年来,宁德时代在宜宾、成都、甘孜等地投资落地新能源重大项目。宁德时代投资信心的坚定和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三江新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建圈强链产业保障。宜宾以四川时代为“链主”企业,招引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120余家企业落户宜宾,初步形成以电芯、正极材料、隔膜等为主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

    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三江新区主动靠前服务、强化要素保证,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落实四川时代项目双回路水、电及周边市政环线等综合保障,保障了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顺利推进。

    发展扶持政策保障。积极宣传和争取中央、省、市关于支持优势民营企业的各项鼓励政策,并指导公司申报各类项目。

    人才激励招才保障。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人才政策,并落实各类人才购房优惠政策、“双限房”政策、人才稳岗补贴政策等。

    惠民工程生活保障。积极配置医疗资源,建立医院绿色通道、驻厂医务室;积极协调落实员工子女转、入学;开通涉产业工人工作、生活、旅游等免费公交,家门口解决员工的生活需求。(尚庆波作者系四川时代公司运营总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与探索

    宜宾三江新区作为四川省首个省级新区,肩负着为全省省级新区建设“探索新路、作出示范”的使命,用好用活省市改革赋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江新区工作经验主要包括三方面。

    紧扣“便企利商”,打造办事省心的政务环境。秉持“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理念,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在商事制度改革上,创新推出市场主体申报承诺制,创新设置“3+1”疑难会商工作机制,变“四级会审”为“一个环节会商”,企业开办从“72小时”压缩至“1小时”办结。在税务服务上,推出“非接触式、不见面”办税服务模式,189项税务事项网上办理平均时长不超过10分钟;对智能终端等重点企业,出口退税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针对增量房契税办理,创新探索“集中受理、统一申报、上门服务”模式,变纳税人“两头跑”为部门“主动跑”。在不动产登记上,在宜宾率先启用不动产电子证书,实现“交地(房)即交证”“不动产登记+水电气”同步过户,实现企业抵押登记“1小时”办结。在项目审批上,通过提前介入、并联审批、全程跟踪督办,实现一般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从90个工作日压减至50个工作日,一般社会性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从84个工作日压减至42个工作日。

    紧扣“助企重商”,打造帮扶贴心的服务环境。秉持“有事不缺、无事不扰,企业所需、尽我所能”理念,持续优化服务环境。建立“点对点”定联挂帮机制,定期走访收集企业诉求;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产业布局设立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专业职能局,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宣传新区发展情况、政策导向和产业链配套。建立“闭环办”诉求处理机制,开展“兜底式”服务。

    紧扣“惠企扶商”,打造发展同心的要素环境。秉持“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理念,持续优化要素环境。在法治保障上,建成三江中心法务区,打造全国地级市首个法务集成新高地;创设“党建+多调110”多元解纷机制,从源头上分流化解矛盾纠纷。在用工保障上,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多元化形式,搭建万人应急用工“蓄水池”,有效解决企业“潮汐式”用工等难题。在人才引育上,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成投运企业和人才之家,制定标准化流程,打造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在融资保障上,重点打造“三江金融汇”,创新推出“银政担企”机制,制定出台融资担保“白名单”企业管理办法。[许磊作者系三江新区(临港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澎湃制造新动能 精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2023年11月13日 11时1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11月6日至7日,由四川日报社和宜宾三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办,川观智库、宜宾三江新区党群工作部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100问”走进三江新区调研行在宜宾市举行。这是我省理论融媒品牌产品——“中国式现代化100问”首次走进地方,力求通过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帮助更多干部群众学习思考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本次活动分专题调研和主题研讨会两个阶段进行。在主题研讨阶段,9位专家嘉宾作了精彩发言。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进行摘录,以飨读者。

    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

    以新质生产力建设为抓手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作为优先选项,打造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发展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方向。其突出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对产业结构升级和融通发展的带动作用强,三是对经济体系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驱动作用大。其中,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数字、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站在历史的交汇处,我们要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努力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新型工业化,避免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类创新主体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发展“杀手锏”技术。特别是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强化技术集成突破,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发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发展新优势。

    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视角来看,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和主要目标是提高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生产力跃迁的方向,蕴藏了巨大的价值,对提高实体经济效率具有乘数作用,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就是要坚持以新质生产力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高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补齐新型工业化发展中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发展短板。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催化剂”,激发传统工业内生动力,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增长路径和发展方式,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改造升级。同时,以新质生产力为“加速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范式与数字经济范式的协同转换,建立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系统集成商等多方力量,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快产品更新迭代,促进产业链配套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另一方面,要以新质生产力的个性化发展、跨界发展的特点,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需求,打破时空限制,锻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长板。要加强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繁荣有序的创新发展生态,聚焦先进制程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业、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培育一批新质生产力主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导型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创造新产品充分涌现、市场不断拓展、产业高速发展、价值链不断提升、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在新的维度和底层逻辑思考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和新方向,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入手,走出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

    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完善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数字创新领军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各种关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等方面的“一条龙”跃升,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并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加强形势研判,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近年来,随着颠覆性成果不断涌现,未来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在推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工业基础优势,对标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量子计算、元宇宙等全球产业创新前沿,跟踪“未来智力”“未来生产”“未来算力”“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引领、带动实体经济强劲增长的未来产业作为产业重点布局方向,选择其中潜力较大的赛道重点发展,并逐步试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应用场景,强化匹配未来产业的内容创造,加快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努力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曲永义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

    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环境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表明我们党对创新驱动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创新驱动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同时,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既要全面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又要把创新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社会再生产运动和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供给看,体现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企业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体现为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的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需求还能够引领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供给体系创新和结构变革又不断唤起和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体现为能够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分配看,体现为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大小,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宏观经济循环看,体现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第二,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之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高质量发展过程。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背景是新一代产业革命的兴起与加速。一般认为,当前全球正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末期与新一代产业革命的孕育期。第四次产业革命继承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的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数字网络和智能算法,数字技术创新将对未来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管理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而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往往需要打破行业的边界,实现跨界与协同,产业的边界因此更加模糊。制造业通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融合互动,加速实现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会产生协同效益。龙头企业在实现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工厂基础上,通过云平台向制造服务业企业转型。在融合发展中,信息技术产业得到更快发展。

    第三,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清晰指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路。要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内在统一。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要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还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要扩大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总抓手,健全“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从微观层次上,要把握好三点。首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等激励形式,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进行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其次,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制机制。一是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是建立信息渠道畅通、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活动有序的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其运行效率。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引导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最后,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持续性攻关,加快攻克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重点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韩保江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

    以改革开放释放新型工业化活力动力

    新型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同样需要以改革来释放新型工业化的活力动力。和以往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是一个认识深化、实践优化的由内到外、从理论到实践的改革创新或者说不断扬弃的结果。其新意蕴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深度的工业化。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工业化必须告别浅层次、数量型、粗放型的工业化模式,走深度的、先进技术深度应用的、高技术和复杂加工比重较高的、专精特新的、高质量的、创新引领的深度工业化模式。二是完整的工业化。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产业体系的突出问题是加工制造能力强,而核心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高端研发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受制于人,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合作不紧密,协同创新少,缺乏产业链的合作和整体布局,而完整的工业化则是从这些产业弊端的改变开始。为此,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等,“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这是我国首次提出“产业链现代化”概念,是从长远战略角度对我国产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和部署,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三是融合的工业化。产业本身是融合的、连续的、互动的,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渗透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绿色的工业化。随着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成为潮流。五是开放的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离不开开放合作。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强调经济全球化发展,重视开放合作,以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全新格局。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将在科技和产业自立自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方面意味着我国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全球的市场和技术,保持我国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的份额,促进国内工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意味着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支撑共同富裕和国内市场扩大,为其他国家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带动全球共同发展。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要放在全球经济分工合作的大逻辑中进行考虑,站在全球产业重构的角度思考和谋划产业布局,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互鉴,强化战略沟通和经济技术交流,深化在绿色低碳、产业互补、科技研发等领域合作,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包容性与分工效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向他们分享中国技术、中国经验,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位势和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以“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为重点,助推我国优势产业海外布局,深化产业开放合作,培育一批在全球产业链中实力强大的世界级企业,拥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强大的营销网络和主导全球市场的能力,品牌知名度高,产品附加值高,能够促进产业链效率优势和安全优势的双重叠加,推动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让新型工业化成为中国走向世界、链接全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连接点。

    无论是国家高新区还是省级新区,都贵在一个“新”字。自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创新战略已经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的重中之重,创新是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省级新区要充分利用好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更大自主发展权改革权创新权,全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具体到三江新区,三江新区要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双向开放大格局,构建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重庆在港口、交通、产业园区等方面的互促互动,在港航物流、文旅融合、协同打造汽车产业生态圈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作为四川第一个省级新区,三江新区要发挥在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作用,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开放合作新态势,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和川滇黔结合部的核心引擎。(文丰安 作者系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业化对四川意味着什么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核心是教育的现代化。工业化的本质是科技创新,核心是人的思想解放。新型工业化实质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新型工业化对四川意味着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一次新的追赶跨越、理念变革、赛道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产业变革、组织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调整。需要破解传统与新型的“七大悖论”——继承与创新(看规律)、农耕与非农(看需求)、自立与开放(看发展)、保护与发展(看价值)、人脑与电脑(看灵感)、融合与特色(看本源)、多元与统一(看趋势)。解决“蜀道难”、突破“盆地关”,高能级开放、高层级融合、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由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生产力?经典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括三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现在,这三个要素都彻底改变了,完全摆脱了传统定义。从本质上讲,生产力的核心是人,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什么是“新质”?简单说,就是由质变产生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规律。在我国,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起点是“新”,内核在“质”,落点于“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树立从0到1的创新理念,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把四川的未来产业培育成“参天大树”。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与质变。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制定落实好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年轻人才追梦的“创新之镇”“理想之城”,让创新人才在四川享受最优质的创业服务。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创新生态,为凝聚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大力量。

    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要在增添新动能、培育新主体、集聚新要素、发展新模式上下功夫。

    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推动韧链强群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工业发展新格局;突出发挥军工大省优势,大力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进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做优做强,蹚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产业备份基地;突出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突出产业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国家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到2027年,制造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

    到2035年,制造强省、农业强省、服务业强省基本建成,形成一批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次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全面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李后强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要“两手抓”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正确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事实上,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不代表低端。是不是低端的产业,是不是落后的产品,要由市场来评价。传统产业发展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历史、动态、渐次而上的过程,它本质上是现代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基座,不能将其简单地与“低端产业”画等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新型工业化是一个新旧经济融合发展的工业化。从理论逻辑上来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正值全球处于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时期。从传统意义而言,中国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工业化进程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在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不可能不兼顾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要求,仍完全依照发达国家的顺序,按部就班地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再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等。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中国的工业化同样也不可能是完全抛弃传统产业,仅依靠新产业来推动的工业化,而是要走一条传统产业改造不断升级、新产业不断扩张,新旧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这才是新型工业化应该遵循的发展路径。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传统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条件。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终结,两者相互依存,融合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在新型工业化上与美国相比虽然仍有差距,但相比很多国家同样具有领先优势,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落后的产业,低端的产业,最终的市场衡量标准是看这种产业所输出的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力,而不是这种产品是不是贴上了某种高新技术的标签。同样,如果一种产品具有某种高新技术特征,但市场并不接受,那么,这种不被市场认可的“早产”品,也同样是一种低端的产品。另外,将新的经济要素注入传统产业中,推动传统产业与新经济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有助于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从而让我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走得稳,还能走得快。

    如何对传统产业赋能,第四次工业革命自提出以来,迅速从发展理念转变为产业现实,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不满足于“智能工厂”,而已经向着第四次科技革命迈进,预计将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与产业革命,对全球价值链结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更是一场社会、文化、价值与思维等领域的全景式整体性变革,将提供社会转型新动能,为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以及新兴技术场景应用建设的加快,科技赋能不但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所在。传统行业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术创新途径来促进发展:首先,“互联网+”——传统行业可以通过将线下服务转移到线上,实现互联网和传统业务的深度融合;其次,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可以为传统行业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支撑,从而优化生产流程和经营决策。例如,在制造业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工艺流程的优化和预测性维护,提高生产效率;第三,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传统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优化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张成岗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在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中谋划新区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2年6月、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到宜宾、广元等地调研,为我们把握和领会四川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区域定位和建设重点,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对省级新区以融合发展态势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更好理解、把握和融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及其调整,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三江新区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江新区是内循环外循环互动核心区域的重要产业枢纽。从文明的主体区域和类型上看,新发展格局中的主体即“国内大循环”,是以黄河和长江为要素流动渠道、以沿河沿江分布的都市圈、增长极为增长动力的大陆文明;“外循环”在国内的部分,则是以海洋为要素流动空间,沿海都市圈、增长极为增长动力的海洋文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新形态。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点就在于通过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针对性调整,促进西南、西北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创造全新的格局、联系和载体。补齐短板、打通堵点是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关键所在。宜宾地处长江上游,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四川的关键联结区域,也是内外循环在西部地区互动的先发区域。以三江新区为龙头和门户,引领实现产业在川南的高质量聚集,是内外循环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

    融合发展应当成为三江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要充分认识到,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关键点在于以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推进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中,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基本要求,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关键评价指标。应当以系统观念来整体看待三江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层面上,作为内外循环互动重点区域的产业新区,三江新区要以产业聚集来促进区域间互动,必须以融合发展来创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形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壮大更具联结稳定性、常态化、持久化的互动渠道;全省层面上,三江新区作为四川的省级新区,是川南地区贯彻落实省委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首要平台,做实融合发展责无旁贷;宜宾发展建设层面上,三江新区作为城市新区,要在城市产业生态的整体上全面推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融合发展,尤其是农业的三产融合,以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互动。

    培育新区创新性融合主体应成为三江新区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关键在于培育融合发展主体和平台。对于新区的融合发展而言,更是如此。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实现形式决定着不同的融合方向,产生不同的融合效应。例如,以服务性企业为主体推动的产业融合,服务性企业的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融合的重点、业务整合流程;以园区作为平台推动的产业融合,不同领域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就会成为融合的关注要点。三江新区的融合发展,关键点在于培育创新性融合主体。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向。一是以新区运营平台为主体,紧紧围绕设定的发展目标,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统筹解决好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基础支撑和环境条件,构建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为目标、以农业三产融合为主要领域的国有投资平台,聚焦农业农村补齐短板,整合城乡要素资源,形成推动新区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以主要领域龙头企业为主体,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创新的关键领域或环节,在“产教融合”支撑下,突出绿色和创新主题。三是以物流平台为主体,以高水平通道经济为目标,积极发展“物流+”融合模式,充分发挥三江新区区位优势,以大物流推动大工业的集群式发展。(杨志远 作者系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优化营商环境 激活发展新动能

    下决心解决营商环境上的突出短板

    为进一步激活四川省现代化发展新动能,202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对标先进地区,找准和下决心解决四川在营商环境上的突出短板”。优化营商环境,要分别从如何提升民营市场主体活力、如何增强外资企业发展信心、如何激活发展新动能三个主要维度着手。要以问题意识来找问题,目前来看,在市场主体活力、企业发展信心和发展新动能上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进一步激活四川现代化发展新动能,必须聚力补足四川在营商环境上的突出短板。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有效提升民营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一是加强系统谋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要站在全国的高度谋篇布局,点对点找出在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同先进地区的差距所在,积极学习先进地区优化民营市场主体营商环境的经验,结合四川实际变通套用。另一方面,要站在四川全域的高度整体部署,点对点把握省内不同市县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总方针为指导实现差异化落实区别化推进。二是加强政策支持,扩容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在现有民营经济政策总框架下,破除制度藩篱,细化“两张清单”,为民营市场主体入市融资、降本减负、市场拓展提供制度支撑,使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三是加强服务效能,降低民营经济运行成本。纵深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多事项上实现“一件事一次办”,降低市场主体的办事成本,优化民营经济的运行环境。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不断增强外资企业发展信心。一是强化法治保障,稳定外资预期。坚持法治化原则,贯彻国家法律条例,优化地方性法规,依法管理外资企业。均等外资进入机会,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实施管理。从法律层面保障外资企业享有公平使用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和用水用电用气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权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二是强化服务优待,加大外资吸引。更好发挥外资工作专班机制作用,深入开展外商投资服务专项行动,优化省、市、县三级协调服务长效机制,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同时,加大外资外贸支持力度,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推进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鼓励和促进外商在川投资。三是强化监管效能,护航外资参与。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外资监管系统,构建完善外资常态化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手段,持续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围绕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主体培育、要素保障、政企沟通、环境评价等重点领域创新营商环境优化体制机制,落实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任务,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补齐民营企业发展短板,提振外资企业发展信心。二是创新方式手段,助推服务监管水平不断升级。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监管执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创新营商环境优化方式手段,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营商环境优化领域的应用,一体化提升政务服务与市场监管治理效能。三是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区域营商环境协同优化。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协同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推动更多“川渝通办”事项落地可办;协同推进市场准入一体化,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服务机制;协同推进综合监管一体化,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区域分割,助力双城共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共创一流营商环境,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蒋永穆 唐永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营商环境

    近3年来,宁德时代在宜宾、成都、甘孜等地投资落地新能源重大项目。宁德时代投资信心的坚定和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三江新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建圈强链产业保障。宜宾以四川时代为“链主”企业,招引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120余家企业落户宜宾,初步形成以电芯、正极材料、隔膜等为主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

    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三江新区主动靠前服务、强化要素保证,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落实四川时代项目双回路水、电及周边市政环线等综合保障,保障了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顺利推进。

    发展扶持政策保障。积极宣传和争取中央、省、市关于支持优势民营企业的各项鼓励政策,并指导公司申报各类项目。

    人才激励招才保障。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人才政策,并落实各类人才购房优惠政策、“双限房”政策、人才稳岗补贴政策等。

    惠民工程生活保障。积极配置医疗资源,建立医院绿色通道、驻厂医务室;积极协调落实员工子女转、入学;开通涉产业工人工作、生活、旅游等免费公交,家门口解决员工的生活需求。(尚庆波作者系四川时代公司运营总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与探索

    宜宾三江新区作为四川省首个省级新区,肩负着为全省省级新区建设“探索新路、作出示范”的使命,用好用活省市改革赋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江新区工作经验主要包括三方面。

    紧扣“便企利商”,打造办事省心的政务环境。秉持“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理念,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在商事制度改革上,创新推出市场主体申报承诺制,创新设置“3+1”疑难会商工作机制,变“四级会审”为“一个环节会商”,企业开办从“72小时”压缩至“1小时”办结。在税务服务上,推出“非接触式、不见面”办税服务模式,189项税务事项网上办理平均时长不超过10分钟;对智能终端等重点企业,出口退税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针对增量房契税办理,创新探索“集中受理、统一申报、上门服务”模式,变纳税人“两头跑”为部门“主动跑”。在不动产登记上,在宜宾率先启用不动产电子证书,实现“交地(房)即交证”“不动产登记+水电气”同步过户,实现企业抵押登记“1小时”办结。在项目审批上,通过提前介入、并联审批、全程跟踪督办,实现一般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从90个工作日压减至50个工作日,一般社会性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从84个工作日压减至42个工作日。

    紧扣“助企重商”,打造帮扶贴心的服务环境。秉持“有事不缺、无事不扰,企业所需、尽我所能”理念,持续优化服务环境。建立“点对点”定联挂帮机制,定期走访收集企业诉求;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产业布局设立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专业职能局,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宣传新区发展情况、政策导向和产业链配套。建立“闭环办”诉求处理机制,开展“兜底式”服务。

    紧扣“惠企扶商”,打造发展同心的要素环境。秉持“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理念,持续优化要素环境。在法治保障上,建成三江中心法务区,打造全国地级市首个法务集成新高地;创设“党建+多调110”多元解纷机制,从源头上分流化解矛盾纠纷。在用工保障上,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多元化形式,搭建万人应急用工“蓄水池”,有效解决企业“潮汐式”用工等难题。在人才引育上,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成投运企业和人才之家,制定标准化流程,打造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在融资保障上,重点打造“三江金融汇”,创新推出“银政担企”机制,制定出台融资担保“白名单”企业管理办法。[许磊作者系三江新区(临港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