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怎么看?怎么办?

  • 2022年12月20日 08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编者按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四化同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

    强化工业支撑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选项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强化工业支撑是优先选项。这不仅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绕不过去的环节,更重要的是作为经济大省,四川大而不强的主要体现就在工业上。工业是四川现代化建设最大的潜力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2012年至2021年,四川工业增加值总量从0.94万亿元增长到1.54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0%,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四川将抓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推动工业规模实力稳步提升。在工业的支撑下,四川三年跨越一个万亿台阶,成为全国第六个、西部第一个GDP进入5万亿元时代的省份。实践证明,工业是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经济兴。

    然而也要看到,这些年四川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工业化率比全国低近4个百分点,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河南、湖北低4009亿元、1638亿元。从发展阶段看,目前中国总体已迈入工业化中后期,一些地方已经向后工业化转型,而我省工业化仍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究其原因,是由于工业发展出现占比过早过快下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大企业大集团不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等情况。同时,我省产业层次总体偏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将强化工业支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选项,四川是有条件的。从上世纪三线建设开始至今,我省形成了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门类齐全和市场腹地广阔等优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对高技术产业、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有了新要求,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发挥优势,形成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从而担当维护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时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继续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全面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强链补链工程,以工业为主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将强化工业支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选项,四川要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四川智造转型发展,使全省工业化率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重点产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占据头部供应链、主段产业链和高端价值链。要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加快白酒、中草药、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面实施技术改造,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工艺变革、结构优化、能级提升、方式转型,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要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坚持“一业一策”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抢滩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和军民融合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还要实施“贡嘎培优”和“珠峰攀登”计划,培育一批千亿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同时还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着力补齐制造业发展短板,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全省经济发展韧性和综合竞争力。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明华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城镇化整体布局。

    城镇是人类居住生活生产经营的主要承载地,是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要素的综合体。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清晰地表明,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点在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源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城镇化具有巨大拉动效应,可以为现代化创造新需求,拓展新空间,而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同样,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以,我们需要充分尊重人们的自主选择,从体制创新、财政投入、政策支撑等方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推进人口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自由迁徙。

    近年来,四川城镇化发展稳步推进,但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最高的成都市与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相比也靠后,全省除成都一个超大城市外尚无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仅有4个,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有的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等问题。正视我们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实际上也说明了四川新型城镇化有着巨大潜能和发展空间。只要我们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促进省内先发地区同欠发达地区协同共兴,就一定能够使我们生产生活的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打造人们安居乐业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当前我省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四川发展实情,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品质,强化集聚效应。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制造业、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等核心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再者,周边城镇要特别注重协同强配套,加快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的近郊卫星城,与中心城市配套形成产业生产生态圈、优质生活圈、交通通勤圈,更好承接生产力转移和人口迁移。第三,进一步突出中心城镇的特色强功能,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加快打造建强一批特色中心镇,更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只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把人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就能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使新型城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现代化四川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数字化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雨

    点间距3mm无缝超高清LED显示屏,再现三千年古蜀图腾;全球首创HDMI全息屏,呈现“数字四川”科技视觉之美;绵阳硅基智能提供的AI换脸、AI数字人直播等技术,带来全新直播体验……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四川数字贸易主题馆精彩亮相,不少新产品、新业态、新应用,展现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受到广泛关注。

    看四川,想世界。当今时代,信息化是最鲜明的特征和标志,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医疗、住建交通、水利环保,救灾重建,等等,从生活场景到工作场景,再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息化正与全球经济社会各领域交叉融合。特别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展现出蓬勃生命力,不仅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其影响也逐渐从物质、制度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释放着驱动现代化的巨大潜能。

    对于国家而言,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息化、数字化的驱动引领效应,多次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6.6%,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订餐等需求快速增长,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赋能,持续迸发创新发展活力。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四川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去年,我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突破1.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超12%、始终保持在全国前五,占四川省GDP比重已超过35%。目前,四川数字中国发展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等指标排名均居全国前列。但是,论数字经济规模,我们不到广东的三分之一、江苏的二分之一;论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两项重要指标也低于全国。

    差距就是空间,必须更好发挥信息化牵引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数字四川,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一是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抢抓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作用,统筹布局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算力和骨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数字时代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推动企业行业信息化改造,推动关键流程网络化、关键工序数控化、关键管理智能化。三是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型,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数字化水平,通过数字赋能让政府决策更科学、城市管理更精细、群众办事更方便。

    数字经济潜力无限,数字大潮势不可挡。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必须全力以赴、坚定不移。

    农业现代化重在提质增效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农业现代化对四川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农业现代化摆到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可以说,农业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近年来,虽然我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这几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需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现代化。

    四川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在全国农业版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等提出重要要求,赋予我们“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时代重任,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四川粮食播种面积居全国第7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9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初加工率分别比全国低6.25个、7个百分点,农业大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品牌多而不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扎实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必须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狠抓提质增效。有了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田长制,严格执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逐步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树立大食物观,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农村电商,高水平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支撑和基础。我们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认识农业现代化、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努力实现农业水平更高、农村环境更美、农民生活更幸福,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化同步”怎么看?怎么办?

  • 2022年12月20日 08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四化同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

    强化工业支撑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选项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强化工业支撑是优先选项。这不仅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绕不过去的环节,更重要的是作为经济大省,四川大而不强的主要体现就在工业上。工业是四川现代化建设最大的潜力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2012年至2021年,四川工业增加值总量从0.94万亿元增长到1.54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0%,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四川将抓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推动工业规模实力稳步提升。在工业的支撑下,四川三年跨越一个万亿台阶,成为全国第六个、西部第一个GDP进入5万亿元时代的省份。实践证明,工业是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经济兴。

    然而也要看到,这些年四川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工业化率比全国低近4个百分点,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河南、湖北低4009亿元、1638亿元。从发展阶段看,目前中国总体已迈入工业化中后期,一些地方已经向后工业化转型,而我省工业化仍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究其原因,是由于工业发展出现占比过早过快下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大企业大集团不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等情况。同时,我省产业层次总体偏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将强化工业支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选项,四川是有条件的。从上世纪三线建设开始至今,我省形成了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门类齐全和市场腹地广阔等优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对高技术产业、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有了新要求,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发挥优势,形成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从而担当维护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时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继续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全面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强链补链工程,以工业为主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将强化工业支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选项,四川要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四川智造转型发展,使全省工业化率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重点产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占据头部供应链、主段产业链和高端价值链。要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加快白酒、中草药、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面实施技术改造,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工艺变革、结构优化、能级提升、方式转型,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要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坚持“一业一策”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抢滩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和军民融合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还要实施“贡嘎培优”和“珠峰攀登”计划,培育一批千亿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同时还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着力补齐制造业发展短板,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全省经济发展韧性和综合竞争力。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明华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城镇化整体布局。

    城镇是人类居住生活生产经营的主要承载地,是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要素的综合体。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清晰地表明,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点在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源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城镇化具有巨大拉动效应,可以为现代化创造新需求,拓展新空间,而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同样,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以,我们需要充分尊重人们的自主选择,从体制创新、财政投入、政策支撑等方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推进人口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自由迁徙。

    近年来,四川城镇化发展稳步推进,但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最高的成都市与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相比也靠后,全省除成都一个超大城市外尚无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仅有4个,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有的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等问题。正视我们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实际上也说明了四川新型城镇化有着巨大潜能和发展空间。只要我们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促进省内先发地区同欠发达地区协同共兴,就一定能够使我们生产生活的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打造人们安居乐业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当前我省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四川发展实情,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品质,强化集聚效应。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制造业、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等核心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再者,周边城镇要特别注重协同强配套,加快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的近郊卫星城,与中心城市配套形成产业生产生态圈、优质生活圈、交通通勤圈,更好承接生产力转移和人口迁移。第三,进一步突出中心城镇的特色强功能,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加快打造建强一批特色中心镇,更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只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把人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就能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使新型城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现代化四川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数字化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雨

    点间距3mm无缝超高清LED显示屏,再现三千年古蜀图腾;全球首创HDMI全息屏,呈现“数字四川”科技视觉之美;绵阳硅基智能提供的AI换脸、AI数字人直播等技术,带来全新直播体验……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四川数字贸易主题馆精彩亮相,不少新产品、新业态、新应用,展现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受到广泛关注。

    看四川,想世界。当今时代,信息化是最鲜明的特征和标志,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医疗、住建交通、水利环保,救灾重建,等等,从生活场景到工作场景,再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息化正与全球经济社会各领域交叉融合。特别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展现出蓬勃生命力,不仅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其影响也逐渐从物质、制度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释放着驱动现代化的巨大潜能。

    对于国家而言,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息化、数字化的驱动引领效应,多次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6.6%,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订餐等需求快速增长,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赋能,持续迸发创新发展活力。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四川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去年,我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突破1.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超12%、始终保持在全国前五,占四川省GDP比重已超过35%。目前,四川数字中国发展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等指标排名均居全国前列。但是,论数字经济规模,我们不到广东的三分之一、江苏的二分之一;论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两项重要指标也低于全国。

    差距就是空间,必须更好发挥信息化牵引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数字四川,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一是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抢抓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作用,统筹布局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算力和骨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数字时代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推动企业行业信息化改造,推动关键流程网络化、关键工序数控化、关键管理智能化。三是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型,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数字化水平,通过数字赋能让政府决策更科学、城市管理更精细、群众办事更方便。

    数字经济潜力无限,数字大潮势不可挡。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必须全力以赴、坚定不移。

    农业现代化重在提质增效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农业现代化对四川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农业现代化摆到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可以说,农业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近年来,虽然我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这几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需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现代化。

    四川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在全国农业版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等提出重要要求,赋予我们“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时代重任,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四川粮食播种面积居全国第7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9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初加工率分别比全国低6.25个、7个百分点,农业大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品牌多而不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扎实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必须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狠抓提质增效。有了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田长制,严格执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逐步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树立大食物观,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农村电商,高水平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支撑和基础。我们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认识农业现代化、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努力实现农业水平更高、农村环境更美、农民生活更幸福,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