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到底是怎么回事?

  • 2021年10月27日 20时40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字体:
  • 地震预警近年来成为社会“热词”,特别是在多地震灾害的四川等省份,其功能被“神话”,仿佛一旦拥有这套“神器”,地震灾害就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事情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重点一

    “地震预警≠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约30万公里/秒)比地震波(约4公里/秒)快的特点,向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区发出地震波即将到达的警钟。

    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根据监测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出时间、地点、震级方面的预测。

    所以,虽然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原理是利用“时间差”     

    重点二


    实践证明,地震预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技术,有助于我们与地震灾害赛跑,它一般能够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利用这个“时间差”,公众可以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或逃离建筑物等危险区域,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城市供气、供电系统、油气管线、核电站、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皆可自动启动制动、关闭等处置系统,减轻可能造成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此外,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还可为应急救援决策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为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重点三

    地震预警“适用”这些场景 


    地震预警的作用有限,但十分有用。

    研究表明,地震预警一般对于6级以上地震、地震烈度6度以上区域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地震预警系统只能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在这十分短暂的时间里,又能起到什么样的减灾效果呢?

    民众:在低层的,可以有序向楼外安全区域疏散;在三楼以上的,可以就地选择安全地带躲避,并关闭电、气等次生灾害源。

    工厂:迅速对生产设备采取紧急处置,工人撤离危险的工作场所。

    高铁:运行的列车紧急制动减速或停车,避免脱轨。

    管网:关闭输油输气管线,减少因油气泄露造成的次生灾害。

    医院:关闭放射性设备,暂停眼科、神经科等精细性手术操作。

    核电厂:立即停止运行,采取防核泄露措施。

    实践证明,地震预警系统能够较好地起到“大震减灾、小震定心”和“近场减灾、远场定心”的减灾作用。

    技术难有局限       

    重点四

    地震预警的原理简单,但要在技术上实现却不简单。

    首先要有密集的观测台网,才能快速捕获地震波。

    其次要有通畅的通信信道,才能迅速将地震波信息传输到处理中心。

    第三要有高效的处理中心,才能快速测算出地震参数和影响场。

    第四要有高速信息送平台,才能将预警信息发布到用户手中。

    第五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维,可靠地产出。

    这五者缺一不可,而且技术越先进,衔接越流畅,发布的地震预警才越早,才能起到或者说更好地起到减轻地震灾害的作用。

    但任何技术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地震预警也是如此,其在技术方面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影响和制约了其作用发挥。

    先天不足——地震预警盲区。在触发地震预警系统的同时,地震波的纵波已经到达震中附近地表,并对建筑物产生破坏,也就是说最需要预警的震中地区实际上没有预警时间,这是地震预警的盲区,一般在震中向外的20多千米才能够发出预警信息。

    技术难点——时间非常有限。正如前面所讲,从地震预警信息发出到地震烈度6度以上区域,是地震预警的有效区域;超出地震烈度6度以外区域,一般为预警弱效区域,预警的作用和意义并不大。即使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有效预警区域,公众和企业在有限的时间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也是十分有限的,限制了作用的发挥。

    系统意外——出现误报漏报。由于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构成,而且是全自动、无人工干扰,所以一旦某一环节出现差错,就可能出现系统故障,发生误报漏报现象,由此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影响社会的稳定。

    重点五

    2022年底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和试运行

    目前,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已在日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建成使用。作为多地震灾害的我国也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前期探索工作,掌握了关键技术,实现从科研到工程应用的转化。

    我国自2001年开始有地震预警技术研究的想法,2007年地震行业开展预警技术研究,2012年建成福建省地震预警示范系统,2013年建成首都圈地区和兰州地区地震预警示范系统。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年6月批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立项,2018年6月批准项目初步设计方案,2018年7月启动项目建设,计划于2022年底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以及拉萨周边等预警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四川是该项目覆盖的重要区域,届时也将具备地震预警能力,能有效地应对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四川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地震预警,到底是怎么回事?

  • 2021年10月27日 20时40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地震预警近年来成为社会“热词”,特别是在多地震灾害的四川等省份,其功能被“神话”,仿佛一旦拥有这套“神器”,地震灾害就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事情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重点一

    “地震预警≠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约30万公里/秒)比地震波(约4公里/秒)快的特点,向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区发出地震波即将到达的警钟。

    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根据监测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出时间、地点、震级方面的预测。

    所以,虽然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原理是利用“时间差”     

    重点二


    实践证明,地震预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技术,有助于我们与地震灾害赛跑,它一般能够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利用这个“时间差”,公众可以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或逃离建筑物等危险区域,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城市供气、供电系统、油气管线、核电站、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皆可自动启动制动、关闭等处置系统,减轻可能造成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此外,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还可为应急救援决策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为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重点三

    地震预警“适用”这些场景 


    地震预警的作用有限,但十分有用。

    研究表明,地震预警一般对于6级以上地震、地震烈度6度以上区域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地震预警系统只能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在这十分短暂的时间里,又能起到什么样的减灾效果呢?

    民众:在低层的,可以有序向楼外安全区域疏散;在三楼以上的,可以就地选择安全地带躲避,并关闭电、气等次生灾害源。

    工厂:迅速对生产设备采取紧急处置,工人撤离危险的工作场所。

    高铁:运行的列车紧急制动减速或停车,避免脱轨。

    管网:关闭输油输气管线,减少因油气泄露造成的次生灾害。

    医院:关闭放射性设备,暂停眼科、神经科等精细性手术操作。

    核电厂:立即停止运行,采取防核泄露措施。

    实践证明,地震预警系统能够较好地起到“大震减灾、小震定心”和“近场减灾、远场定心”的减灾作用。

    技术难有局限       

    重点四

    地震预警的原理简单,但要在技术上实现却不简单。

    首先要有密集的观测台网,才能快速捕获地震波。

    其次要有通畅的通信信道,才能迅速将地震波信息传输到处理中心。

    第三要有高效的处理中心,才能快速测算出地震参数和影响场。

    第四要有高速信息送平台,才能将预警信息发布到用户手中。

    第五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维,可靠地产出。

    这五者缺一不可,而且技术越先进,衔接越流畅,发布的地震预警才越早,才能起到或者说更好地起到减轻地震灾害的作用。

    但任何技术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地震预警也是如此,其在技术方面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影响和制约了其作用发挥。

    先天不足——地震预警盲区。在触发地震预警系统的同时,地震波的纵波已经到达震中附近地表,并对建筑物产生破坏,也就是说最需要预警的震中地区实际上没有预警时间,这是地震预警的盲区,一般在震中向外的20多千米才能够发出预警信息。

    技术难点——时间非常有限。正如前面所讲,从地震预警信息发出到地震烈度6度以上区域,是地震预警的有效区域;超出地震烈度6度以外区域,一般为预警弱效区域,预警的作用和意义并不大。即使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有效预警区域,公众和企业在有限的时间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也是十分有限的,限制了作用的发挥。

    系统意外——出现误报漏报。由于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构成,而且是全自动、无人工干扰,所以一旦某一环节出现差错,就可能出现系统故障,发生误报漏报现象,由此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影响社会的稳定。

    重点五

    2022年底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和试运行

    目前,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已在日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建成使用。作为多地震灾害的我国也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前期探索工作,掌握了关键技术,实现从科研到工程应用的转化。

    我国自2001年开始有地震预警技术研究的想法,2007年地震行业开展预警技术研究,2012年建成福建省地震预警示范系统,2013年建成首都圈地区和兰州地区地震预警示范系统。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年6月批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立项,2018年6月批准项目初步设计方案,2018年7月启动项目建设,计划于2022年底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以及拉萨周边等预警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四川是该项目覆盖的重要区域,届时也将具备地震预警能力,能有效地应对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四川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