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旧之间 探寻未来落点
超级智能充电站施工现场
航拍建设中的巴中恩阳机场跑道。记者 庞峰伟 摄
绵阳
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气质关键词 改革
捅破“窗户纸”半年“撮合”8亿元大单
【看项目】
科技成果和产品之间总隔着一层“窗户纸”:供需双方缺少沟通渠道,存在信息瓶颈,很难“对上眼”。位于绵阳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扮演了“桥梁”的角色——打通实验室与企业之间的通道,推动技术成果更高效、更便捷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出现场】
穿行在科研与生产之间
12月20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迎来一支100多人的参观团——绵阳正在举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参观的第一站就选在交易中心。
自5月30日挂牌成立以来,这栋略显空旷的大楼,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参观者到访。大家带着同一个疑问:以“国字号”命名的交易中心到底做了什么?
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6个多月,交易中心完成8.06亿元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这一数据已超过去年全市总额。再考虑到交易中心仅20多名员工,这一数据的“含金量”就更加可观。
如何实现这样的效率?答案是创新——用市场手段解决技术供需问题。原有的技术交易模式,瓶颈在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一些具备产业化潜力的技术成果“冷藏”在实验室;另一方面,有需求的企业找不到技术,要么自行研发,要么放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交易中心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由专业的团队采集技术供需方的信息,并提供全程服务,从而促成交易。事实上,成立后,交易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外出对接,既要收集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资源,也要了解企业的技术升级诉求。中心的数据库目前涵盖9000余项科技成果、700多名专家、200余项技术需求和6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一些新的诉求也被交易中心发掘:很多技术持有者无意出售技术成果,他们希望能获得创业扶持。针对这一点,交易中心也开始整合相关资源,不仅要将创业孵化机构纳入进来,还要建立自己的金融服务团队。目前中心已入驻25家创客团队,以及24家金融服务机构和2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我们要服务的不只是交易过程,而是成果转化的整个环节。”交易中心运行总经理丁爱华说。
【品气质】
扮演好资源整合者
交易中心负责人蒲良驹:交易中心扮演的是一个资源整合者的角色,一方面将分散的服务资源集中起来,为交易双方提供高效的全程服务,同时也要对原有交易服务流程进行再造。
目前我们做的主要是线下交易模式。而正在开发的一套线上平台,将做成技术交易的“淘宝”,供需双方都可以自由地在这个平台上发布和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我们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半径将得到质的提升。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加快线上系统的开发力度,预计在春节后上线;另一方面,线上平台也需要线下资源的支持,我们计划在北京、广东等地开设5个线下分中心,以梳理和搜集当地技术供需信息。届时,我们预估仅绵阳本地就能完成15亿元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德阳
“新能一体化”超级智能充电站项目
气质关键词 新能源
一根充电桩牵起迷你城市综合体
【看项目】
围绕一根充电桩,建起一个迷你城市综合体——在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大道与高雄路交叉口,一个“新能一体化”超级智能充电站已初具雏形。围绕充电桩,未来将进一步打造含车辆运营、充电设施建设、充电云平台管理以及智慧工厂等“车桩网”一体化示范项目。
【出现场】
同时满足20辆车充电
12月19日,紧邻成绵高速广汉出口处一块近6亩的工地上,30余位工人忙前忙后。铺设管网、架设钢架、绿化准备,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年底落成,没有问题。”由成都新能电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德阳智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登建信心满满。
这里,是由成都新能电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的智能超级充电站,也是德阳联合新能电庄公司布局新能源产业的一部分。
张登建说,充电桩及相应控制设备早已“待命”,包括4台180kw直流充电桩、6台60kw直流充电桩以及多个7kw交流充电桩,可同时满足8辆公交车和12辆乘用车快速充电需求。“建成后的充电站,更像是以充电为核心的迷你城市综合体。”张登建介绍,未来将引入乐视电视、乐视音乐等业态,在控制中心设立咖啡吧、音乐吧等。并有可能以此为基础打造motel汽车旅馆;充电站还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展示、租赁、试驾以及销售中心。
今年3月,德阳高新区与新能电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能电庄公司将在德阳高新区累计投入100亿元,打造互联网+新能源智能汽车全生态产业集群。“这是四川首个‘车桩网’一体化智能汽车项目。”新能电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蕾说,旨在解决车、桩配合问题。
距离超级智能充电站不远处,占地4000平方米的充电桩研发及生产基地已完成外墙装修。新能电庄公司目前位于成都郫县的研发和生产中心,未来将转移至德阳高新区。
【品气质】
工业重镇更应抢先转型
德阳市经信委主任黄琦:以增强后劲为目标,大力培育新动能,是德阳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除了推进“车桩网”一体化项目,德阳还在今年实现了金属(铝)燃料电源、动力电池产业化,新能源项目或落地、或下线,给德阳工业转型注入新活力。
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德阳,更要在工业上抢先转型。下一步,德阳将以制造业为基础,推进装备制造的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制造;通过创新产业联盟集合优势资源,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此外,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大背景下,协同成都和绵阳,进一步创新军民融合合作新机制。
巴中
恩阳机场建设项目
气质关键词 飞跃
空中修新“路”老区开放“飞”上新高度
【看项目】
巴中恩阳机场建设项目被列为今年巴中市的“一号工程”。机场飞行区按4C标准设计,新建2600米跑道、7个站坪机位。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7亿元,预计在2017年底通航。机场建成后,将弥补巴中民用航空的空白,铺设巴中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空中“道路”,成为老区对外开放合作的新枢纽。
【出现场】
飞行区跑道基本成型
12月21日,巴中市恩阳区兴隆场乡凤凰庙村,刺骨寒风丝毫没影响建设者的热情。开阔的工地上,几台挖掘机不知疲倦地扬着铁臂,几十辆大卡车往来穿梭,百余位工人干得热火朝天。
现场副指挥长黄友贵指向远方,“目前已全面完成土石方开挖及回填工程。”他介绍,巴中恩阳机场已累计到位国家及省级补助资金9.92亿元,累计完成项目投资6.57亿元。
记者看到,飞行区跑道基本成型,一马平川。“预计2017年2月底开工建设航站楼及附属工程,明年3月初开始道面浇筑。”黄友贵说,目前正在进行道槽及影响区沉降观测。
机场所在的凤凰庙村,属浅丘地貌。机场建设项目总工程师刘天君介绍,巴中恩阳机场是川内不多见的高填方机场,总计要削掉大大小小的山头13个,回填9条沟。“春节以后,机场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最忙时每天有1700多人和500多台机具昼夜施工。”
“变化太大了。”74岁的兴隆场乡龙顶村村民杨宗体从没见过飞机,他对未来充满期待。
巴中恩阳机场力争在2017年底通航,至2025年将形成年旅客吞吐量9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00吨的航运能力。
【品气质】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形象
巴中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天府: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少不了更加快速和便捷的“空中通道”。
巴中恩阳机场的建设,将彻底弥补巴中民用航空的空白,从根本上提升巴中对外开放形象。对进一步招大引强,促进巴中红色、绿色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交通、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巴中对外开放“飞”上新高度,将更利于推进落实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凉山
西昌老城区综合整治项目
气质关键词 原味
古城九街十八巷历史原味添彩全域旅游
【看项目】
全部用糯米灰浆代替水泥,西昌古城墙“修旧如旧”,留住历史的“原味”。近年来,西昌市分三期对老城区开展综合整治,如今二期工程的主要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今后,在西昌古城九街十八巷寻找历史,将成为凉山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现场】
“修旧”更添历史风韵
12月20日一早,西昌市古城区大通门广场,10多位阿姨随歌起舞。广场一侧,大通门静静矗立,城门上刻着“洪武贰拾年四月吉旦立”。西昌汉代即设郡,古城以四牌楼为中心,东西南北有4个城门,大通门为南门。
西昌老城区面积约2.62平方公里,7万余人口。过去,老城区在道路、消防、建筑等方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环境较差。2013年8月,西昌决定按照“保护、安全、有序、美观”的要求,分三期对老城区开展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于2014年进行,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了电网改造、通信线路下地、供排水管网升级、消防设施建设、休闲广场建设等12项重点工程。
2015年8月,老城区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启动,目标任务为“一墙、一楼、一路、一街、一创”。
其中,“一街”即涌泉街,位于古城大通门至安定门之间,全长520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昌的核心风貌区域。沿涌泉街往北行走,记者看到,这段路已铺上青石板,历史风韵更浓。
“一墙”即为大通门至西昌二中940米古城墙的恢复工程,包括城墙周边建筑物的拆除及文物保护性修复。古城墙按照原貌修复,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古人修城墙的办法,全部用糯米灰浆代替水泥。
【品气质】
全域旅游增加新活力
西昌市安监局副局长罗世福:今年,西昌市建昌古城旅游景区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古城景区的最终目标,是成功争创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后,游人既可在古城区的九街十八巷穿梭寻找历史,还可登上古城墙眺望。
凉山州把旅游业作为今年全州首位产业来谋划,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在凉山,已有西昌邛海泸山、盐源泸沽湖、冕宁灵山寺等景区,如今对古城进行打造,必将为凉山全域旅游带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