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小平的嘱托
如今的攀枝花全景
上世纪60年代的攀枝花全景
1986年2月,邓小平参观成都望江楼公园。
小平视察德阳时的讲话镌刻在旌湖石碑上
1958年,德阳工业区建设动员大会。
1个大基地
得天独厚的攀西大裂谷升腾国家战略
回顾
小平说:这里得天独厚
1964年9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7到8年时间,在地处西南地区的攀枝花,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燃料等主要工业部门的基地。
1965年12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抵达攀枝花。站在兰尖铁矿的最高峰,邓小平听取了钢铁、煤炭、电力、水泥、石灰石矿等厂矿的选址和建设安排。次日,又听取了冶金部副部长徐驰对攀枝花基地模型沙盘的详细讲解。
听完讲解,邓小平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高兴地大声说:“这里得天独厚!”
曾经,围绕“攀枝花钢铁厂究竟建在何处”的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产生了争议:一是选在攀枝花的弄弄坪,二是选在乐山九里,三是选在西昌中郎坝。
邓小平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认为在攀枝花建设后方钢铁基地的条件成熟,当即代表党中央确定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方案。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设计人员认真计划,将弄弄坪的山坡平整成4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建成钢铁基地。此种布局,用地减少一半,开创了世界钢铁基地建设史上的先例。
攀枝花的开发建设随即大规模展开。
现状
“中国钒钛之都”雏形初现
8月20日,攀枝花市仁和区迤资工业园区内,四川省富邦钒钛制动鼓有限公司的车间一派繁忙。“目前,公司订单充足,就是生产跟不上。”公司正抓紧设备磨合调试,争取已建成生产线尽快达产。
这些年,这座城市的产业升级传奇不断上演:2004年4月,18万吨高钛渣项目开工;2007年10月,全省第一炉海绵钛出炉;2009年1月,炼出全省第一炉钛锭……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和钒钛钢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的钒产品生产基地,“中国钒钛之都”已见雏形。
2013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全境入“试”,这是目前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
凭借这股东风,以钒钛低微合金为特色的攀枝花机械制造产业强势崛起,涉及冶金成套设备、矿山机械、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4大领域。
1座工业城
德阳不负众望跻身“重装之都”
回顾
小平说:马路要100米宽
1958年10月25日,邓小平视察规划中的德阳工业区:“德阳的工业是国家的大工业,是机械工业之母。”
对城市规划,小平高瞻远瞩:“(德阳)要建成一个新的工业城市,郊区要规划大一些,许多东西才可以自给。”“要按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作规划。是不是划几个县进来,以便解决副食品、劳动力和其他资源。”
他说:“城市的马路要宽,干线36米窄了,马路要100米宽,林荫道还要栽树栽花……还要大量栽树。”
1965年11月4日,小平同志再次来到德阳。此时的德阳工业区已厂房林立,拥有大量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先进设备。在从第二重型机器厂至东方电机厂途中,他欣慰地说:“这已经是一个工业城市了”,并嘱托“要加强协作,把工业和城市搞好”。
现状
“中国重装之都”看德阳
2014年8月20日,阳光打在德阳旌湖两岸,珠江桥畔的石头上,镌刻着小平视察德阳的讲话。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光荣”,学历史的马联松相信,德阳的光荣和小平连在一起。在二重工作过、如今在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任副主任的他感叹,小平两次视察德阳的重要指示,对德阳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旌湖两岸风光带绵延16公里,德阳还获得“四川省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今天,德阳人对自己的城市还有这样一段更骄傲的解说词:在这个被誉为“中国重装之都”的城市里,汇聚了1470家装备制造企业,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
以工业立市,以工业强市,德阳正在成为以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
1条翠云廊
绿色低碳已成广元城市名片
回顾
小平赞:景致不错嘛
1958年10月29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由广元前往剑门关。
道路两旁,古柏夹道。行至“翠云廊”,邓小平建议下车细观古柏。
“翠云廊”相传为三国蜀将张飞倡导所植,有“三百里程十万树”之称。小平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皇柏!”
1963年初秋,邓小平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谈判行前,冒雨再次来到剑门关。
一下车,小平同志便高声对随行的夫人卓琳、女儿邓林等人说:“你们来看,这就是天下雄关!”细雨之中的剑门七十二峰,苍松翠柏,小平称赞道“景致不错嘛”。
现状
低碳发展成广元名片
8月21日,由7800多株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翠云廊”郁郁葱葱。和当年一样,古柏夹道,好似一条苍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
牢记小平嘱托,广元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绿色低碳已成城市名片。
科学重建、低碳发展。广元确定了做大做强清洁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电子机械、新型建材、有色金属、旅游、职业教育七大产业板块的低碳发展之路。
201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广元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后,该市把“低碳广元、绿色家园”作为城市建设长远目标。2013年,广元确立了“生态立市、文旅兴市、工业强市、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路。
2条出川路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终结“蜀道难”历史
回顾
小平说:成渝铁路为先行
成渝铁路,这是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建设大西南的一件大事。
最早提出修建成渝铁路要追溯到1903年。当时清政府打算修筑川汉铁路,成渝铁路是其中一段。因“保路运动”,修筑近两年的川汉铁路宣告停工。
1949年,邓小平在中共西南局常委办公会议上说:“要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不但可以恢复经济,而且可以争取人心,稳定人心。”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1952年7月,两年奋战,全长超过500公里的成渝铁路建成。
1950年邓小平决定修建进入西藏的公路。一声令下,不少南征北战的英雄指战员,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打通3000多米的二郎山、6100多米的雀儿山,洒下热血,留下忠骨。
现状
水陆空并进
如今,以交通先行,带动百业发展成共识。
2014年7月30日,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进入铺轨阶段,预计明年6月通车。届时,成渝两地最快75分钟就可直达。继成渝铁路、成遂渝铁路之后,成渝客专将是成渝两地第三条铁路线。
成渝间,成渝和遂渝两条高速公路通达,而第三条高速成安渝高速预计将在2015年全线通车。
川藏铁路展开了前期工作,届时从成都到拉萨只需8个多小时。正在酝酿的还有川藏高速。
到2015年,四川将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46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30万公里,位居全国前列;水运方面,推进“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铁路方面,成兰铁路等16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西成客专、成贵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机场方面,稻城亚丁机场正式通航,成都新机场建设、南充机场扩建等项目正抓紧准备或实施。
1把农家火
四川崛起全国清洁能源基地
回顾
小平问:火力能不能炒腰花
“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物产丰富,但燃料匮乏,困扰民生。
1980年7月10日,小平同志来成都考察农村沼气建设,在吴绍清家宽敞明亮的厨房里,看见柴、煤灶改成了沼气灶,没有堆放柴禾、煤炭,也没有烟尘油垢,高兴地说:“干净了,卫生了,沼气把过去的土锅土灶都改掉了。”他还问吴绍清沼气的火力大不大,能不能炒腰花。
1982年9月21日,小平同志陪同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来成都参观访问时,专门让金日成也看看沼气的开发利用。
在白家公社顺风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曾德昌家里,小平兴致勃勃,亲自给金日成介绍沼气开发建设利用的情况。金日成称赞道:“这个东西很好。”临走时,金日成用中国话向四川的同志说:“看到了你们很好的宝贝。感谢你们的经验,我们农村要好好推广。”
现状
上百万农户“卖碳赚欧元”
8月21日,在成都双流西航港一个住宅小区里,邓小平考察双流沼气时任白家乡党委书记的老人——82岁的谭会章正在做饭,“当年,每家每户都用沼气,城市发展了,上世纪80年代就用上了天然气”。
2010年,四川启动了全球第一个成功注册的农村户用沼气清洁发展机制(PCDM)项目,全省13个市州100万农户参与到该项目中,上百万农村沼气用户“卖碳赚欧元”。第一批减排量已于今年年初完成签发可供交易,这一项目获得2014年度中国区“全球能源奖”。
邓小平对四川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也寄予很大希望。
今年,消息传出:经过半个世纪的探寻,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探明地质储量4403.85亿立方米,为我国迄今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四川水电装机总量在今年年底将突破6000万千瓦,继续稳居国内第一,四川建设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已初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