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规划 建设欧洲标准“蓝色”生态湖泊
蓄水后的兴隆湖已初具规模
去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天府新区规划中,生态环境打造是重中之重,兴隆湖生态区项目则是最重要的项目代表,兴隆湖也成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率先启动的建设项目之一。
兴隆湖生态环境又新在哪里?
湿地水系重现昔日川西平原景观
中国电建成都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兴隆湖最大的生态亮点之一在于营造高滩湿地,最终形成成都最大的湿地群。
通过在兴隆湖东北处鹿溪河上设节制闸雍水,闸后为改道后底宽约40米的泄洪道,沿泄洪道南侧根据现状地形布置高滩湿地。根据规划方案,兴隆湖北侧和东侧共规划4个湿地。东侧的河滩湿地公园占地面积为3189.8亩。北侧设置3个高滩湿地公园,占地面积分别为3243.97亩、2813.12亩及2103.15亩。“届时,兴隆湖从宏观来看,不会是一个孤零零的水景,而是湖泊和湿地相结合的水系。”成都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兴隆湖综合性水生态治理项目将在尽量保留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突出人文性、灵动性、亲民性,做到“文态、生态、形态、业态”四态有机合一,同时适度调整湖区建设布局和水体深度,避免闭合式建设。
兴隆湖水系交错、河渠纵横的局面或可让人想起昔日川西平原的模样。
湿地还带来众多好处,成都院兴隆湖项目经理李西瑶表示,兴隆湖形成的河道型湿地可对中心城区达标排放的水体进行深化处理,提升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水平,同时还可营造水域环境,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调整区域气候,提升城市品质、美化城市景观、优化生态本底,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就是依托黄浦江的原生湿地,保留了场地内的原有一块面积4公顷的江滩湿地,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将黄浦江劣V类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在缓慢流经湿地的过程中,得以净化至III类净水,供世博会场的景观、浇灌和冲洗用水,每天水净化能力为2400吨。
兴隆湖的前期规划设计不仅立足于当前,还着眼于未来。目前,兴隆湖水源以东风干渠为主要水源,后期,可以治理后的鹿溪河水为主要水源。“近期兴隆湖每年还需去东风渠购水来补给湖区,远期的话以治理后的鹿溪河水和湿地净化的水就可以满足补给需求。”李西瑶说。
兴隆湖不仅将是一个生态湖区,它还将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湿地会设立相关的实验基地和科普场所,有利于湿地的研究和相关知识的普及。
可以畅想,未来的兴隆湖会成为天府新区一个最闪亮的“城市名片”,在节假日,它会是市民休闲、聚会、踏青、骑游的好去处,进而带来人气。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商气。
高标准建设向欧洲标准“蓝色”湖迈进
未来,兴隆湖水体将是欧洲标准“蓝色”生态湖泊。
河湖分离是保证兴隆湖水质的一大措施。首先要整治鹿溪河的水质,保证鹿溪河的水质达到相关标准,对水体中的泥沙、污物等,可通过过滤、沉淀等措施进行处理。必要时可对水体进行适当的净化、消毒,以满足兴隆湖的水质要求,尽量延长水体置换的时间。
当鹿溪河发生洪水时,兴隆湖停止从鹿溪河上游河道取水;鹿溪河发生大于10年一遇洪水时,由溢洪道和湿地景观组成行洪区,洪水在行洪区进行削峰后汇入兴隆湖西边鹿溪河主河道,必要时兴隆湖也可以参与滞洪、削峰,尽量减少鹿溪河下游的下泄流量。
成都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兴隆湖水生态自净系统流程是原水(鹿溪河水)→取水(取水口)→生物/生态净化(土地处理、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生物操纵、指示生物等)→重力自流、消毒→兴隆湖用水,其中最重要的净化阶段为生态净化,对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制剂进行设计布置配比,构建最佳自净的生态系统,使水体达到最大自净能力。
湖里将生活什么生物?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的兴隆湖,将种植58980平方米泽泻、慈姑、芦苇、梭鱼草等滩涂植被,选择大约58980平方米面积放养沼蛙、泽蛙、中华鳖,以营造多样化生态环境,并投放浮游动物5亿个,构建清水型浮游动物群落。同时,湖底还要布设由高分子材料弹性填料与悬浮球填料组成的单株型微生物附着基,具有耐腐蚀、耐老化等特点。单株型微生物附着基计划布设共计80000株,并附着有降氮菌。
不仅如此,成都院还结合兴隆湖、河滩湿地周边道路绿化布置雨水收集、净化系统,根据现有地形在低洼区域种植灌木、花草以及树木等植物,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并向欧洲标准“蓝色”湖迈进。
这些期待正在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