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吒、恐龙、镋镋钯……
十三款机器人上岗新场景
十三款机器人上岗新场景
双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龙机器人。图片均由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提供
超拟人人形服务机器人星动Q5与小朋友互动。
成都第二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景验证活动启动
超拟人人形服务机器人、双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龙机器人、裸眼3D全息智能炫屏……8月21日,成都第二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景验证活动启动,来自6家企业的13款产品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成都自然博物馆两大标志性文旅场景“上岗”。这是继首批实景验证活动后,成都在更加细分的应用场景中展开产品检验。
第二批机器人产品有哪些特色?首批实景验证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在现场进行探访。
“实战练兵” 为机器人提供高流量测试场
“小吒”机器人脚踩风火轮轻盈滑行、仿生恐龙机器人灵活行走生动逼真、“镋钯”机器人俏皮眨眼萌翻全场……当天上午,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这群“新员工”吸引游客纷纷上前拍照互动。
此次亮相的机器人各具技术亮点:“小吒”机器人以哪吒为原型,可进行自主巡游巡检、环境识别导航、景点导览讲解等;全球首款双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龙机器人,高度还原恐龙外观与动作逻辑,具备自然行走、情感表达、语音互动等多种功能;“镋钯”机器人搭载自研“最强大脑”,集成高仿生步态控制、多模态情绪感知等核心技术。
“通过此前的实景验证,我们更加明确产品迭代的重点方向。”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机器人售前工程师官雪琪表示,此次“练兵”,希望进一步验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运动控制精度与续航能力,确保实际应用场景下的运行稳定性;同时将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互动设计细节,提升使用满意度。
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一位身形优雅的新“导览员”成为全场焦点——芯华创新中心与星宇纪元共同打造的超拟人人形服务机器人星动Q5,时而向围观人群俏皮比“耶”,时而主动与游客友好握手。
这款今年6月上线的机器人,搭载7轴高精度的拟人手臂及11自由度“精灵手”,能实现下蹲、升降等复杂动作,不仅能进行拟人化动作演示、节目表演等趣味交互,还可以主动规划路径并避障,提供智能导览与专业讲解。在芯华创新中心智能无人事业部负责人胡松看来,博物馆复杂环境与密集人流的场景特性,将为产品验证和数据采集提供样本,为技术迭代优化形成重要支撑。
“成都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流量测试场。”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集中亮相的13款产品,主要聚焦文旅融合领域,在具有高人气、强代表性的文旅场景“实战练兵”。
“二次上岗” 成都机器人实景验证见成效
经过实景验证活动,“成都造”机器人产品跑出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此次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上岗的“小吒”机器人,有着丰富“履历”:不仅在泡桐树小学亮相,还参与成都世运会啦啦队表演。
“目前已有多家单位表达了采购意愿。”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多场景实景验证,企业明确了技术改进方向:交互层面将优化多语言功能,提升沟通流畅度与准确性;研发高效数据融合算法,构建更全面精准的环境认知模型。
影目科技智能眼镜INMO GO2也是“二次上岗”。“在前期场景验证基础上,重点优化了翻译准确性、佩戴舒适度与显示清晰度。”四川影目科技有限公司线下市场品牌负责人刘宇介绍,在翻译功能上,将场景相关专属词汇翻译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佩戴体验方面,实现轻量化改进,减轻长时间佩戴对鼻梁与耳部造成的压迫感。显示效果上,实现文字清晰度提升,在强光环境下佩戴者仍能清晰看到翻译内容。
在首批实景验证后,裸眼3D全息智能炫屏展示设备也进行了迭代升级。为适配白天光线环境,成都星蓝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对产品核心元器件进行优化——更换为更适合日间展示的专用灯珠,同时通过算法升级进一步提升画质清晰度与呈现效果。
此次迭代的核心突破在于研发的全新一代工程级模组:该模组搭载毫米波通信技术,攻克了旋转部件高速视频流传输的关键难点,为设备尺寸升级奠定技术基础。成都星蓝星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原有直径3米的全球最大单体全息设备的基础上,新产品画面显示面积实现翻倍,户外工程级4米全息设备即将首发。”
“实景验证就像一座桥梁,连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和场景需求。”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让场景方真切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提升自身效能的实际价值,激发他们引入和应用新技术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让企业捕捉不同场景的个性化需求,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更贴合产业实际。(刘欣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成都观察 王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