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旅拍成为文旅消费新场景
业内人士:行业健康发展既要维持活力也要规范秩序
业内人士:行业健康发展既要维持活力也要规范秩序
暑期的四川,暑气与文旅热度交织升腾。在IFS爬墙熊猫雕塑前、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路上、东郊记忆的成都墙前……举着相机的旅拍摄影师用镜头为游客记录旅途瞬间,催生出热闹的街头旅拍市场,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新引擎。近几日,记者走访成都多个热门景点,探寻旅拍服务的现状。
单点跟拍、服饰租赁
街头旅拍服务多样
8月12日下午,记者在成都IFS爬墙熊猫雕塑下看到,游客正冒着高温天气排长队,只为与城市地标同框留念。
“按小时收费的话,IFS这个点位拍1组大概1小时,包含精修照片,价格200元左右;如果游客想连着春熙路商圈一起拍,时长约2小时,收费300—400元。”刚结束拍摄的摄影师陈晴介绍,自己从事街头跟拍已有两年,客源多靠现场问询和老客推荐,“一天下来能接两到三组,平均收入500元左右。”
记者注意到,现场还有几位与陈晴一样的“野生”摄影师,他们会提前为客户锁定最佳机位。然而商场周边人流如织,为抢占最佳拍摄位置,仍不时上演“交通堵塞”。
记者还来到宽窄巷子,摄影师小杨正指导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士调整姿势。与单点跟拍不同,小杨的服务包含服饰租赁与摄影,“我们提供旗袍、汉服等服装,加上化妆和跟拍,一套下来100—150元。”从业三年,小杨对客源把控更有心得,“我们在巷子里有合作的服饰店,拍摄路线避开人流高峰,既保证出片效果,也不耽误游客逛景点,每天能接待四五组游客。”
精修加价、无证上岗
旅拍缺乏统一规范
近年来,从时尚街头到古韵巷弄,从苏州旗袍到敦煌飞天、泉州簪花、西安汉服……旅拍、跟拍服务在各地爆发式增长,为文旅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其野蛮生长背后带来的占机位、哄抬价格、强制消费等乱象也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IFS结束拍摄的游客陈女士坦言:“拍得开心,但选片时发现‘精修’加价远超预期,拍完才被告知多修一张需加20元,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东郊记忆成都墙前等待约拍的游客佳佳吐槽:“没想到那么多人来这里拍照,我已经排队半小时了,摄影师却说快排到的时候再通知他过来。”
记者走访中发现,成都街头旅拍、跟拍业态呈现“小而散”的特点:从业者多为个体摄影师或小型工作室,收费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与此同时,服务标准不一等问题也客观存在,价格全凭口头约定,小时制、全天包价各种收费模式都有,若发生争议,游客维权难度较大。不少约拍说是无隐性消费,一些游客拍完后却反馈价格远超预期。
当被问及是否有从业资质时,陈晴略显迟疑:“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拍从业证,主要是凭经验和口碑。”与宽窄巷子服饰店合作的小杨则表示,“我们和店铺绑定,店家有正规的工商登记和营业执照,也算有个保障。”行业门槛模糊、缺乏统一规范,加上大量涌入的个体摄影师,使得监管难度陡增。
市场需求、野蛮生长
需平衡规范与活力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文旅消费升级,旅拍已从“小众体验”变为“大众需求”,成都作为热门旅游城市,街头旅拍的兴起既是市场选择,也反映出游客对深度文旅体验的追求。
面对行业痛点,多地正积极探索创新治理路径,力求在游客体验、商业活力与公共秩序间寻得最佳平衡。安徽宏村景区通过明确“禁拍区”与“管控区”,要求旅拍店承诺规范经营,联合核发旅拍从业证,对无证拍摄及时干预;杭州西湖景区创新推出“黄金一小时”管理方案,在早间开放核心景点供专业拍摄……
多位业内人士称,暑期旅游旺季,四川各地旅拍需求激增,当务之急是明确“谁来管”和“怎么管”。通过明确从业资质标准、建立价格公示机制、划定拍摄区域等方式,在规范市场秩序与维持业态活力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是让这门光影生意走得更稳的关键。(卢星宇 记者 吴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