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首个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工程所在地——
“鸟中大熊猫”有量身定制的家园
“鸟中大熊猫”有量身定制的家园
红外相机拍到的四川山鹧鸪。沐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修复项目所在地种植的八月竹和青钱柳。受访者供图
为何打造?
●目前,四川山鹧鸪七成以上种群分布在四川,主要见于屏山、沐川、马边、峨边、甘洛和金口河等区(县),正面临扩散瓶颈
如何打造?
●实施人工林改培,模拟、还原四川山鹧鸪适宜的生存环境,通过科学的人工干预提升栖息地质量
●加强就地保护,区域内一线职工在做好日常巡护外,还会在每年的繁殖季、越冬季开展专项巡护,保障四川山鹧鸪种群安全繁殖和越冬,以及栖息地不受人为破坏
“长势不错。”日前,在乐山市沐川县的芹菜坪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吕冰在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项目巡视时惊喜地发现,项目在4个月前栽种的八月竹翠绿挺拔,高度已至小腿以上,林下野生动物活动痕迹也明显增多。
不止八月竹,这片土地上新栽的含笑、青钱柳等乡土树种同样长势良好,涉及面积共600亩。它们不是普通的人工林,而是专为四川山鹧鸪所种。这是全国首个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工程。
为什么是四川山鹧鸪?四川如何为其量身定制森林家园?
为何打造?
该物种正面临扩散瓶颈
四川山鹧鸪是我国西南山地的特有鸟类,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四川中南部,及云南东北部的少数山地森林中,因其数量稀少,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目前,四川山鹧鸪七成以上种群分布在四川,主要见于屏山、沐川、马边、峨边、甘洛和金口河等区(县)。为何分布如此局限?这与该物种正面临的扩散瓶颈有关:在四川,四川山鹧鸪主要栖息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林下的八月竹是其繁殖栖息地的关键植被。“研究发现,四川山鹧鸪与八月竹高度伴生。而这类竹子分布范围有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种群扩散。”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付义强分析。
本世纪初,随着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四川山鹧鸪的栖息地受到严格保护,生态逐步恢复。老君山、芹菜坪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进一步为四川山鹧鸪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恢复创造了条件。
最新数据显示,四川山鹧鸪种群总数约2200只,栖息地总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较全国首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分别增长逾1倍和20%以上,实现了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双增长。近年来,四川山鹧鸪还在峨眉山、瓦屋山等地被发现,“表明其种群正向北扩散。”付义强说。
如何打造?
修复栖息地和建设生态廊道
今年初,四川率先在乐山市沐川县开展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项目,为其打造更宜居的家园。“芹菜坪自然保护区栖息着200余只四川山鹧鸪,保护区内人工林面积(主要是柳杉林)占比近50%,但不被四川山鹧鸪利用。为了拓展四川山鹧鸪的种群生存空间,有必要开展人工林改培。”省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修复如何进行?简单来说就是模拟、还原四川山鹧鸪适宜的生存环境,通过科学的人工干预提升栖息地质量。付义强介绍,针对柳杉这类人工林,采取择伐的方式进行改造,并栽植本地竹种八月竹和乡土阔叶树种,丰富栖息地林下结构,“为四川山鹧鸪提供食物、繁衍和隐蔽条件,从而扩大适宜栖息地范围。”
施工团队开展择伐后还会保留部分枯枝和凋落物,既便于四川山鹧鸪等地栖鸟类通行,又有利于滋养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补充四川山鹧鸪的食物来源。
栖息地修复的同时,还要加强就地保护。芹菜坪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域内一线职工在做好日常巡护外,还会在每年的繁殖季、越冬季开展专项巡护,保障四川山鹧鸪种群安全繁殖和越冬,以及栖息地不受人为破坏。
目前,四川正借鉴大熊猫保护经验,守护四川山鹧鸪。首期600亩栖息地修复项目只是起点,付义强和团队计划进一步在毗邻的屏山县老君山、马边县黄连山等四川山鹧鸪栖息地复制芹菜坪自然保护区的经验。当前,这三地各有约30平方公里栖息地,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实施人工林改培等措施,未来理想状态下,可将该片区域的四川山鹧鸪适宜栖息地面积拓展至400平方公里,打破栖息地的孤岛状态,加强种群基因交流。下一步四川还将推进四川山鹧鸪的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项目,助力该物种种群复壮。(记者 陈俊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