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创三年多来月度累计增速高点
四川工业如何一路攀高
四川工业如何一路攀高
四川工业经济半年“成绩单”已出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
这个数字,超过全国增速近一个百分点。更可贵的是,在一季度以7.2%的增速拿下近3年“最强开局”基础上,增速仍有所加快,创下3年多来月度累计增速高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GDP(地区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其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四川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是判断短期工业经济运行走势的重要指标。
攀高的数据,成为四川工业挑大梁的注脚。那么,一路攀高的底气和动力从何而来?
从生产车间来
工业经济“细胞”活跃
7月18日,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工业园内,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上演“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精彩场景。当天下线的工业机器人,不久后将出现在马来西亚的某间智能工厂中。
“今年是厚积薄发的一年。”卡诺普副总经理邓世海感叹。一组数据可佐证:2020年,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机型用一个手掌就能数得过来,如今,已开发出60余款机型;今年上半年,卡诺普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实现稳定高速增长。
不止卡诺普,今年上半年,四川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增长63.1%。
工业机器人为何能迅速挺进工厂?“工业门类广泛,机器人要干好活,需要量身定制,从‘0’到‘1’这一过程尤为关键。”邓世海提到,在应用场景对接上,企业得到各级政府部门不少帮助和扶持,成为起量发力的有力支撑。
去年以来,四川大力开展工业领域供需对接活动,实施工业企业供需对接激励等,解决工业企业订单需求不足、供需信息不对称、产销衔接不顺畅等问题。
翻开半年报,产量增长强劲的不止工业机器人。今年上半年,四川铸造机械、发电机组、工业锅炉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80.0%、50.2%、30.4%。
“今年上半年风电设备交付量突破1000台,较2024年同期增长209%。”东方电气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企业通过储备式生产,新增布尔津、若羌基地,强化叶片模具资源保障及传动链自主装配能力,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
有产量,也有效益。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63.3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较1—4月加快0.9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
一个个车间、一家家企业,构成四川工业经济最活跃的“细胞”。
“大”有乾坤——全省前50强工业企业中,有37户实现生产增长、23户实现两位数增长,合计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个百分点。
“小”有后劲——规模以上小微企业活力较强,增加值增长9.4%,今年以来持续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
从重点产业链来
优势产业乘势而上
7月9日,随着捷达品牌全新VS8车型和全新一代速腾L车型驶下生产线,“四川造”汽车产品矩阵又增员。7月18日,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生产车间内,两款新车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产能稳步爬坡,未来单日最大产能可达500台。
新车型带来新增长。今年上半年,受重点企业新车型爬坡上量拉动,四川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0%,连续6个月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4.4万辆,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1—6月累计产值624.17亿元,同比增长14.66%,其中实现整车产量40.59万辆、同比增长26.42%,新能源汽车产量11.27万辆、同比增长386.33%。”成都经开区汽车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两年内,吉利体系领克Z20、极氪X、银河星愿新能源车型项目,以及沃尔沃体系EX90、极星3等中高端新能源车型项目的先后落地,成为增长曲线的有力支撑。
驶入快车道的汽车制造,是四川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的切片。
上半年,全省加快推动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基础不断夯实。1—6月,工业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一季度、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政策的系统性、连续性,提升了政策的整体效能,也有助于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省统计局副局长杨治刚分析。
比如,去年和今年省政府办公厅接续印发的“16条”“21条”,都对汽车企业进行重点支持。特别是对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增产等进行激励,一定程度缓解了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的生产销售压力,助其度过阵痛期。
记者注意到,7月,四川印发《关于增强优质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引领和提振消费需求的实施意见》,重点布局创新智能产品供给、扩大绿色产品供给等6大领域;公布2025年度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
随着优质消费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特色产业集群拔节生长,“上扬曲线”的延续值得期待。(记者 文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