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村寨焕新颜

  • 2025年07月18日 10时3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火普村新貌。何勤华 摄

    温暖嘱托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时指出

    回访看变

    “远处就是200亩红梨,今年已开花,这是我们村的新产业。”7月10日,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的一处观景平台,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指着对面的成片梨树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4年多来,凉山始终牢记嘱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组织不散、机制不乱,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近日,记者回访三河村和火普村,看新村,访农户,了解这里的新变化。

    新产业

    特色水果陆续挂果

    林下种起中药材

    在三河村,刘国富提供了一组数据:2024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19850元,而2020年刚脱贫时,这一数据为8934元,翻了一番多。支撑这一数据的,是种植养殖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还有村民外出务工收入等。

    其中,搞好养殖是一个重要因素。记者在三河村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合作社负责人、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正和工人们在牛舍里为牛添加“口粮”。洛古有格说:“现在这里养殖了400多头牛。在宁波驻凉山工作队等的帮助下,我们正和成都、宁波等地的客商洽谈销售。”

    洛古有格大学毕业后返乡,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之路。不久前,他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村视察时,我汇报了自己的‘大学梦’‘致富梦’以及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经历。

    现在,村里越来越好了,真希望总书记再来我们村里看看。”

    如今,三河村养殖的1500多头西门塔尔牛,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力量。

    大凉山的气候、土壤适宜特色水果种植。三河村种植红梨,不远处的火普村种植蓝莓。

    记者来到火普村时,一个冷库项目正处于建设扫尾阶段。驻村第一书记严菲说:“建设完成后,日处理量可达1吨,可有效保证蓝莓的新鲜。”

    入村道路两旁的山坡上,种满了蓝莓。这几天,一株株蓝莓正在挂果。4年前,火普村仅种植50亩蓝莓,至2022年9月,已建成1000亩蓝莓产业基地。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蓝莓特色产业,又配套建设500平方米冷库,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鲜果销售、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严菲介绍,今年预计产蓝莓2.5万公斤,预计丰产期在2027年,产量将达600公斤/亩以上。

    除蓝莓外,火普村2022年开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茂密的松林下,200亩西洋参和滇黄精长势正好。其中,100亩西洋参预计2026年能上市销售。

    新身份

    村民成为网络主播

    自制腊肉走出大山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时,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吉好有果唱起这首歌。

    当天,记者来到吉好有果家中时,她换上一套漂亮的彝族服装迎上前来。今年9月即将开启高中学业的,已网购一批书籍,准备趁暑假好好学习和预习。暑假里,她还常作为三河村的“向导”,为前来支教、研学的高校团队等做彝汉双语翻译。问及今后打算,吉好有果说:“一定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一所好大学。”

    近几年,三河村不少学生考入国内重点大学,为吉好有果做了榜样。今年,村里5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刘国富说,村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相互比比孩子的成绩已成为常态。

    在三河村,村民郑吃合和妻子有一个新身份——网络主播。前几年,郑吃合返乡养猪创业,去年出栏生猪700多头。今年以来,夫妻俩依托网络增加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将自家晾制的腊肉通过直播间卖出去。妻子的抖音“大凉山阿依莫”已有4800多个粉丝。郑吃合说:“我们正计划扩大网络销售种类,卖乌洋芋、酸菜、土鸡等。”

    今年5月,严菲接替王斌来到火普村,解锁新身份——驻村第一书记。虽然驻村才两个月,严菲对村情村貌已了然于胸。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心里记挂的除派出单位东方电气在火普村建设的1兆瓦分布式光伏,还对正在推进中的火普村农文旅融合项目格外上心,被村干部亲切地称为“监工”。“农文旅融合项目包括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民族特色餐厅、传统工坊、枫林书舍、观景平台等,形成集旅游、接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严菲说,“等你们下次再来时,应该就建好了。”(记者 何勤华 李天锐 凉山观察 李思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彝乡村寨焕新颜

  • 2025年07月18日 10时3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火普村新貌。何勤华 摄

    温暖嘱托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时指出

    回访看变

    “远处就是200亩红梨,今年已开花,这是我们村的新产业。”7月10日,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的一处观景平台,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指着对面的成片梨树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4年多来,凉山始终牢记嘱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组织不散、机制不乱,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近日,记者回访三河村和火普村,看新村,访农户,了解这里的新变化。

    新产业

    特色水果陆续挂果

    林下种起中药材

    在三河村,刘国富提供了一组数据:2024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19850元,而2020年刚脱贫时,这一数据为8934元,翻了一番多。支撑这一数据的,是种植养殖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还有村民外出务工收入等。

    其中,搞好养殖是一个重要因素。记者在三河村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合作社负责人、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正和工人们在牛舍里为牛添加“口粮”。洛古有格说:“现在这里养殖了400多头牛。在宁波驻凉山工作队等的帮助下,我们正和成都、宁波等地的客商洽谈销售。”

    洛古有格大学毕业后返乡,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之路。不久前,他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村视察时,我汇报了自己的‘大学梦’‘致富梦’以及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经历。

    现在,村里越来越好了,真希望总书记再来我们村里看看。”

    如今,三河村养殖的1500多头西门塔尔牛,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力量。

    大凉山的气候、土壤适宜特色水果种植。三河村种植红梨,不远处的火普村种植蓝莓。

    记者来到火普村时,一个冷库项目正处于建设扫尾阶段。驻村第一书记严菲说:“建设完成后,日处理量可达1吨,可有效保证蓝莓的新鲜。”

    入村道路两旁的山坡上,种满了蓝莓。这几天,一株株蓝莓正在挂果。4年前,火普村仅种植50亩蓝莓,至2022年9月,已建成1000亩蓝莓产业基地。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蓝莓特色产业,又配套建设500平方米冷库,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鲜果销售、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严菲介绍,今年预计产蓝莓2.5万公斤,预计丰产期在2027年,产量将达600公斤/亩以上。

    除蓝莓外,火普村2022年开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茂密的松林下,200亩西洋参和滇黄精长势正好。其中,100亩西洋参预计2026年能上市销售。

    新身份

    村民成为网络主播

    自制腊肉走出大山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时,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吉好有果唱起这首歌。

    当天,记者来到吉好有果家中时,她换上一套漂亮的彝族服装迎上前来。今年9月即将开启高中学业的,已网购一批书籍,准备趁暑假好好学习和预习。暑假里,她还常作为三河村的“向导”,为前来支教、研学的高校团队等做彝汉双语翻译。问及今后打算,吉好有果说:“一定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一所好大学。”

    近几年,三河村不少学生考入国内重点大学,为吉好有果做了榜样。今年,村里5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刘国富说,村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相互比比孩子的成绩已成为常态。

    在三河村,村民郑吃合和妻子有一个新身份——网络主播。前几年,郑吃合返乡养猪创业,去年出栏生猪700多头。今年以来,夫妻俩依托网络增加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将自家晾制的腊肉通过直播间卖出去。妻子的抖音“大凉山阿依莫”已有4800多个粉丝。郑吃合说:“我们正计划扩大网络销售种类,卖乌洋芋、酸菜、土鸡等。”

    今年5月,严菲接替王斌来到火普村,解锁新身份——驻村第一书记。虽然驻村才两个月,严菲对村情村貌已了然于胸。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心里记挂的除派出单位东方电气在火普村建设的1兆瓦分布式光伏,还对正在推进中的火普村农文旅融合项目格外上心,被村干部亲切地称为“监工”。“农文旅融合项目包括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民族特色餐厅、传统工坊、枫林书舍、观景平台等,形成集旅游、接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严菲说,“等你们下次再来时,应该就建好了。”(记者 何勤华 李天锐 凉山观察 李思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