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留住乡情乡愁方便导航出行
四川已命名乡村地名7375个

  • 2025年07月12日 08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每一个乡村地名既是地理位置的标识,也是乡土文化的记忆和乡情乡愁的寄托。

    记者日前从民政厅获悉,四川正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命名乡村地名7375个,采集上图各类地名信息11.4万余条,规范设置维护包括楼门牌等乡村地名标志108万余块,方便了乡村百姓出行导航、“背包”“自驾”旅行指向和快递进村、山货进城,服务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让老地名“回归”,留住乡愁

    清晨,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马家社区人群熙攘,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我们从外地打工回乡,今天逢场来买些生活用品,老家虽然撤并了,但是地名保留下来了。”暑期回家探亲的返乡人员邓开华感慨,马家社区这个承载着当地几代人记忆的地名得以延续。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中,原马家乡建制被撤销,为了最大限度保留乡土文化记忆,当地政府将原乡政府驻地更名为马家社区。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老地名正悄然消失。为破解老地名消失、地理标识模糊、地名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民政厅联合8部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在全省23个县(市、区)、87个乡镇街道、1212个村(社区)先行试点。通过走访问询、查阅古籍等方式深挖历史文化与地理特征,做好自然地理实体、自然保护地、乡村道路街巷以及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公共服务等设施名称的命名、更名和备案公告工作,让老地名“回归”。

    实施五大行动,解决现实问题

    在成都市新津区宝墩村,“乡村著名行动”后,当地在宝墩村宝墩古城遗址周围命名了9条乡村道路。“之前在这里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稻谷,经讨论,当地村民一致同意将通往宝墩古城遗址展馆和考古工作站的主要道路命名为文博路。”新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四川广袤的乡村大地,像宝墩村这样饱含文化记忆的地名比比皆是。凉山州普格县红军树村因一棵大榕树而得名,这棵树见证了红军战士与彝家人的军民鱼水情;巴中市巴州区宏福村以“福”命名,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质朴期盼;广元市旺苍县大星村在合并时特意保留“大”“星”二字,让乡愁在新地名中得以延续。

    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各地传统地名被赋予了现代的表达方式——扫码听红军树村的革命故事、导航地图上的文化标注更加清晰……这些被重新擦亮的文化符号,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

    “我们重点实施乡村地名命名、乡村地名设标、乡村地名文化保护、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乡村地名赋能等五大行动。”民政厅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乡村著名行动”主要是以地名采集上图为牵引,全面推进地名命名设标、文化保护、信息服务、应用赋能,切实解决乡村地区导航定位不精准、特色山货进城难、快递进村难等现实问题,积极发挥地名的空间指位功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李丹)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留住乡情乡愁方便导航出行
    四川已命名乡村地名7375个

  • 2025年07月12日 08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每一个乡村地名既是地理位置的标识,也是乡土文化的记忆和乡情乡愁的寄托。

    记者日前从民政厅获悉,四川正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命名乡村地名7375个,采集上图各类地名信息11.4万余条,规范设置维护包括楼门牌等乡村地名标志108万余块,方便了乡村百姓出行导航、“背包”“自驾”旅行指向和快递进村、山货进城,服务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让老地名“回归”,留住乡愁

    清晨,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马家社区人群熙攘,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我们从外地打工回乡,今天逢场来买些生活用品,老家虽然撤并了,但是地名保留下来了。”暑期回家探亲的返乡人员邓开华感慨,马家社区这个承载着当地几代人记忆的地名得以延续。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中,原马家乡建制被撤销,为了最大限度保留乡土文化记忆,当地政府将原乡政府驻地更名为马家社区。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老地名正悄然消失。为破解老地名消失、地理标识模糊、地名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民政厅联合8部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在全省23个县(市、区)、87个乡镇街道、1212个村(社区)先行试点。通过走访问询、查阅古籍等方式深挖历史文化与地理特征,做好自然地理实体、自然保护地、乡村道路街巷以及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公共服务等设施名称的命名、更名和备案公告工作,让老地名“回归”。

    实施五大行动,解决现实问题

    在成都市新津区宝墩村,“乡村著名行动”后,当地在宝墩村宝墩古城遗址周围命名了9条乡村道路。“之前在这里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稻谷,经讨论,当地村民一致同意将通往宝墩古城遗址展馆和考古工作站的主要道路命名为文博路。”新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四川广袤的乡村大地,像宝墩村这样饱含文化记忆的地名比比皆是。凉山州普格县红军树村因一棵大榕树而得名,这棵树见证了红军战士与彝家人的军民鱼水情;巴中市巴州区宏福村以“福”命名,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质朴期盼;广元市旺苍县大星村在合并时特意保留“大”“星”二字,让乡愁在新地名中得以延续。

    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各地传统地名被赋予了现代的表达方式——扫码听红军树村的革命故事、导航地图上的文化标注更加清晰……这些被重新擦亮的文化符号,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

    “我们重点实施乡村地名命名、乡村地名设标、乡村地名文化保护、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乡村地名赋能等五大行动。”民政厅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乡村著名行动”主要是以地名采集上图为牵引,全面推进地名命名设标、文化保护、信息服务、应用赋能,切实解决乡村地区导航定位不精准、特色山货进城难、快递进村难等现实问题,积极发挥地名的空间指位功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李丹)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