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蓉开幕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上
《世界成都宣言》发布

  • 2025年05月22日 08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武都水库大坝。水利厅供图

    ●这是国际大坝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个世界宣言

    ●会上获创新奖金奖的中国成果,全面应用于白鹤滩、乌东德两座巨型水电站

    5月21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在成都开幕。作为国际大坝工程领域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大会开幕式发布了《世界成都宣言:大坝在能源转型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简称《世界成都宣言》),揭示了国际坝工领域面临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论述了水库大坝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面向未来应对挑战的发展倡议。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国际大坝委员会之前发布过3个世界宣言:第一次是2008年发布的《世界宣言:非洲能源与大坝可持续发展》;第二次是2012年发布的《世界宣言:储水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第三次是2019年发布的《世界宣言:大坝安全》。

    作为国际大坝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个世界宣言,《世界成都宣言》中,关于保障人民免遭洪水灾害和用水权益、提升粮食安全、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保护河流水生态健康、推进流域系统治理、大坝智慧运行等方面的论述,与中国关于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转型、江河生态保护的理念高度契合,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世界坝工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国现拥有各类水库大坝9.46万座,总库容超过1万亿立方米,数量及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在应对气候风险中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当天的开幕式还公布了国际大坝委员会创新奖获奖名单,来自中国的“微膨胀低热水泥高抗裂混凝土研制及其在特高拱坝中的应用”、日本的“用于自动化施工的a4cse智能建造系统”、西班牙的“可持续的水库泥沙管理解决方案创新”项目,分获金、银、铜奖。

    其中,中国获奖项目是经过近20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成果。该成果首次全面应用于白鹤滩、乌东德两座巨型水电站,从大坝浇筑到运行至今8年未发现裂缝,实现了全坝无裂缝的重大突破。目前,该成果已推广至国内多座水电工程以及核工业、交通等领域,也为世界高坝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产生了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记者 邵明亮)

    建设“更好的大坝”

    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

    25年前,中国在世界水电舞台才崭露头角,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电开发大国。”5月21日,成都,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举行期间,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利诺高兴地回忆起2000年他在北京参加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0届大会时的情景。

    在感叹中国变化的同时,米歇尔·利诺还特别盛赞了四川在国际大坝工程领域的引领地位。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给国际坝工领域带来哪些新挑战?中国智慧与四川实践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中国智慧推动建设“更好的大坝”

    水库大坝是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支撑。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共同的挑战、共享的未来、更好的大坝”。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矫勇表示,确定这个主题,很大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水文环境,给水库大坝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带来多重严峻挑战。

    那什么是“更好的大坝”?“应该更安全、更智能、更有韧性,更具包容性,能够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够支持周边人群、社区的生计,更好应对气候变化。”米歇尔·利诺认为,“更好的大坝”不只是技术上更先进,从环境、社会、经济的角度看,还有更高的可行性和兼容性。

    开幕式发布的《世界成都宣言》,有多位中国专家深度参与了起草工作,也对“更好的大坝”做出了回应。其中,关于保障人民免遭洪水灾害和用水权益、提升粮食安全、大坝智慧运行等方面的论述,与中国关于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转型、江河生态保护的理念高度契合。

    而在大坝建设方面,中国已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建设者攻克了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复杂地质条件等一系列世界级筑坝难题。

    “这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世界坝工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全球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洪水、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建设“更好的大坝”。

    四川的超级工程给世界提供宝贵经验

    “几天前,一些与会专家参观了四川的在建水电项目,留下了深刻印象。”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菲利普·顾博维尔表示,四川在国际坝工领域处于引领地位。

    为何是四川?四川是如何做到的?首先看地理环境。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是中国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区域之一,直面龙门山断裂带、川西高原冻土、喀斯特地貌等世界级工程挑战,很多水库大坝建设在高山峡谷、高原、高寒、地震带等复杂地域。

    相关数据显示,四川共建有各类水库大坝8000余座,建成和在建的200米到300米级的超高坝,就有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双江口等10余座,占到中国超高坝总数的“半壁江山”,让四川成为全球大坝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和新技术的试验场。

    “四川的这些超级工程,不仅是国际坝工领域技术创新的典范,更为全球水资源管理、水能资源开发、水灾害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矫勇表示。

    如今,坝工领域正迎来新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认为,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水利水电行业迫切需要从传统设计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数智技术不仅是提升大坝工程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工具,更是推动工程向韧性、绿色、智能方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张宗亮说。

    四川也在深入践行智能大坝的理念。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正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坝工领域全方位全链条应用,加快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大坝现代化建设。(张瀚之 记者 邵明亮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在蓉开幕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上
    《世界成都宣言》发布

  • 2025年05月22日 08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武都水库大坝。水利厅供图

    ●这是国际大坝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个世界宣言

    ●会上获创新奖金奖的中国成果,全面应用于白鹤滩、乌东德两座巨型水电站

    5月21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在成都开幕。作为国际大坝工程领域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大会开幕式发布了《世界成都宣言:大坝在能源转型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简称《世界成都宣言》),揭示了国际坝工领域面临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论述了水库大坝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面向未来应对挑战的发展倡议。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国际大坝委员会之前发布过3个世界宣言:第一次是2008年发布的《世界宣言:非洲能源与大坝可持续发展》;第二次是2012年发布的《世界宣言:储水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第三次是2019年发布的《世界宣言:大坝安全》。

    作为国际大坝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个世界宣言,《世界成都宣言》中,关于保障人民免遭洪水灾害和用水权益、提升粮食安全、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保护河流水生态健康、推进流域系统治理、大坝智慧运行等方面的论述,与中国关于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转型、江河生态保护的理念高度契合,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世界坝工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国现拥有各类水库大坝9.46万座,总库容超过1万亿立方米,数量及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在应对气候风险中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当天的开幕式还公布了国际大坝委员会创新奖获奖名单,来自中国的“微膨胀低热水泥高抗裂混凝土研制及其在特高拱坝中的应用”、日本的“用于自动化施工的a4cse智能建造系统”、西班牙的“可持续的水库泥沙管理解决方案创新”项目,分获金、银、铜奖。

    其中,中国获奖项目是经过近20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成果。该成果首次全面应用于白鹤滩、乌东德两座巨型水电站,从大坝浇筑到运行至今8年未发现裂缝,实现了全坝无裂缝的重大突破。目前,该成果已推广至国内多座水电工程以及核工业、交通等领域,也为世界高坝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产生了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记者 邵明亮)

    建设“更好的大坝”

    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

    25年前,中国在世界水电舞台才崭露头角,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电开发大国。”5月21日,成都,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举行期间,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利诺高兴地回忆起2000年他在北京参加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0届大会时的情景。

    在感叹中国变化的同时,米歇尔·利诺还特别盛赞了四川在国际大坝工程领域的引领地位。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给国际坝工领域带来哪些新挑战?中国智慧与四川实践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中国智慧推动建设“更好的大坝”

    水库大坝是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支撑。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共同的挑战、共享的未来、更好的大坝”。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矫勇表示,确定这个主题,很大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水文环境,给水库大坝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带来多重严峻挑战。

    那什么是“更好的大坝”?“应该更安全、更智能、更有韧性,更具包容性,能够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够支持周边人群、社区的生计,更好应对气候变化。”米歇尔·利诺认为,“更好的大坝”不只是技术上更先进,从环境、社会、经济的角度看,还有更高的可行性和兼容性。

    开幕式发布的《世界成都宣言》,有多位中国专家深度参与了起草工作,也对“更好的大坝”做出了回应。其中,关于保障人民免遭洪水灾害和用水权益、提升粮食安全、大坝智慧运行等方面的论述,与中国关于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转型、江河生态保护的理念高度契合。

    而在大坝建设方面,中国已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建设者攻克了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复杂地质条件等一系列世界级筑坝难题。

    “这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世界坝工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全球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洪水、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建设“更好的大坝”。

    四川的超级工程给世界提供宝贵经验

    “几天前,一些与会专家参观了四川的在建水电项目,留下了深刻印象。”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菲利普·顾博维尔表示,四川在国际坝工领域处于引领地位。

    为何是四川?四川是如何做到的?首先看地理环境。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是中国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区域之一,直面龙门山断裂带、川西高原冻土、喀斯特地貌等世界级工程挑战,很多水库大坝建设在高山峡谷、高原、高寒、地震带等复杂地域。

    相关数据显示,四川共建有各类水库大坝8000余座,建成和在建的200米到300米级的超高坝,就有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双江口等10余座,占到中国超高坝总数的“半壁江山”,让四川成为全球大坝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和新技术的试验场。

    “四川的这些超级工程,不仅是国际坝工领域技术创新的典范,更为全球水资源管理、水能资源开发、水灾害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矫勇表示。

    如今,坝工领域正迎来新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认为,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水利水电行业迫切需要从传统设计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数智技术不仅是提升大坝工程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工具,更是推动工程向韧性、绿色、智能方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张宗亮说。

    四川也在深入践行智能大坝的理念。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正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坝工领域全方位全链条应用,加快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大坝现代化建设。(张瀚之 记者 邵明亮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