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四川各项贷款增速连续三十二个月居全国前三位
更多资金正精准流向实体经济

  • 2025年04月20日 08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关注2025一季报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

    ●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1.3%、11.6%,增速快于全国2.9个、4.7个百分点

    大量资金全面布局四川新基建

    ●“压舱石”基建贷款增长稳,余额同比增长8.2%

    ●制造业中长期、科技、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3.5%、12.8%、12.4%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4月17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年一季度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金融数据引发关注。

    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继续保持前十经济大省第一位,增速连续32个月居全国前三位。一季度四川缘何实现贷款增速全国领先?海量金融活水流向了何方?记者邀请权威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

    看增长:信贷增量创新高护航经济回暖

    “一季度,受春季基建等项目开工复工、房地产成交活跃度提升、提振消费政策发力等多重因素推动,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出现积极变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1万亿元、12.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3%、11.6%,增速快于全国2.9个、4.7个百分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697亿元,同比多增1148亿元,当季信贷增量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贷款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860亿元;住户贷款增加86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77亿元。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婧认为,一季度贷款结构揭示了几个重要变化: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反映出企业投资意愿增强,表明川企正加大对生产扩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住户贷款增加,表明消费者信贷逐渐恢复,房地产及消费信贷活动回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减少,反映出金融“脱虚向实”的趋势,更多资金正精准流向实体经济。

    “3月末四川各项贷款增速居全国首位,反映出四川在政策驱动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擎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四川展现出强劲发展动力;二是地方政策引导,四川持续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布局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政府引导基金与产业政策同频发力,支持重点产业与重大项目发展。

    顾婧认为,金融改革的深化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和创新空间,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看投向:资金加速流向高成长性与创新性板块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印制电路板制造领域多年,其与建设银行遂宁分行联合探索“信用贷款+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方案,通过应收账款买断方式,将无形信用转化为有形资金。3月27日,首笔732万元“信保贷”通过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成功落地,成为遂宁首单此类业务。

    在自贡兰田机场跑道上,四川某科创公司自主研发的固定翼无人机缓缓升空。“机场跑道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工商银行自贡分行行长廖军钧介绍,从前期调研到定制创新金融解决方案,仅2个多月时间,为兰田机场跑道建设项目投放1.4亿元贷款。目前,该行已累计为自贡航空产业园区建设和入驻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超15亿元,带动整个产业链起飞。

    高科技、新能源、数字化、低空经济等,正成为银行眼中的香饽饽。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在川银行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挖掘并积极培育信贷增长点,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从投向看,“压舱石”基建贷款增长稳,余额同比增长8.2%;制造业中长期、科技、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3.5%、12.8%、12.4%。

    金融“活水”的流向,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镜像反映。王擎认为,四川围绕六大优势产业,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加速流向高成长性与创新性板块。大量资金全面布局四川新基建,完善四川产业发展基础。

    看走势:引导金融资源滴灌更精准

    王擎表示,四川金融支持不平衡问题依旧存在,比如当前四川金融资源多数集中于成都。他建议,持续推动西部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引入飞地经济、产业转移等模式,引导资金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持续提升四川直接融资比例;持续培育市场预期管理能力,稳定投资者信心,稳定房市,并适时引入“消费券+金融”等多样化促内需政策。“通过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滴灌至产业、企业以及居民。”

    如何保持领跑态势?“应进一步加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市场多样化和金融产品创新。”顾婧建议,可通过设立长期投资引导基金、优化金融机构考核机制等,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向科技创新、绿色制造等高质量领域;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尤其是在小微企业、农村金融等领域,提供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金融服务。(记者 卢薇 高杲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三月末四川各项贷款增速连续三十二个月居全国前三位
    更多资金正精准流向实体经济

  • 2025年04月20日 08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关注2025一季报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

    ●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1.3%、11.6%,增速快于全国2.9个、4.7个百分点

    大量资金全面布局四川新基建

    ●“压舱石”基建贷款增长稳,余额同比增长8.2%

    ●制造业中长期、科技、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3.5%、12.8%、12.4%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4月17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年一季度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金融数据引发关注。

    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继续保持前十经济大省第一位,增速连续32个月居全国前三位。一季度四川缘何实现贷款增速全国领先?海量金融活水流向了何方?记者邀请权威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

    看增长:信贷增量创新高护航经济回暖

    “一季度,受春季基建等项目开工复工、房地产成交活跃度提升、提振消费政策发力等多重因素推动,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出现积极变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1万亿元、12.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3%、11.6%,增速快于全国2.9个、4.7个百分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697亿元,同比多增1148亿元,当季信贷增量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贷款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860亿元;住户贷款增加86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77亿元。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婧认为,一季度贷款结构揭示了几个重要变化: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反映出企业投资意愿增强,表明川企正加大对生产扩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住户贷款增加,表明消费者信贷逐渐恢复,房地产及消费信贷活动回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减少,反映出金融“脱虚向实”的趋势,更多资金正精准流向实体经济。

    “3月末四川各项贷款增速居全国首位,反映出四川在政策驱动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擎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四川展现出强劲发展动力;二是地方政策引导,四川持续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布局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政府引导基金与产业政策同频发力,支持重点产业与重大项目发展。

    顾婧认为,金融改革的深化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和创新空间,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看投向:资金加速流向高成长性与创新性板块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印制电路板制造领域多年,其与建设银行遂宁分行联合探索“信用贷款+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方案,通过应收账款买断方式,将无形信用转化为有形资金。3月27日,首笔732万元“信保贷”通过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成功落地,成为遂宁首单此类业务。

    在自贡兰田机场跑道上,四川某科创公司自主研发的固定翼无人机缓缓升空。“机场跑道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工商银行自贡分行行长廖军钧介绍,从前期调研到定制创新金融解决方案,仅2个多月时间,为兰田机场跑道建设项目投放1.4亿元贷款。目前,该行已累计为自贡航空产业园区建设和入驻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超15亿元,带动整个产业链起飞。

    高科技、新能源、数字化、低空经济等,正成为银行眼中的香饽饽。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在川银行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挖掘并积极培育信贷增长点,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从投向看,“压舱石”基建贷款增长稳,余额同比增长8.2%;制造业中长期、科技、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3.5%、12.8%、12.4%。

    金融“活水”的流向,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镜像反映。王擎认为,四川围绕六大优势产业,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加速流向高成长性与创新性板块。大量资金全面布局四川新基建,完善四川产业发展基础。

    看走势:引导金融资源滴灌更精准

    王擎表示,四川金融支持不平衡问题依旧存在,比如当前四川金融资源多数集中于成都。他建议,持续推动西部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引入飞地经济、产业转移等模式,引导资金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持续提升四川直接融资比例;持续培育市场预期管理能力,稳定投资者信心,稳定房市,并适时引入“消费券+金融”等多样化促内需政策。“通过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滴灌至产业、企业以及居民。”

    如何保持领跑态势?“应进一步加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市场多样化和金融产品创新。”顾婧建议,可通过设立长期投资引导基金、优化金融机构考核机制等,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向科技创新、绿色制造等高质量领域;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尤其是在小微企业、农村金融等领域,提供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金融服务。(记者 卢薇 高杲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