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会上“点名道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四川筑牢安全生产“立体防线”
四川筑牢安全生产“立体防线”
11月20日,焊工李师傅在“自贡随手拍”小程序上传动火作业申请后,第二天便收到“奖励红包”;10月初,省级专家深入凉山的矿山一线“把脉问诊”,用整改“药方”代替罚单;近段时间,内江的网格员、志愿者和外卖骑手每天串街走巷,担当“流动哨兵”,精准锁定交通、消防等各类安全隐患……
这样的场景,是四川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生动缩影。四川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省安委会每季度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每两月专题调度安全生产工作,不定期专题研究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制度筑基、高位推动,构建安全监管“全闭环”
2025年,省委将“做好应急安全风险防范”作为年度14项攻坚重大任务事项之一进行专门部署。省市县三级明确,由负责政府常务工作的干部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这份重视,源于四川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定力。四川以法治思维破解安全生产难题,用“硬规矩”撑起“安全伞”。近年来,四川修订《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出台《四川省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等10余部规章制度,让每个行业都有规范,每个环节都有标尺。
省安办建立安全生产“日研判、月提示、季暗访”机制,每日发送预警信息,每月发布预警提示,每季度开展全覆盖明查暗访。今年以来,已向市(州)累计发送安全生产提示函252份,调度会上“点名道姓”的通报让责任压力层层传导。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四川破解安全生产难题的又一把“钥匙”。省安委会创新推出22个重点行业领域的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通过“干部+专家”模式,查找典型隐患,常态化研判风险,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把“三管三必须”要求落到实处。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检查2200多次,找出典型重大隐患3800余项,生成风险报告600余份,为地方查改隐患提供精准指引。
这种模式已在全省多地开花结果:成都聚焦建筑施工、危化品运输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攀枝花紧盯矿山开采与尾矿库风险防控;宜宾围绕白酒酿造企业消防安全及有限空间治理……各地因地制宜设置专委会,推动安全监管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聚焦基层、全民参与,构建社会共治“新格局”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需要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将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
四川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实施意见》,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8月29日,全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现场工作会议在泸州召开,推动全省2136个乡镇(街道)单独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完善应急指挥场所,建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切实将涉及千家万户、千门万店的安全管起来。
触角进一步延伸。今年初,四川面向6万余名社区基层网格员开展应急能力提升培训,邀请专业人员讲授消防、有限空间、道路安全等应知应会基础知识和技能,赋能基层提升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能力。
技术赋能,畅通了基层参与安全管理群防群治的途径。针对动火作业分散、隐蔽、难监管等痛点,四川创新开发“蜀安·焊”管理平台,引导作业人员使用微信小程序申报,实现作业“申报—核查—监管”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平台自2024年11月上线以来,累计上报作业55.8万余件,制止违规作业8500余件,逐步实现动火作业“找出来、管起来”。
在广元、雅安等地,“安全隐患随手拍”已深度融入市民生活日常,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新利器”。市民动动手指,就能将身边的安全风险“一键上报”,核实后还能获得现金奖励。
放眼天府大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氛围日益浓厚。四川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今年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安全福卡进万家”“庆双节护平安”等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安全提示3000余万份,推出数十部安全科普视频持续刷屏,让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从制度完善到创新突破,从技术赋能到全民参与,四川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安全底板,以高水平安全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记者 刘珩)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