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1市(州)涉企行政执法效能指数评估第二期结果出炉
去“痛点”立“支点” 助企安心发展

  • 2025年11月24日 0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为客观评估全省各市(州)涉企行政执法质效,引导全省行政执法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切实提升企业满意度,司法厅委托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观智库法治研究院实施开展四川21市(州)涉企行政执法效能指数评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观智库法治研究院联合西南交通大学专家团队,共同组建课题组负责具体执行与评估工作。近日,第二期评估结果正式出炉,结果显示,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广元、内江、南充、广安、达州10市在本次“促进公平准入”主题指标评估中亮点颇多。

    结果反映出哪些问题?“痛点”能否转化为执法改进的“支点”?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课题组专家。

    看评估

    聚焦市场公平准入门槛 10市亮点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市场准入是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经营、参与竞争的起点,不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在前期问卷调查中,企业普遍表现出对准入环节公平性、透明度的高度关注。正因如此,课题组将‘促进公平准入’确定为本轮评估的核心目标。”联合课题组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杨成良介绍。

    本次评估围绕“促进公平准入”这一主题,构建了一套包含多项二级与三级指标的量化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政策文件审阅、执法案卷抽查、企业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等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在执行公平竞争政策制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

    具体而言,“优惠政策目录清单”指标重点考察惠企政策是否便于企业“找得到、看得懂、对得上”,最终确保政策红利能够高效兑现、应享尽享。“优惠政策宣传”指标则衡量政策信息的可达性与传播效率。

    杨成良说:“过去,不少企业因信息滞后错过政策窗口,如今通过精准推送与主动解读,政企之间的信息壁垒正被打破,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打通。”

    “过去企业参与招投标,有时会被一些不合理的资质要求挡在门外。”杨成良介绍,针对这一“痛点”,“排除、限制竞争”指标旨在直面准入环节中的隐性门槛。课题组重点关注各地在执法中是否有效破除地方保护、所有制歧视等不公平限制,并通过整合多部门信息,对表现积极的市(州)给予相应加分。

    结果显示,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广元、内江、南充、广安、达州10市在本次“促进公平准入”主题指标评估中亮点颇多。

    看结果

    一些市(州)做法值得借鉴 部分市(州)线上服务与企业需求脱节

    在“优惠政策目录清单”指标评估中课题组发现,各市(州)目录清单的细化程度、可操作性与获取便利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理解与使用效果。

    “一些市(州)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联合课题组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陈迎新表示。例如,成都市在编制目录清单时,除了罗列政策内容、申请条件、操作流程等基本要素外,还标注了线上与线下具体申报渠道,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直接联系方式,极大方便企业咨询与办理。达州市在整合市、县两级政策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家级和省级相关政策,形成一张总表,实现多层级政策的集成展示与关键信息直观呈现,便于企业快速匹配自身需求。

    本轮评估也发现部分市(州)目录清单发布位置分散,企业需要跨平台反复检索;有的市(州)仅提供文档下载,缺乏在线可视化展示,增加了企业获取和理解政策的难度;还有的市(州)内容更新不及时,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惠企政策的落地效果。

    “优惠政策宣传,各地都在做,关键在于如何让企业及时知晓并享受到。”陈迎新直言,在“优惠政策宣传”指标评估过程中发现部分市(州)存在宣传精准度不足、未能有效触达企业“需求末梢”等痛点。“这就像一个‘宣传漏斗’,政策的声势在传递过程中层层递减,导致企业的获得感不强。”

    联合课题组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张荣荣介绍,课题组在实地走访调研中,有企业负责人反映,存在政策发布多日后企业才从非官方渠道获悉消息,待进一步咨询时发现申报期已过的情况;还有企业指出,部分政策宣传内容模糊不清,仅以“重磅利好”等标题吸引关注,却缺乏具体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指引,让企业“看得心动”,却不知如何行动。

    在“排除、限制竞争”指标评估中,课题组发现:多数市(州)通过开展专项治理、清理政策文件、建立排查台账等举措,有效规范了市场准入环境;部分市(州)进一步畅通了线索征集与问题反映渠道,建立了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举报投诉机制,为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营造公平透明市场环境积累了有益经验,具有借鉴价值。然而,评估也显示,少数市(州)在清理隐性壁垒、破除地方保护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

    “希望通过连续、动态的评估发布,为各地持续优化涉企行政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和参考建议,助力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联合课题组专家、川渝两地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专家库律师吴爱民介绍,接下来,课题组会对各方反馈的问题及新情况逐一梳理、归类、分析,并持续聚焦涉企行政执法中的关键环节发布评估结果,促进全省涉企行政执法工作的质效提升。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21市(州)涉企行政执法效能指数评估第二期结果出炉
    去“痛点”立“支点” 助企安心发展

  • 2025年11月24日 0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为客观评估全省各市(州)涉企行政执法质效,引导全省行政执法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切实提升企业满意度,司法厅委托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观智库法治研究院实施开展四川21市(州)涉企行政执法效能指数评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观智库法治研究院联合西南交通大学专家团队,共同组建课题组负责具体执行与评估工作。近日,第二期评估结果正式出炉,结果显示,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广元、内江、南充、广安、达州10市在本次“促进公平准入”主题指标评估中亮点颇多。

    结果反映出哪些问题?“痛点”能否转化为执法改进的“支点”?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课题组专家。

    看评估

    聚焦市场公平准入门槛 10市亮点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市场准入是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经营、参与竞争的起点,不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在前期问卷调查中,企业普遍表现出对准入环节公平性、透明度的高度关注。正因如此,课题组将‘促进公平准入’确定为本轮评估的核心目标。”联合课题组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杨成良介绍。

    本次评估围绕“促进公平准入”这一主题,构建了一套包含多项二级与三级指标的量化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政策文件审阅、执法案卷抽查、企业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等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在执行公平竞争政策制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

    具体而言,“优惠政策目录清单”指标重点考察惠企政策是否便于企业“找得到、看得懂、对得上”,最终确保政策红利能够高效兑现、应享尽享。“优惠政策宣传”指标则衡量政策信息的可达性与传播效率。

    杨成良说:“过去,不少企业因信息滞后错过政策窗口,如今通过精准推送与主动解读,政企之间的信息壁垒正被打破,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打通。”

    “过去企业参与招投标,有时会被一些不合理的资质要求挡在门外。”杨成良介绍,针对这一“痛点”,“排除、限制竞争”指标旨在直面准入环节中的隐性门槛。课题组重点关注各地在执法中是否有效破除地方保护、所有制歧视等不公平限制,并通过整合多部门信息,对表现积极的市(州)给予相应加分。

    结果显示,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广元、内江、南充、广安、达州10市在本次“促进公平准入”主题指标评估中亮点颇多。

    看结果

    一些市(州)做法值得借鉴 部分市(州)线上服务与企业需求脱节

    在“优惠政策目录清单”指标评估中课题组发现,各市(州)目录清单的细化程度、可操作性与获取便利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理解与使用效果。

    “一些市(州)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联合课题组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陈迎新表示。例如,成都市在编制目录清单时,除了罗列政策内容、申请条件、操作流程等基本要素外,还标注了线上与线下具体申报渠道,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直接联系方式,极大方便企业咨询与办理。达州市在整合市、县两级政策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家级和省级相关政策,形成一张总表,实现多层级政策的集成展示与关键信息直观呈现,便于企业快速匹配自身需求。

    本轮评估也发现部分市(州)目录清单发布位置分散,企业需要跨平台反复检索;有的市(州)仅提供文档下载,缺乏在线可视化展示,增加了企业获取和理解政策的难度;还有的市(州)内容更新不及时,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惠企政策的落地效果。

    “优惠政策宣传,各地都在做,关键在于如何让企业及时知晓并享受到。”陈迎新直言,在“优惠政策宣传”指标评估过程中发现部分市(州)存在宣传精准度不足、未能有效触达企业“需求末梢”等痛点。“这就像一个‘宣传漏斗’,政策的声势在传递过程中层层递减,导致企业的获得感不强。”

    联合课题组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张荣荣介绍,课题组在实地走访调研中,有企业负责人反映,存在政策发布多日后企业才从非官方渠道获悉消息,待进一步咨询时发现申报期已过的情况;还有企业指出,部分政策宣传内容模糊不清,仅以“重磅利好”等标题吸引关注,却缺乏具体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指引,让企业“看得心动”,却不知如何行动。

    在“排除、限制竞争”指标评估中,课题组发现:多数市(州)通过开展专项治理、清理政策文件、建立排查台账等举措,有效规范了市场准入环境;部分市(州)进一步畅通了线索征集与问题反映渠道,建立了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举报投诉机制,为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营造公平透明市场环境积累了有益经验,具有借鉴价值。然而,评估也显示,少数市(州)在清理隐性壁垒、破除地方保护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

    “希望通过连续、动态的评估发布,为各地持续优化涉企行政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和参考建议,助力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联合课题组专家、川渝两地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专家库律师吴爱民介绍,接下来,课题组会对各方反馈的问题及新情况逐一梳理、归类、分析,并持续聚焦涉企行政执法中的关键环节发布评估结果,促进全省涉企行政执法工作的质效提升。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