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00名参建人员、300余台机械设备“钉”在东风渠总干渠整治项目工地上
立下“军令状”:本月25日通水
立下“军令状”:本月25日通水

11月12日,东风渠总干渠整治项目工程施工现场。
项目名片
东风渠总干渠整治项目
项目概况
都江堰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收官的关键项目,本年度投资2.37亿元,涉及整治渠道20公里
项目进展
目前进入施工高峰期,力争11月22日前完成混凝土浇筑作业,确保11月25日总干渠恢复通水
11月12日一早,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与龙泉驿区交界处的东风渠总干渠整治项目施工现场,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规建科科长何晓强和同事已在工地上紧盯技术细节。作为项目现场办公室技术负责人,自10月25日断流进场施工以来,何晓强和同事们每天都“钉”在工地上。“参建各方立下确保11月25日通水的‘军令状’,时间紧、任务重、强度高,每天必须争分夺秒。”
为何必须确保11月25日通水
“此次东风渠总干渠整治覆盖范围广、工程量大,对沿线供水影响也很大。”何晓强介绍,东风渠主要承担向成都、眉山2市19个县(市、区)及天府新区输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任务,是都江堰灌区的一条输水大动脉。
施工现场,工人手持振捣棒对刚浇筑的混凝土边坡进行振捣作业,以提升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多台挖掘机同步对渠底进行清理与平整,为下一步渠底混凝土浇筑做准备。“目前,整个项目已进入施工高峰期。”何晓强表示,断流整治启动以来,施工人员和设备不断加码。
为何必须确保11月25日通水?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断流对下游供水的影响,降低施工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据了解,此次断流整治影响成都、眉山多个区(县)数百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在作为重要保障水源的东风渠总干渠断流后,全区供水只能暂时由成都市绕城输水管线予以保障。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一座名为“泡桐树”的人行桥横跨渠道,桥上不时有居民通行。
何晓强表示,在此次整治的20公里渠道中,有17公里处于成都绕城高速以内,其中约7公里处于三环以内。为了减少施工噪音、道路管制等对居民的影响,施工方在多个工段采取“三班倒”模式,力争在白天完成更多工作量。
目前,东风渠总干渠整治项目全线8个工段共投入近1500名参建人员、300余台机械设备,全力以赴冲刺通水目标。同时,都江堰灌区前期通过启动备用水源等综合措施,全力保障施工期间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渠道输水损失将降至3%以下
“此次整治,边坡混凝土浇筑厚度是15厘米,渠底是20厘米。在部分险工段还需加支钢筋,标准比以往高得多。”何晓强说。
东风渠始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蓄、提相结合的丘陵地区水利工程。从1956年到1985年,东风渠及扩灌工程的修建历经29年、六期工程。然而,历经近70年运行,东风渠总干渠除20世纪80—90年代进行过数次扩改建之外,未进行大规模整修。
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渠道长期处于高负荷输水状态,导致渠道老化失修、渠水渗漏损失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输供水能力发挥,整治势在必行。
此次整治项目,涉及坡面33600米、渠底19470米,需浇筑混凝土面板12100块,混凝土浇筑总量达11.16万立方米,可以说是东风渠总干渠本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整治。
“东风渠是一条人工输水渠道,其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输供水。除保障沿线及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外,还为青龙湖、东安湖、兴隆湖等城市滨水空间提供稳定生态用水。”何晓强表示,在此前的整治中,东风渠也是采用类似混凝土施工的工法,只是经过数十年运行,工程破损较为严重。
施工现场相关技术人员表示,此次东风渠总干渠整治,不仅消除因病险产生的安全隐患,还可提高输水效率。据初步测算,整治后渠道输水损失将由之前的6%以上降至3%以下,大幅减少途中水量损耗。此外,由于东风渠水流平缓,过去渠底淤积严重。本次工程通过系统性整治,可进一步提高渠道过流量,增加水流速度。
待渠道焕新运行后,将为沿线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水安全保障。(记者 邵明亮/文 韦维/图)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