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辩证法
——关于城市进化论的四川答卷
——关于城市进化论的四川答卷

广元市利州区玖合苑通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将原来紧邻的9个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的小区,变为“交通融合、文化融合、设施融合、生态融合、治理融合”的样板小区。

成都东郊记忆,成为西南地区工业遗存转型文创园区的标杆。
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即将在成都召开。这是时隔10年之后,四川省委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城市工作。
此刻,当目光投向四川各城市的街头巷尾,一幅现代化人民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家门口的荒地被打造为口袋公园,市民锻炼游玩有了新去处;沿江城市公园实施透水铺装、雨污分流改造,雨天积水问题得到缓解,“小雨不湿鞋”成为可能;老旧小区加装了电梯,老人们拥有了“一键到家”的便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回眸过往10年,统筹城市更新的“新与旧”、城市治理的“加与减”、城市建设的“硬与软”,四川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核,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
新与旧的交响 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文化遗存保护的双提升
成都市玉林东路,更新后的街道整洁有序,延续着浓郁的市井烟火气;眉山市东坡区,一段重修的危墙墙面绘制了宋代“四雅”图景,巧妙地将宋式美学融入日常生活……
既要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功能升级,也要留住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城市发展向新,人们对高品质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四川在更新活力再生与历史保护传承之间实现有机统一。
改造老旧小区,居住环境焕新。“危房变新房,巴适!”今年3月,成都市君平街89号院居民这样感叹。针对小区的D级危房,青羊区探索了全省首例居民全程主导的原址重建模式,通过政策支持与居民共治,在不突破原有产权面积的前提下实现危房焕新,为高密度建成区危旧房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达州市地处丘陵山区,部分地区楼宇间距过近,甚至出现相邻楼栋同层住户开窗即可握手的“握手楼”现象,严重影响居住质量。今年9月,达川区杨柳街道工矿片区启动了全省首个“握手楼”治理示范项目,为破解城市更新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达州方案”。
过去5年,四川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共启动城中村改造11.3万余户、惠及31万余人,启动棚户区(城市危旧房)改造19.2万套、惠及50万余人。
重塑特色片区,留住城市记忆。国庆中秋假期,东郊记忆的红砖墙再度爆火“出圈”。作为在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造而成的文创园区,东郊记忆坚持“修旧如旧、旧房新用”,在完整保留工业建筑肌理的基础上,集聚文创企业近400家。2024年,这里累计接待游客超1760万人次,营收突破3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工业遗存转型文创园区的标杆。
攀枝花因三线建设而兴。当地对乌龟井片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时,充分挖掘老旧小区文化元素,打造了三线建设主题公园片区,通过“集中连片”“补旧如旧”等方式,实现三线建设文化遗存保护与小区环境双提升。
10年间,四川推动一批老旧街区、厂区更新改造,依据城市山水脉络、自然风貌、人文特征,塑造出各具风格、各美其美的城市特色风貌。
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城中村和老旧街区厂区更新改造、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今年5月,《四川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正式印发,为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绘制了更加清晰的“施工图”。
加与减的智慧 既要破解“城市病”,也要建设好房子、好社区
一组数据引人关注——10年间,四川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47.69%提升至2024年的60.1%。
进入城镇化的“后半程”,随着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四川在城市治理方面持续发力,做好城市工作的“加减法”。
做减法——破解“城市病”,减少城镇化发展堵点、痛点。
泸州,由于缺乏调蓄水体,人均水资源量仅约13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于是,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缓解泸州城区“利排难蓄”困境的关键一招。如今,泸州已经初步建成“沿江丘陵安全韧性”的宜居之城——累计管控海绵城市项目581个,建设海绵设施122.51万平方米,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158万吨/年,创历史最高水平。
“家里的旧沙发、旧床垫终于有地方处理了!”今年10月,成都集中开展大件生活垃圾便民收运惠民活动,市民们纷纷叫好。近年来,成都推动建设大件垃圾全流程收运处理体系,已建成标准化投放点、集散点4200余个,配置收运车辆150辆,拆解能力超1000吨/日。
做加法——建设好房子、好社区,增加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安居才能乐业,要安居,就要住上好房子。住区、小区、建筑应提供连贯的无障碍通行流线,小区选址应在交通便利之处……今年4月,《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个落地的地方性“好房子”评价标准,标志着四川在推动从“人人有房住”向“人人住好房”转变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在城市治理的“一减一加”之间,四川城市工作的答案,已写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等式的另一端: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硬与软的共融 既有基础设施支撑,也有公共服务保障
“街道变得安全又美观。”走进成都市锦江区华兴街片区,街道上曾经凌乱的60多根电线杆和“蜘蛛网”般的线路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超过17公里的高压和低压电缆铺入电力地下排管。
成都街头发生的变化,是四川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的生动缩影。
城市是文明发展的摇篮,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既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也离不开公共服务的保障。
完善基础设施,练强城市“筋骨”。从道路桥梁到轨交线路,基础设施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筋骨”,是城市安全和韧性的“底座”,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过去5年间,四川城市道路达4.23万公里,建成区路网密度达8.2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达8.03亿平方米。其中,成都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701.2公里,居全国第四。
城市建设要“面子”靓,也要“里子”实。如今,全省污水管网达3.3万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1332.1万吨/日,处理能力较5年前提升2倍多;设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9.2%,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9.55%、较5年前提升了约6.47个百分点。此外,四川还完成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共5.1万公里。今年1—9月,四川省实施市政公用设施项目3065个,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201.5亿元,投资总额同比增长3.5%,保持市政投资全国第一。
优化公共服务,修炼城市“气质”。“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城市的有机生命体里,人是主角、是核心。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宜居宜业问题,四川着力提供优质均衡的城市公共服务。
公积金服务扩面提质。近5年,全省新增住房公积金开户人数406.54万人,实缴人数增长至852.29万人,缴存总额增至16110.14亿元。
住房保障更加有力。四川优化完善保障房供给结构,构建“公租房—保租房—配售型保障房—商品房”梯度化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形成满足居民不同阶段需求的住房供应格局。“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36.7万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8.7万户,实物在保家庭50.4万户,有效满足新市民、青年人、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形态等群体住房需求。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四川既有基础设施完善的“硬”韧性,也有公共服务提升的“软”温度。
十年砥砺奋进,从老旧小区焕新到历史文化传承,从破解“城市病”到构建“好房子”标准,从基础设施“强筋健骨”到公共服务“温润人心”,四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现代化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正以更具温度的城市更新、更富智慧的治理实践、更显韧性的发展格局,推动城市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让“人民的城市”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强。(祝建轩 图片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