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发布,聚变科创城启动,一批核能与核技术标志性成果亮相
展现硬“核”实力 四川打出“聚变”组合拳
展现硬“核”实力 四川打出“聚变”组合拳
10月14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在成都开幕。在大会子活动——聚变科创城启动仪式暨核能与核技术应用成果投融资路演上,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发布,聚变科创城正式启动,一批核能与核技术“沿途下蛋”的标志性成果亮相,集中展现四川在该领域的技术基础与产业实力。
核能“沿途下蛋”,一批标志性成果亮相
四川是核工业与核技术利用大省,创新成果丰富,转化应用潜力巨大。活动现场,一批核能与核技术创新性成果发布。记者梳理发现,它们涉及可控核聚变、核裂变、核医疗等领域,涵盖新型能源、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等产业。
“过去处理化工污泥、石棉废物等危险废品,往往不够彻底,一个原因是温度不够高导致燃烧不充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应用技术所总工程师李阳芳说,为此,该所研发的等离子体高温熔融系统,焰心温度可达5000摄氏度以上,能广泛应用于危废处理领域。“我们还将开发移动式医废处理设备,让核技术服务更多人。”
在核裂变领域,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带来可以模块化组装的小型反应堆。“它就像一个城市的充电宝。”该设计院小堆项目总设计师宋丹戎说,与一般核电厂相比,小型反应堆组装简单,就像搭积木一样。此外,它的占地面积也仅为普通电厂的1/3左右。因为占地面积小、组装便捷、运行安全等特点,小型反应堆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它既可以取代老旧小型热电厂,还可以用于城市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
在核医疗领域,四川同样硕果累累。
0.03秒可以做什么?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贤洪给出的答案是:可以做一场放疗手术。由该公司研制的e-FLASH放疗设备,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临床试验,让肿瘤治疗迈向“毫秒级精准时代”。
“今年7月到9月,我们已完成5名皮肤癌患者的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吴泓说,与传统放疗技术相比,e-FLASH放疗技术治疗时间更短、费用更低、肿瘤杀伤效率更高、正常组织损伤更小,有望极大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存质量。
聚变能备受关注,一套组合拳打出
在众多成果中,聚变能备受关注。放眼全球,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2036年实现全磁能运行;欧洲联合环流器实验堆已验证延长放电时间与提升功率增益的可行性。着眼中国,依托早期技术积累及深度参与ITER计划,中国正在从全球聚变领域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就四川而言,发展可控核聚变有基础。四川集聚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布局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电磁驱动聚变等大科学装置,落地全球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
发展可控核聚变还有抓手。活动上,一套组合拳打出来——发布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启动聚变科创城,签约中国聚变能源产业创新基地项目。“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目标定位于建设可控核聚变领域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产业发展集群、对外交流中心,打造全球聚变能源商业化的技术发源地。”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历章说。
就空间蓝图来说,计划选址成都科学城,规划科技研发区、产业集聚区、生活配套区三大区域;在产业生态方面,瞄准构建“4-2-1-3”产业体系,包括布局建设聚变技术研发基地等4大国省级创新平台,瞄准可控核聚变磁约束等2条主流技术路线,聚焦可控核聚变材料与装备1个核心产业,辐射带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等3个延伸产业。
如果说聚变能是未来能源曙光,那么核医疗技术应用旨在更快更多更好地惠及老百姓。
推动四川核医疗产业发展,活动上也有新动作——《进一步促进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布,聚焦精准支持、产业升级、扩大应用需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出台24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打破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当天,为让政策进一步落地,四川多地同步发布机会清单。比如,成都瞄准核医疗产业链中游核药研制,抢先布局3个核药基地,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完善的要素保障等,向全球伸出合作橄榄枝;泸州着眼产业链下游的核诊疗应用,将通过产业基金吸引全链优质企业和顶尖人才;德阳聚焦核电装备研制,抛出包括核电装备产业园在内的15个、总投资400亿元的清单。(记者 宁宁 高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