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累计供水18.1亿立方米
全国第一大灌区提前“关秧门”

  • 2024年06月09日 10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截至6月5日,都江堰灌区累计完成水稻栽秧598.4万亩,较去年提前两天“关秧门”,连续3年实现较常年提前7—10天完成春灌任务

    ●为确保水源通畅抵达田间,今年初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整治渠道153公里、清淤615公里,整治渠系建筑物511处、检修设备设施980处

    ●都江堰灌区春灌前蓄水12.2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蓄水近1亿立方米

    ●今年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实现渠首枢纽及59孔闸门联调联控,六大干渠调水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管控

    6月6日,记者从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获悉,截至6月5日,都江堰灌区累计完成水稻栽秧598.4万亩,顺利实现在芒种“关秧门”(指水稻栽插结束),较去年提前两天,连续3年实现较常年提前7—10天完成春灌任务。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6个省直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全国第一大灌区,灌溉面积达1154.8万亩,2024年水稻栽插任务为598.4万亩。今年春灌期间,全灌区累计供水18.1亿立方米,为灌区水稻满栽满插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当前,都江堰灌区春灌用水有哪些新特点?供水格局又有哪些新变化?记者进行了探访。

    新景象

    全灌区春灌用水实现均衡受益

    6月5日,记者走进遂宁市大英县隆盛镇白寨村,只见葱绿的禾苗长势良好。

    都江堰灌区大英片区地处鲁班水库灌区末端,是实打实的尾水灌区。截至5月底,该片区春灌期间已累计引水300万立方米,11.7万亩水稻全面完成栽插。

    尾水灌区从曾经的“用水难”到如今的均衡受益,这背后离不开都江堰灌区对水资源的一体化调度。都发中心供水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水源通畅抵达田间,今年初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整治渠道153公里、清淤615公里,整治渠系建筑物511处、检修设备设施980处。

    与此同时,都江堰灌区充分利用丘陵灌区的囤蓄优势提前做好补蓄工作,春灌前全灌区蓄水12.2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蓄水近1亿立方米,为灌区春灌用水工作打好了水量基础。

    今年春灌期间,恰逢都江堰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都江堰灌区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供水服务。“我们通过优化调度、错峰轮灌等方式,春灌期间累计向丘陵灌区输水近2亿立方米,向毗河一期灌区、资阳市老鹰水库实施应急供水4095万立方米,向成都世园会提供生态景观用水400万立方米,保障了全灌区春灌用水均衡受益和全省重要活动用水。”该负责人说。

    新格局

    一体化调水机制优势更加明显

    在眉山市东坡区,随着通济堰东干渠上东沟、下东沟、西沟等支渠闸门的开启,来自通济堰的清水源源不断流进广袤的稻田,滋养着绿油油的秧苗。

    东坡区位于都江堰灌区南部片区。今年,都发中心携手东坡区政府建立春灌用水联合保障机制,助力东坡区实现“新提档升级高标准农田1万亩、新增粮食亩产70斤、新增群众人均收入200元”的“三新”目标,共同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都江堰灌区一体化调水机制优势更加明显,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多方联动的工作合力愈发强劲。

    此外,数字孪生赋能输水提质增效是今年都江堰灌区春灌的新特点。今年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充分利用数字孪生都江堰渠首枢纽系统,实现渠首枢纽及59孔闸门联调联控,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沙沟河、黑石河六大干渠调水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管控。

    “曾经需要6个班组分别值守的异地闸点,在灌区指挥中心仅需1人即可在线全要素监控,极大地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供水管理效率,保障了水量调度的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邵明亮)

    同步播报

    武引灌区春灌供水结束

    200.49万亩水稻实现满栽满插

    6月8日,记者从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获悉,截至8日,武引灌区共计向灌区农业供水1.949亿立方米,200.49万亩水稻实现满栽满插,灌区提前半月“关秧门”,春灌供水工作圆满结束。

    武引灌区覆盖4个市11个县(市、区),灌溉面积459万标准亩,惠及人口400余万。

    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和蓬船灌区工程相继建成并实现通水,武引春灌范围由过去的一期灌区76万亩水稻栽插面积,提高至今年的200.49万亩水稻栽插面积,且骨干工程输水距离由以往的不足200公里,增加到今年的400余公里。

    灌溉面积增大的同时,调水距离大幅增加,如何协调灌区各地用水秩序?该负责人介绍,年初,中心就超前谋划成立5支供水防汛抗旱服务队,积极加快“十四五”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加强与灌区各县(市、区)政府沟通协调。据悉,整个春灌供水期间,武引灌区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三成,灌区供水保证率普遍提高40%,特别是位于红岩分干渠最末端的盐亭县供水保证率从过去的60%提高到今年的95%,水稻栽插较往年提前15天完成。(李文冬 记者 邵明亮)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累计供水18.1亿立方米
    全国第一大灌区提前“关秧门”

  • 2024年06月09日 10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截至6月5日,都江堰灌区累计完成水稻栽秧598.4万亩,较去年提前两天“关秧门”,连续3年实现较常年提前7—10天完成春灌任务

    ●为确保水源通畅抵达田间,今年初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整治渠道153公里、清淤615公里,整治渠系建筑物511处、检修设备设施980处

    ●都江堰灌区春灌前蓄水12.2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蓄水近1亿立方米

    ●今年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实现渠首枢纽及59孔闸门联调联控,六大干渠调水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管控

    6月6日,记者从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获悉,截至6月5日,都江堰灌区累计完成水稻栽秧598.4万亩,顺利实现在芒种“关秧门”(指水稻栽插结束),较去年提前两天,连续3年实现较常年提前7—10天完成春灌任务。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6个省直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全国第一大灌区,灌溉面积达1154.8万亩,2024年水稻栽插任务为598.4万亩。今年春灌期间,全灌区累计供水18.1亿立方米,为灌区水稻满栽满插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当前,都江堰灌区春灌用水有哪些新特点?供水格局又有哪些新变化?记者进行了探访。

    新景象

    全灌区春灌用水实现均衡受益

    6月5日,记者走进遂宁市大英县隆盛镇白寨村,只见葱绿的禾苗长势良好。

    都江堰灌区大英片区地处鲁班水库灌区末端,是实打实的尾水灌区。截至5月底,该片区春灌期间已累计引水300万立方米,11.7万亩水稻全面完成栽插。

    尾水灌区从曾经的“用水难”到如今的均衡受益,这背后离不开都江堰灌区对水资源的一体化调度。都发中心供水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水源通畅抵达田间,今年初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整治渠道153公里、清淤615公里,整治渠系建筑物511处、检修设备设施980处。

    与此同时,都江堰灌区充分利用丘陵灌区的囤蓄优势提前做好补蓄工作,春灌前全灌区蓄水12.2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蓄水近1亿立方米,为灌区春灌用水工作打好了水量基础。

    今年春灌期间,恰逢都江堰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都江堰灌区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供水服务。“我们通过优化调度、错峰轮灌等方式,春灌期间累计向丘陵灌区输水近2亿立方米,向毗河一期灌区、资阳市老鹰水库实施应急供水4095万立方米,向成都世园会提供生态景观用水400万立方米,保障了全灌区春灌用水均衡受益和全省重要活动用水。”该负责人说。

    新格局

    一体化调水机制优势更加明显

    在眉山市东坡区,随着通济堰东干渠上东沟、下东沟、西沟等支渠闸门的开启,来自通济堰的清水源源不断流进广袤的稻田,滋养着绿油油的秧苗。

    东坡区位于都江堰灌区南部片区。今年,都发中心携手东坡区政府建立春灌用水联合保障机制,助力东坡区实现“新提档升级高标准农田1万亩、新增粮食亩产70斤、新增群众人均收入200元”的“三新”目标,共同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都江堰灌区一体化调水机制优势更加明显,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多方联动的工作合力愈发强劲。

    此外,数字孪生赋能输水提质增效是今年都江堰灌区春灌的新特点。今年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充分利用数字孪生都江堰渠首枢纽系统,实现渠首枢纽及59孔闸门联调联控,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沙沟河、黑石河六大干渠调水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管控。

    “曾经需要6个班组分别值守的异地闸点,在灌区指挥中心仅需1人即可在线全要素监控,极大地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供水管理效率,保障了水量调度的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邵明亮)

    同步播报

    武引灌区春灌供水结束

    200.49万亩水稻实现满栽满插

    6月8日,记者从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获悉,截至8日,武引灌区共计向灌区农业供水1.949亿立方米,200.49万亩水稻实现满栽满插,灌区提前半月“关秧门”,春灌供水工作圆满结束。

    武引灌区覆盖4个市11个县(市、区),灌溉面积459万标准亩,惠及人口400余万。

    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和蓬船灌区工程相继建成并实现通水,武引春灌范围由过去的一期灌区76万亩水稻栽插面积,提高至今年的200.49万亩水稻栽插面积,且骨干工程输水距离由以往的不足200公里,增加到今年的400余公里。

    灌溉面积增大的同时,调水距离大幅增加,如何协调灌区各地用水秩序?该负责人介绍,年初,中心就超前谋划成立5支供水防汛抗旱服务队,积极加快“十四五”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加强与灌区各县(市、区)政府沟通协调。据悉,整个春灌供水期间,武引灌区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三成,灌区供水保证率普遍提高40%,特别是位于红岩分干渠最末端的盐亭县供水保证率从过去的60%提高到今年的95%,水稻栽插较往年提前15天完成。(李文冬 记者 邵明亮)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