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 看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青春In Time”——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联欢会现场。 记者 华小峰 摄
“青春In Time”——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联欢会上,外国大学生在学习川剧艺术。记者 华小峰 摄
8月8日晚,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在闭幕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8月8日,志愿者在闭幕式上合影。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成都大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在休息时,了解学习中国文化,感受其中魅力。据新华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春阳
关键词
点赞
8月3日,挪威运动员雅各布拿到了一个3D打印版的“迷你自己”,“太惊喜了。和我很像,我会带‘迷你自己’去很多地方。”对于在7月22日至8月11日过生日的运动员来说,大运村送来的微缩版3D真人手办是一个特殊的礼物。
12天的大运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从不同角度感受到惊喜。在这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得以彰显,努力“成就梦想”的愿望,也如一颗颗种子,向更广阔的天地散播开来。
各国运动员:
这里有惊喜有期待有温暖
点赞赛事体验:
与比赛一样精彩的还有观众的互动
“成都的朋友太热情了!”游泳世锦赛蛙泳“三金”得主覃海洋说。同为游泳选手的李冰洁也深有体会,“我在水里能明显听到加油声,感觉非常有动力!”首次参加大运会的李冰洁此次收获了8枚金牌。她说,在大运会赛场,她深刻感受到大学生运动员对游泳运动的挚爱。“我们在泳池中奋勇向前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我能感受到大家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强烈愿望。”
与比赛一样精彩的,还有观众的互动。
8月6日,成都大运会男子篮球决赛,捷克队以69∶67险胜巴西队获得冠军。现场,在两队助威团用独特的呐喊声加油的同时,成都的观众也跟着节拍参与其中,让两支球队仿佛置身主场。
捷克记者沃杰特说:“比赛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们很艰难,但成都球迷跟我们一起打节拍呐喊,这太棒了!”
乌干达田径运动员迪斯马斯拿下男子10000米冠军。除了夺金的喜悦,他印象更深的是成都的热情和周到。迪斯马斯说,大运村的餐厅、训练场、宿舍甚至洗衣房里,都有热情友善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帮助他,“来自成都的微笑,化解了我初到异国的紧张,我很享受这里的生活。”
点赞文化体验:
不同主题的体验项目感受中国的古老和年轻
皮影戏、蜀绣、绳编、剪纸、竹编、书法、脸谱、年画……从7月29日到8月7日,大运村互动体验中心每天10时至20时30分都有不同主题的体验项目,让运动员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互动体验中心志愿者黄蕾蒙介绍,运动员在这里可以制作吉祥如意结、在手帕上绣上名字或喜欢的汉字、制作皮影、绘制川剧脸谱……“每个项目的体验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运动员做完可以当成纪念品带走。”新加坡射击项目运动员陈芊秀、陈芊霓体验过蜀绣后格外兴奋。“很开心,很有意思。”在她们看来,中国非遗技艺互动体验活动像是一把钥匙,为她们开启探索中国文化的那扇门。
皮影也深受运动员的喜爱。
“大熊猫的形状,很可爱。”哥伦比亚运动员丹尼尔手舞足蹈地舞着“蓉宝”戏偶。白色幕布上,上下翻腾的“蓉宝”,让与丹尼尔同行的朋友惊叹连连。
“每个体验馆我都去了。”本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来“尝鲜”的意大利运动员马泰亚齐,走进每个体验馆都“停不下来”。他热情地展示着自己的体验成果,竹编小兔、绳编中国结、蜀绣方帕、毛笔书法,还有剪纸和脸谱面具……“有点难,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透过这些活动,让我看见了一个古老又年轻的中国。”
点赞创新创造:
科技带来全新体验
看到努力成就梦想的姿态“机器人制作的咖啡非常好,拉花也很赞!”中国香港排球运动员关卓恒为大运村里的智能无人咖啡机贴上“夸夸贴”。大运村里的8台智能无人咖啡机,不仅可制作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多种口味的咖啡,还能自选冷热,吸引了很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打卡。
大运村里的游戏空间也非常火爆。“感觉很棒,身临其境。”来自立陶宛的赛艇运动员多曼塔斯,在大运村的游戏空间戴上VR眼镜感受着5D飞船影院项目。中国澳门的游泳运动员赛翱徽对VR太极+八段锦很感兴趣,“这让我感受到传统武术的魅力。”
曾参加过上届大运会的日本射击运动员清水彬仁第一次来成都,“这里的科技感很强,体验很好。”
“不可思议。”法国射箭运动员维克托用这个词来描述成都大运会。“这里的科技感、周到的服务以及热情的观众都太棒了。这是我极其重要的一次赛事经验。”在汉语桥中文学习互动体验区,尼日利亚运动员阿德克拉拓印了“成都成就梦想”几个字。“我相信成都真的可以成就梦想。”他说,这种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去成就梦想的姿态,是他这次参会的最大收获。“我想把这种姿态,传递到更广的地方去。”
国际大体联官员:
我们和成都一起“成就梦想”
“感谢成都!”8月8日,成都大运会迎来收官日,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国际大体联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艾瑞克·森超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感受,两人一起为成都点赞。他们表示,大运会场馆设施国际一流,志愿团队热情饱满,服务工作完美无缺,“这是一届非常棒的大运会。”
采访中,来自石室中学的两位高中生作为学生记者到场,向雷诺·艾德和艾瑞克·森超介绍成都的历史文化,并送上一封手写信。(记者 唐泽文 底伊乐)
谈梦想:我们的梦想实现了,还想再来成都去街头走一走
成都大运会的口号是“成都成就梦想”,对两位国际大体联的官员来说,他们在成都实现了哪些梦想?
雷诺·艾德表示,这几天,他和很多代表团的官员、运动员都交流过,大家都认为成都大运会组织得非常好,很多人因为成都开始了解中国,并在社交平台分享大运会、分享成都。他也发现,新建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让成都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让更多人参与到运动中来,这也是我们实现的梦想。”
文化交流是大运会的重要之义。
艾瑞克·森超说,成都成就的“梦想”中,最重要的是促进了世界青年的交流沟通。大运村里很多有趣的文化活动,让来自各个国家的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并认识更多朋友。作为国际大体联的官员,他的梦想就是帮助全世界的青年人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台,很高兴这次和成都一起做到了。
但就个人而言,艾瑞克·森超的梦想却没有完全实现。
在成都的这段时间,观看比赛、参加交流活动等占据了他绝大多数时间。艾瑞克·森超说,此行最大遗憾就是没有太多时间去成都街头走一走。
不过,他已安排好了下一次的旅行计划,“想来成都待一个星期,好好感受这座城市。”
看成都:在现代化的成都,感受到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满满的活力
艾瑞克·森超和中国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到访过北京。“当时,我看到大街小巷人们都骑着自行车,让我印象深刻。”
这次在成都,他观察到路边有很多共享单车,人们骑着这些自行车穿行在城市里。“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看到了公园和自行车,让我感受到成都的绿色生活。”艾瑞克·森超说。
本届大运会秉承“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大运会开闭幕式、主媒体中心、大运村、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电力消费需求,实现100%“绿色电力”;大运村开设“低碳魔方”互动式回收点……艾瑞克·森超希望,能够通过大运会平台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技术,未来可以开发更多的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环境保护中。
艾瑞克·森超还在成都感受到满满的活力。“我看到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去看比赛,他们非常热情,给所有的运动员加油。”艾瑞克·森超说,孩子们的笑脸让他印象深刻,这就是体育带给人的快乐。(记者 寇敏芳)
关键词
纪实
超越地域文化差异,让青春拥抱梦想
8月8日,成都大运会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闭幕。12天、113支代表队、6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欢笑着告别。
下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2025年在德国举办。德国代表团副团长伊内丝·伦策一直在观察成都大运会的赛事组织:“我们正努力从成都的组织工作中学习,因为直到现在我们发现一切都井然有序,这非常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个夏天,成都拥抱世界,青春拥抱梦想。我们得以超越地域与文化差异,成为“百分之百”的自己。
在赛场上 是对手更是朋友
场馆服务是感受中国城市最直接的切面。
“非常专业、一流,这里的场地和设施无与伦比。”匈牙利乒乓球运动员谢拜什真·科瓦奇说。德国男子跳水运动员马森伯格也表示,成都大运会的场馆很棒,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赛者在比赛中跨越语言、互相激发、超越自我,贡献了不少精彩瞬间。“安逸”“雄起”等充满四川味道的呐喊声响彻全场。
赛场有胜负,体育无国界。
卡洛克塔吉是斯里兰卡历史上第一位参加大运会体操比赛的运动员,比赛时她的动作有些生疏,且没有随队教练。但每次比赛结束后,都有同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练、运动员与她交流。在高低杠比赛中,土耳其队教练厄兹居尔·居米什吕直接站到杠旁,全程保护她顺利完赛。
8月4日,乌干达选手阿莫斯在比赛中球拍断线却没有替换球拍,中国选手王正行把自己的球拍送给了他,“除了比赛,还有友谊。”王正行说。
在大运村 共度有趣“中国夜”
8月1日比赛前夕,意大利游泳运动员阿方索开心地拿出一张中国春联红纸,第一次用毛笔书写自己的中文名字。他期望,这张作品能为自己带来好运。从7月29日到8月7日,每天10时至20时30分,在大运村互动体验中心,都有中国非遗技艺互动体验活动上演。皮影戏、蜀绣、竹编、脸谱等中国非遗技艺集体“亮相”,来自四川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带运动员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青春绽放——世界大学生运动员人文交流活动”中,还有“国宝新韵”博物馆文创大集、“大运记忆”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等活动,让大家全方位感受中国文化。
此外,在成都大运村内举行的“青春In Time”——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联欢会特别设置了跟学川剧表演、现场传球、近距离赏武术等不少互动环节。现场中外青年艺术家、运动员、大学生、志愿者代表一起上台跟着节奏起舞、跳跃。意犹未尽的外国运动员还在场外展示起中国武术,共度有趣“中国夜”。
在成都街头 一起走走
8月4日,德国队止步成都大运会男子水球四分之一决赛。守门员菲利克斯·本克和其他德国运动员的感觉一样:“比赛虽然激烈,但成都让我很放松。”
从火锅、夜啤酒,到快递速度、移动支付……充满烟火气的便利生活,让外国运动员们点赞“四川味道”,惊叹“中国速度”。
成都大运会期间,不少外国运动员在公园里喝茶、看川剧变脸,在广场上和成都孃孃一起跳广场舞,在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看展……他们已经会熟练地使用筷子,分得清鸳鸯锅和红锅的区别,还不忘和邻座的中国小伙儿尽兴地“划拳”。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没有人能抵抗熊猫的可爱“攻势”。身高190厘米的男运动员通过视频直播,向远方的亲人朋友“炫耀”,还带走一堆大熊猫文创产品。
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强调,大运会不仅是体育的赛事,更应成为文化的盛典、教育的盛事。“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重聚,利用比赛结束后的机会互相交流,这太棒了!”
在雷诺·艾德眼中,这就是大运会的魅力。(记者 李婷)
关键词
特写
再见,川A·01735F
8日上午11点整,陈安亮踩下油门,缓缓将车牌为川A·01735F的班车驶离主媒体中心26站台。一个小时后,水球男子决赛就将在25公里外的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开打,这是成都大运会最后一场比赛,川A·01735F也是这次大运会从主媒体中心开往赛场的最后一趟班车。经过大约45分钟的平稳行驶,班车抵达赛场。等媒体记者都下车后,陈安亮将车停入指定停车点。他先是在驾驶室坐了一会儿,然后对每个座位进行了简单整理,随后走下车掏出手机,在车头和车门位置,尽量以场馆为背景,分别给自己拍了一张自拍。
明天,这台车就要开到停保基地,撕掉它身上所有的大运会贴纸,恢复它原来公交车的样子。“到时候我可能会哭。”陈安亮说。
这位来自成都市郫都区P40线路的公交车司机,从7月27日进入大运会媒体交通调度中心到8月8日,开着川A· 01735F这台车在主媒体中心和7个场馆之间一共跑了24个来回。
媒体交通调度中心副经理李俊杰介绍,这次大运会,共有402名驾驶员和347台车被抽调过来,在37条场馆线、1条大运村线和10条文化交流活动线等线路上为媒体采访提供服务。
这项看起来按部就班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李俊杰说,比如中国队对日本队的女子篮球决赛,前往现场的记者比平时多了好几倍,他们临时调度了3倍多的班车。为了满足一些媒体个性化的采访需求,经常也会临时增开班车。
陈安亮隶属M03车队,队里共有60名司机和60台车,他前往的7个场馆,举行过射箭、水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项目赛事。“每项比赛我都看过,现场氛围太好了,跟平时在手机上看的感觉完全不同。”陈安亮说,每个场馆的现场观众都很热情,自己也会受到感染而跟着一起喊出来。
陈安亮喜欢川A·01735F这台车,不仅因为它车头的熊猫造型和车身的大运会贴纸很好看,开起来很顺手,更因为通过它满足了自己参与大运会的愿望。“经常在等红绿灯的时候,旁边市民的车里会有人拿出手机拍这台车,这个时候我心里总是很高兴。”陈安亮说。
每天,陈安亮和师傅们要接受2次酒精检测和2次车辆检查,因为随时可能接受调度,师傅们都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陈安亮买了几只“蓉宝”毛绒玩具准备回去之后送给女儿作纪念。
记者问他:“那你自己怎么纪念这次大运会呢?”“有这个就够了。”陈安亮轻轻扯了扯挂在脖子上的工作牌,很快又补充说:“还有!我以后可能会以普通乘客的身份,去坐坐这台车。”
聚散有时,回忆无尽。
再见,川A·01735F。再见,成都大运会。(新华社记者 周勉 新华社成都8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