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绣花”功夫 就业扶贫筑牢民生之基

  • 2022年10月18日 08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全省大力通过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


    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


    开展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


    脱贫攻坚期间,全省通过专班形式,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


    全省各部门积极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图为省直部门定点扶贫成效展。

    “有活干是好事啊,我没有觉得辛苦。”今年国庆节前,桔候付体连续加班。但他并不觉得累,加班意味着收入会增加。

    桔候付体是凉山州美姑县人。2018年底,作为一名贫困劳动力,他在家乡政府组织下前往广东省佛山市一家公司务工。如今,桔候付体已经在这家公司稳定工作了3年多,每月有固定工资。他的妻子在老家照顾孩子们上学,每到周末桔候付体会和妻儿视频通话互相问候。一家人告别了贫困,生活平淡却安稳。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脱贫攻坚期间,类似桔候付体这样的贫困劳动力,全省共转移就业达220.6万人。全省三分之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有劳动力外出务工,脱贫户家庭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务工。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全省上下精准把握就业脱贫和就业增收的重要意义,以增加人民群众收入为核心,探索并推动落实发展扶贫车间吸纳、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一系列就业帮扶举措,以“绣花”功夫精准实干,帮助人民群众牢牢端稳就业“饭碗”。

    高位推进

    构筑就业扶贫“四梁八柱”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脱贫攻坚,就业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就业扶贫早谋划,精施策,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胜不休,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就业扶贫攻坚战。

    时光回溯,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奋斗岁月——

    2015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明确提出“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等五个一批,推动贫困群众限期脱贫、精准脱贫。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将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列入十项精准扶贫方略,就业扶贫正式成为脱贫攻坚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抓手之一。

    谋定而后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四川建立健全就业脱贫机制体制,定目标明路径,构建起就业扶贫“四梁八柱”,为打赢就业扶贫攻坚战筑牢坚强保障。

    胸中有数,心里有底。2016年4月,全省人社系统积极行动,通过走村入户、部门联动等方式,摸排全省贫困劳动力底数。在大规模走访调研中发现,一个3到5人的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人转移就业,人均收入基本就能达到脱贫标准。反复讨论后,全省就业扶贫总体目标确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很快,《四川省精准就业扶贫实施方案(2016—2020年)》在调研的基础上出炉。方案清晰绘制出全省就业扶贫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50%,转移就业规模超过100万人,动态实现贫困家庭“户户有就业”。制定出台《就业扶贫“五个办法”》,从操作层面明确就业扶贫的路径、抓手和方法。《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九条措施》《支持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等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八条措施》《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举措,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众、不同阶段工作重点提出决策措施。

    天下事,作于细,成于实。为做实就业扶贫,四川在全省11501个贫困村统一建立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5个名单”,并实行数据动态更新,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扬帆势如虹。2016年下半年,省政府在广元市剑阁县召开全省就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对全省就业扶贫工作发出总动员。此后,人社部门建立就业扶贫月调度制度、信息直报制度,动态掌握全省各地就业扶贫工作进展。各市(州)每年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就业扶贫实施方案,明确当年就业扶贫目标和措施。更多干部直接下沉就业扶贫最前线,在农村、在乡镇、在高原、在偏远地区的贫困户身边,哪里有贫困劳动力,哪里就有就业扶贫人员的身影。

    下“绣花”功夫

    四条主渠道助群众就业增收

    老乡脱贫路,就业来帮忙。10年来,四川就业扶贫始终以“绣花”功夫做实就业扶贫各项工作。

    做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就业扶贫。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川西涉藏地区等四大片区,是全省脱贫攻坚重点。针对各片区贫困劳动力不同特点,就业扶贫措施各不相同。秦巴山区、乌蒙山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强,大力推行有组织成规模转移就业,提供增收脱贫机会。大小凉山彝区、川西涉藏地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不强,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开拓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以“绣花”功夫做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10年来,全省坚持就地就近就业和转移输出并重,形成发展扶贫车间吸纳、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4条主要渠道。

    这是转移就业助群众就业增收的生动案例之一——2020年2月,达州市一次性组织11辆“春风行动”返岗专车,输送农民工直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就业。据宁波市镇海区人社局统计,达州市有近万人在当地务工,涉及建筑、物流等多个行业。脱贫攻坚期间,全省依托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机制和省内结对帮扶机制,不断深化与广东、浙江等地在用工招聘、供需对接等方面的协作,共帮助18.2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机会。家住遂宁高新区聚贤镇的田国秀,这几年一直在家附近的葡萄文化产业园务工,不仅收入稳定,还可以照顾家人。脱贫攻坚期间,全省激励引导园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建成就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等扶贫载体1095个,帮助1.7万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帮助“无法外出、无业可就、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全省在每个贫困村开发5个以上保洁保绿、治安协管、灾害监测等公益性岗位。26.9万名大龄、残疾等特困劳动力得到了兜底安置。

    以“绣花”功夫做实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

    就业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甘孜州新龙县沙堆乡的克呷,曾经生活非常贫困。2016年,他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就业扶贫摩托车技能培训后,掌握了摩托车维修技术,在新龙县城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现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10年来,四川以“绣花”功夫做实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深贫地区技能培训全覆盖行动,组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集中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民族特色手工艺培训、语言和引导性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五大类培训。2016年以来,通过“送下去”“请上来”“走出去”等培训方式,全省累计81.9万人次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

    下足“绣花”功夫,四川就业扶贫在全国创下多个亮点——率先打破过去就业促进主要面向城镇人口的做法,将贫困劳动力纳入就业困难人员援助范围,与城镇人口享受同等就业促进政策。南充市实施“四千”工程构建就业扶贫“四梁八柱”,宜宾市创新打造就业扶贫LOGO等经验做法,成为全国就业扶贫典型案例。

    接续奋斗

    稳就业促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多亏以工代赈项目,我在村里也能挣到钱了。”今年以来,南充市蓬安县金甲乡果山村村民蒋祖安参加村里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目前务工收入已有1万多元。以工代赈项目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基础工程设施,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此方式可更好带动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2020年,四川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四川接续奋斗,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过就业扶贫的接力棒,就业增收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

    接续奋斗,首先是制度无缝衔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对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进行部署。一系列刚性措施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全省首次把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范围;提高困难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标准;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项目的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提高至10%;分类动态监测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人员就业状态,完善基层主动发现预警机制,对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及时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这些措施既实现了与脱贫攻坚时期就业扶贫政策的无缝衔接,同时更加强化政策的适应性和保障力。

    接续奋斗,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重点。全省6000余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劳动力33万人。其中,80%的大型及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在凉山州。凉山州有易地扶贫搬迁人口29万余人,其中劳动力18万余人。

    如何让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围绕“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一系列为其量身而制的措施随之实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促进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十条措施》,从“支持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延伸公共就业服务”6个方面,加大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增收扶持力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凉山州人社局,雷波、盐源、普格、昭觉、布拖、金阳、喜德、越西、甘洛、美姑等县,分层级制定了安置点就业增收任务清单,清单上既有年度任务,也有未来5年就业增收详细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成都市人社局抽派人员,组成就业增收专班,下沉凉山州各县,及时解决促进就业增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在全省更大范围内,一系列稳定和扩大脱贫劳动力就业的措施,正在有力有序推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带来的严峻挑战,四川明确提出,对脱贫劳动力优先组织输出、优先稳岗转岗、优先托底安置、优先实施救助。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对口支援、省内协作机制的作用,加大劳务协作、项目建设等各类资源的倾斜支持,实施一对一帮扶,定向投放岗位,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

    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实现230.2万名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在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路上,就业增收稳稳托举起脱贫群众的“饭碗”。(云飞图片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绣花”功夫 就业扶贫筑牢民生之基

  • 2022年10月18日 08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全省大力通过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


    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


    开展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


    脱贫攻坚期间,全省通过专班形式,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


    全省各部门积极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图为省直部门定点扶贫成效展。

    “有活干是好事啊,我没有觉得辛苦。”今年国庆节前,桔候付体连续加班。但他并不觉得累,加班意味着收入会增加。

    桔候付体是凉山州美姑县人。2018年底,作为一名贫困劳动力,他在家乡政府组织下前往广东省佛山市一家公司务工。如今,桔候付体已经在这家公司稳定工作了3年多,每月有固定工资。他的妻子在老家照顾孩子们上学,每到周末桔候付体会和妻儿视频通话互相问候。一家人告别了贫困,生活平淡却安稳。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脱贫攻坚期间,类似桔候付体这样的贫困劳动力,全省共转移就业达220.6万人。全省三分之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有劳动力外出务工,脱贫户家庭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务工。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全省上下精准把握就业脱贫和就业增收的重要意义,以增加人民群众收入为核心,探索并推动落实发展扶贫车间吸纳、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一系列就业帮扶举措,以“绣花”功夫精准实干,帮助人民群众牢牢端稳就业“饭碗”。

    高位推进

    构筑就业扶贫“四梁八柱”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脱贫攻坚,就业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就业扶贫早谋划,精施策,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胜不休,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就业扶贫攻坚战。

    时光回溯,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奋斗岁月——

    2015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明确提出“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等五个一批,推动贫困群众限期脱贫、精准脱贫。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将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列入十项精准扶贫方略,就业扶贫正式成为脱贫攻坚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抓手之一。

    谋定而后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四川建立健全就业脱贫机制体制,定目标明路径,构建起就业扶贫“四梁八柱”,为打赢就业扶贫攻坚战筑牢坚强保障。

    胸中有数,心里有底。2016年4月,全省人社系统积极行动,通过走村入户、部门联动等方式,摸排全省贫困劳动力底数。在大规模走访调研中发现,一个3到5人的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人转移就业,人均收入基本就能达到脱贫标准。反复讨论后,全省就业扶贫总体目标确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很快,《四川省精准就业扶贫实施方案(2016—2020年)》在调研的基础上出炉。方案清晰绘制出全省就业扶贫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50%,转移就业规模超过100万人,动态实现贫困家庭“户户有就业”。制定出台《就业扶贫“五个办法”》,从操作层面明确就业扶贫的路径、抓手和方法。《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九条措施》《支持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等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八条措施》《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举措,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众、不同阶段工作重点提出决策措施。

    天下事,作于细,成于实。为做实就业扶贫,四川在全省11501个贫困村统一建立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5个名单”,并实行数据动态更新,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扬帆势如虹。2016年下半年,省政府在广元市剑阁县召开全省就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对全省就业扶贫工作发出总动员。此后,人社部门建立就业扶贫月调度制度、信息直报制度,动态掌握全省各地就业扶贫工作进展。各市(州)每年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就业扶贫实施方案,明确当年就业扶贫目标和措施。更多干部直接下沉就业扶贫最前线,在农村、在乡镇、在高原、在偏远地区的贫困户身边,哪里有贫困劳动力,哪里就有就业扶贫人员的身影。

    下“绣花”功夫

    四条主渠道助群众就业增收

    老乡脱贫路,就业来帮忙。10年来,四川就业扶贫始终以“绣花”功夫做实就业扶贫各项工作。

    做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就业扶贫。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川西涉藏地区等四大片区,是全省脱贫攻坚重点。针对各片区贫困劳动力不同特点,就业扶贫措施各不相同。秦巴山区、乌蒙山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强,大力推行有组织成规模转移就业,提供增收脱贫机会。大小凉山彝区、川西涉藏地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不强,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开拓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以“绣花”功夫做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10年来,全省坚持就地就近就业和转移输出并重,形成发展扶贫车间吸纳、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4条主要渠道。

    这是转移就业助群众就业增收的生动案例之一——2020年2月,达州市一次性组织11辆“春风行动”返岗专车,输送农民工直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就业。据宁波市镇海区人社局统计,达州市有近万人在当地务工,涉及建筑、物流等多个行业。脱贫攻坚期间,全省依托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机制和省内结对帮扶机制,不断深化与广东、浙江等地在用工招聘、供需对接等方面的协作,共帮助18.2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机会。家住遂宁高新区聚贤镇的田国秀,这几年一直在家附近的葡萄文化产业园务工,不仅收入稳定,还可以照顾家人。脱贫攻坚期间,全省激励引导园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建成就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等扶贫载体1095个,帮助1.7万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帮助“无法外出、无业可就、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全省在每个贫困村开发5个以上保洁保绿、治安协管、灾害监测等公益性岗位。26.9万名大龄、残疾等特困劳动力得到了兜底安置。

    以“绣花”功夫做实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

    就业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甘孜州新龙县沙堆乡的克呷,曾经生活非常贫困。2016年,他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就业扶贫摩托车技能培训后,掌握了摩托车维修技术,在新龙县城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现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10年来,四川以“绣花”功夫做实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深贫地区技能培训全覆盖行动,组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集中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民族特色手工艺培训、语言和引导性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五大类培训。2016年以来,通过“送下去”“请上来”“走出去”等培训方式,全省累计81.9万人次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

    下足“绣花”功夫,四川就业扶贫在全国创下多个亮点——率先打破过去就业促进主要面向城镇人口的做法,将贫困劳动力纳入就业困难人员援助范围,与城镇人口享受同等就业促进政策。南充市实施“四千”工程构建就业扶贫“四梁八柱”,宜宾市创新打造就业扶贫LOGO等经验做法,成为全国就业扶贫典型案例。

    接续奋斗

    稳就业促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多亏以工代赈项目,我在村里也能挣到钱了。”今年以来,南充市蓬安县金甲乡果山村村民蒋祖安参加村里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目前务工收入已有1万多元。以工代赈项目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基础工程设施,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此方式可更好带动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2020年,四川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四川接续奋斗,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过就业扶贫的接力棒,就业增收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

    接续奋斗,首先是制度无缝衔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对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进行部署。一系列刚性措施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全省首次把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范围;提高困难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标准;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项目的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提高至10%;分类动态监测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人员就业状态,完善基层主动发现预警机制,对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及时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这些措施既实现了与脱贫攻坚时期就业扶贫政策的无缝衔接,同时更加强化政策的适应性和保障力。

    接续奋斗,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重点。全省6000余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劳动力33万人。其中,80%的大型及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在凉山州。凉山州有易地扶贫搬迁人口29万余人,其中劳动力18万余人。

    如何让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围绕“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一系列为其量身而制的措施随之实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促进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十条措施》,从“支持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延伸公共就业服务”6个方面,加大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增收扶持力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凉山州人社局,雷波、盐源、普格、昭觉、布拖、金阳、喜德、越西、甘洛、美姑等县,分层级制定了安置点就业增收任务清单,清单上既有年度任务,也有未来5年就业增收详细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成都市人社局抽派人员,组成就业增收专班,下沉凉山州各县,及时解决促进就业增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在全省更大范围内,一系列稳定和扩大脱贫劳动力就业的措施,正在有力有序推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带来的严峻挑战,四川明确提出,对脱贫劳动力优先组织输出、优先稳岗转岗、优先托底安置、优先实施救助。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对口支援、省内协作机制的作用,加大劳务协作、项目建设等各类资源的倾斜支持,实施一对一帮扶,定向投放岗位,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

    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实现230.2万名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在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路上,就业增收稳稳托举起脱贫群众的“饭碗”。(云飞图片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