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林草:胸怀“国之大者”,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 2022年10月16日 08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洪雅县国有林场的大径级柳杉。王成 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开展自然教育。省林草局供图


    攀枝花市三堆子,天保工程实施前后对比图。省林草局供图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属于全国第二大林区、第五大牧区,林草资源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的70%以上。特殊的生态区位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赋予了四川林草系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胸怀“国之大者”,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林草系统坚决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坚决扛起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护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林草系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不断夯实美丽四川的绿色本底。

    巴蜀大地披上新绿衣。通过继续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和草原保护修复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012年至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5.2%提升至40.2%,森林蓄积量从16.81亿立方米提升至19.34亿立方米。2022年,全省天然草原单位面积鲜草产量较2012年提高11.6%。十年间,接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00余个,湿地公园从13处增至55处,全省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7%。

    林草资源管理更科学。依托国家森林督查机制,推广应用卫星遥感、互联网+、云平台等高新技术,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了“天上看、地面查、图上比、网络传”的常态化森林资源保护监管体系,提高了发现破坏森林资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严厉查处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全省有高等植物1447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

    生态保护机制更完善。全面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9.2万人,推行村级“一长两员”机制。从体制试点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再到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四川林草系统推动川渝两地开展长江上游生态共建共保。四川还制定出台了林草碳汇行动方案及其阶段性发展方案,积极探索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储备。

    生态安全体系更健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0.37‰,严格控制在3‰目标以内,松材线虫病快速扩散漫延势头基本得到遏制。60个县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176万亩,全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参保林地面积达21014.13万亩。全省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深入人心,隐患治理动态清零,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全省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持续提升。

    活绿: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发展林草产业

    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发展林草产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林草产品需求的重要举措。十年来,四川林草系统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向“大资源、大产业、高效益”转变,2021年全省林业产业基地保持在1亿亩以上,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09亿元。

    林业园区在壮大。建成认定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8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35个,涵盖竹子、木本油料、木材加工、林草中药材、花卉苗木、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重点特色林业生态产业体系。

    竹林基地在拓展。全省竹林面积达1820万亩,现代竹产业基地达千万亩以上。初步形成竹浆造纸、竹笋加工、“大熊猫+竹”生态旅游三大川竹业态,沿江(长江)竹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并向沿流域布局(嘉陵江、金沙江、岷江、青衣江)拓展。

    木本油料在提质。实施木本油料“双集中”战略,在品种上向核桃、油橄榄、油茶“三棵树”集中。全省形成了7个百万亩以上木本油料产业带,木本油料种植面积保持在2000万亩以上。

    林下经济在增长。积极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蜂等林下种养业,引导林区群众“靠山吃山”。全省林下种养面积超1000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超300亿元。

    林权经营在激活。21个市(州)、133个县实现了农村产权交易信息联网运行。探索林权、林地经营权网上竞价交易,每亩流转价格较改革前平均提高了76.8%。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改革,抵押融资综合平均成本从改革前的12%降为改革后的5%。

    科技创新为林草产业赋能。十年来,四川林草系统共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000多项,入选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423项,成功培育核桃、杨树、槭树、芙蓉等33个植物新品种,审定登记22个草新品种。

    富绿: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拓宽生态惠民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四川林草不断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加快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惠民路越走越宽。

    在生态补偿中惠民。2014年至2021年,累计完成国家下达四川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309.66万亩,中央累计投入42.99亿元,260余万人受益。四川还创新设计了由退牧还湿生态补偿、自然湿地管护补助为主的补偿办法,并在多地开展试点推广。

    在脱贫攻坚中惠民。四川大多地处曾经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迫切需要融合推进保护与发展。2016年至2020年,全省累计安排生态护林员资金共计16.5575亿元,8.18万名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人均获得劳务报酬近6100元。同时,引导贫困地区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1317个,吸纳社员4.43万人,贫困社员人均获得劳务收入近5000元。其间,全省通过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直接帮助490余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在乡村振兴中惠民。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阶段,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关于林草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近年来,四川建成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森林(竹林)城市、森林(竹林)乡镇、森林(竹林)村庄、森林(竹林)人家和竹林风景线,打造以大熊猫、红叶、花卉(果类)系列生态旅游品牌节会和数字国际熊猫节国际化交流平台,全省生态旅游直接收入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元。

    四川对11个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在县域或社区的原生态产品进行了特许经营授权,努力打造推广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

    十年来,四川生态文化体系更加繁荣。四川林草系统评选了“十大最美草原”“十大最美湿地”“十大最美花卉观赏地”和“十大树王”,编辑出版了《四川古树名木》《探秘四川—88个不得不去的林草景观》《自然之赐》等图书,会同教育厅编辑出版了《中小学森林草原防火教育读本》,新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50余个。四川已有全国生态文化村36个,以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为载体,开展“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举办全省生态旅游节会、生态屏障建设论坛和生态摄影大赛,展示以大熊猫文化为引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湿地文化、生物多样性文化为骨干,竹(木)文化、花文化、鸟文化、茶文化等为重点的生态文化之美。

    站在发展新起点,四川林草系统将继续坚持林草事业、林草产业“两业并举”,实施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新力量。(大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林草:胸怀“国之大者”,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 2022年10月16日 08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洪雅县国有林场的大径级柳杉。王成 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开展自然教育。省林草局供图


    攀枝花市三堆子,天保工程实施前后对比图。省林草局供图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属于全国第二大林区、第五大牧区,林草资源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的70%以上。特殊的生态区位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赋予了四川林草系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胸怀“国之大者”,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林草系统坚决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坚决扛起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护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林草系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不断夯实美丽四川的绿色本底。

    巴蜀大地披上新绿衣。通过继续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和草原保护修复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012年至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5.2%提升至40.2%,森林蓄积量从16.81亿立方米提升至19.34亿立方米。2022年,全省天然草原单位面积鲜草产量较2012年提高11.6%。十年间,接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00余个,湿地公园从13处增至55处,全省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7%。

    林草资源管理更科学。依托国家森林督查机制,推广应用卫星遥感、互联网+、云平台等高新技术,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了“天上看、地面查、图上比、网络传”的常态化森林资源保护监管体系,提高了发现破坏森林资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严厉查处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全省有高等植物1447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

    生态保护机制更完善。全面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9.2万人,推行村级“一长两员”机制。从体制试点到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再到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四川林草系统推动川渝两地开展长江上游生态共建共保。四川还制定出台了林草碳汇行动方案及其阶段性发展方案,积极探索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储备。

    生态安全体系更健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0.37‰,严格控制在3‰目标以内,松材线虫病快速扩散漫延势头基本得到遏制。60个县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176万亩,全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参保林地面积达21014.13万亩。全省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深入人心,隐患治理动态清零,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全省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持续提升。

    活绿: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发展林草产业

    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发展林草产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林草产品需求的重要举措。十年来,四川林草系统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向“大资源、大产业、高效益”转变,2021年全省林业产业基地保持在1亿亩以上,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09亿元。

    林业园区在壮大。建成认定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8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35个,涵盖竹子、木本油料、木材加工、林草中药材、花卉苗木、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重点特色林业生态产业体系。

    竹林基地在拓展。全省竹林面积达1820万亩,现代竹产业基地达千万亩以上。初步形成竹浆造纸、竹笋加工、“大熊猫+竹”生态旅游三大川竹业态,沿江(长江)竹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并向沿流域布局(嘉陵江、金沙江、岷江、青衣江)拓展。

    木本油料在提质。实施木本油料“双集中”战略,在品种上向核桃、油橄榄、油茶“三棵树”集中。全省形成了7个百万亩以上木本油料产业带,木本油料种植面积保持在2000万亩以上。

    林下经济在增长。积极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蜂等林下种养业,引导林区群众“靠山吃山”。全省林下种养面积超1000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超300亿元。

    林权经营在激活。21个市(州)、133个县实现了农村产权交易信息联网运行。探索林权、林地经营权网上竞价交易,每亩流转价格较改革前平均提高了76.8%。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改革,抵押融资综合平均成本从改革前的12%降为改革后的5%。

    科技创新为林草产业赋能。十年来,四川林草系统共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000多项,入选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423项,成功培育核桃、杨树、槭树、芙蓉等33个植物新品种,审定登记22个草新品种。

    富绿: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拓宽生态惠民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四川林草不断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加快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惠民路越走越宽。

    在生态补偿中惠民。2014年至2021年,累计完成国家下达四川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309.66万亩,中央累计投入42.99亿元,260余万人受益。四川还创新设计了由退牧还湿生态补偿、自然湿地管护补助为主的补偿办法,并在多地开展试点推广。

    在脱贫攻坚中惠民。四川大多地处曾经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迫切需要融合推进保护与发展。2016年至2020年,全省累计安排生态护林员资金共计16.5575亿元,8.18万名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人均获得劳务报酬近6100元。同时,引导贫困地区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1317个,吸纳社员4.43万人,贫困社员人均获得劳务收入近5000元。其间,全省通过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直接帮助490余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在乡村振兴中惠民。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阶段,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关于林草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近年来,四川建成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森林(竹林)城市、森林(竹林)乡镇、森林(竹林)村庄、森林(竹林)人家和竹林风景线,打造以大熊猫、红叶、花卉(果类)系列生态旅游品牌节会和数字国际熊猫节国际化交流平台,全省生态旅游直接收入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元。

    四川对11个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在县域或社区的原生态产品进行了特许经营授权,努力打造推广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

    十年来,四川生态文化体系更加繁荣。四川林草系统评选了“十大最美草原”“十大最美湿地”“十大最美花卉观赏地”和“十大树王”,编辑出版了《四川古树名木》《探秘四川—88个不得不去的林草景观》《自然之赐》等图书,会同教育厅编辑出版了《中小学森林草原防火教育读本》,新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50余个。四川已有全国生态文化村36个,以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为载体,开展“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举办全省生态旅游节会、生态屏障建设论坛和生态摄影大赛,展示以大熊猫文化为引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湿地文化、生物多样性文化为骨干,竹(木)文化、花文化、鸟文化、茶文化等为重点的生态文化之美。

    站在发展新起点,四川林草系统将继续坚持林草事业、林草产业“两业并举”,实施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新力量。(大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