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民族工作创新实践

  • 2022年10月12日 11时1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甘孜州丹巴县革什扎镇布科村。


    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舍垮村幼教点,孩子们正在学习普通话。


    在民族类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甜樱桃”成了阿坝州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23日,又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仁果乡,联合收割机驰骋在一望无垠的金色青稞地里,翻起滚滚麦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羌族姑娘穿行果林,摘下一颗颗鲜润饱满的李子。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黄草镇,彝族阿妈捧起一捆捆刚割下的苦荞,喜笑颜开。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的猕猴桃基地里满园苍翠,果满枝头。宜宾市兴文县金黄的稻田边,苗族小哥动情地唱响一曲《美丽的石海》……各个地域,每个民族,有着同样的丰收喜悦。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如今,这里生活着15个世居民族,56个民族成分齐全。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各民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望相助、亲如一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携手走过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非凡十年。

    A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今年9月,四川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迎来新变化。由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省民族宗教委组织起草的《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和《四川省社区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正式下发至全省各地民族工作部门执行。在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各民族跨区域流动加速、各民族群众向城市聚集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川专门针对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出台的两项标准,为全国首创。

    “首创”“率先”“领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民族工作屡有探索创新之举。“这离不开党对民族工作的坚强领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完善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格局。”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省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纳入省委常委会和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2015年以来,四川先后召开了两次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两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出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2018年底,在四川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明确由省委统战部统一领导全省民族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19年,四川进一步完善了由31个省直部门(单位)组成的省民委委员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被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和绩效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内容。

    在基层一线,全省3101个乡镇(街道)配备专(兼)职统战委员,在26369个村(社区)配备统战联络员,不断强化基层一线民族工作的组织保障和力量保障。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培训、干事创业的优良平台。目前,全省各级少数民族干部已有5.4万人。

    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举措,四川逐步构建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B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临近国庆,在阿坝州黑水县西尔镇木日窝村的高原药材凤尾鸡养殖基地里,36岁的何金忙着在手机上跟成都、重庆的经销商联系生意。“去年卖了2500只,纯收入6万多元。”何金对未来信心满满。

    曾经的木日窝村交通闭塞、设施落后、产业凋零。从2014年开始,脱贫攻坚改变了一切。一项项脱贫政策的落实、一笔笔帮扶资金的到来,让这个典型的高半山区贫困村落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聚焦民族地区这个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差异化政策措施,将民族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全省大局整体谋划、同步推进,四川民族地区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脱贫摘帽了。2020年,四川民族地区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交通畅通了。格萨尔机场建成通航,雅康高速、汶马高速全线建成通车,“村村通公路”全面覆盖,民族地区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产业兴起了。成阿、成甘、甘眉、德阿4个“飞地”产业园区建成。阿坝州、甘孜州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民生改善了。“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9+3”免费职业教育、15年免费教育、“一村一幼”、教育和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深入实施。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远程医疗覆盖率100%。民族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

    活力与希望,在如今的四川民族地区随处可见,但这还远不是终点。

    从何金的养殖基地出来,放眼四周苍翠的大山,新建成的羊肚菌种植大棚错落排列,还有藏香猪养殖场、扎窝光伏电站、特色水果种植专合社、酿酒坊……这些产业项目能为木日窝村带来百万元级的收入。

    成功脱贫后,四川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潮中,向着共同富裕之路迈进。而各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在延续,帮扶力度不减、支持重点不变、惠及范围更广。

    今年8月,凉山州锚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争取到民族类专项资金2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数字乡村等数十个项目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始终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把民族类专项资金项目作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统筹整合、集中投入、全面撬动、科学管理,投入民族类专项资金近60亿元,实施近千个产业发展项目,培育了诸如攀枝花芒果、阿坝车厘子、甘孜藏中药材、凉山艾草、雅安茶叶、宜宾竹制品等一批知名农业产品品牌,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未来,民族类专项资金还将聚焦乡村振兴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C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推动各民族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同时,聚焦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大宣教格局逐步构建。2021年4月,四川率先提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工作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持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以34所中小学为示范引领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1000余所学校深入开展校园舞台剧展演活动等,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一批宣传教育基地建立起来。今年1月,四川首批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正式命名揭牌。第二批10个基地的推荐设立工作又于9月启动。三星堆博物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国“两弹城”、彝海结盟遗址等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挂牌,让红军长征、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伟大时代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汇融合、相得益彰。

    一系列优秀文化作品、项目层出不穷。四川把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交融纳入《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打造出《彝红》《辫子魂》《金山银山》等一批艺术精品力作,启动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编纂,面向全国开展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优秀作品征集。

    民族手工业蓬勃发展,藏羌绣传承人杨华珍的作品被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推荐点赞,藏族画师拉孟的唐卡《红船精神》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凉山越西的彝族服饰亮相北京时装周秀场。

    系列文化体育活动精彩纷呈。四川组团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均取得突破性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规模为历届之最。

    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全省民族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均达100%,村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在全省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目前在3934个“一村一幼”和2161个“一乡一园”有近36万名儿童接受国家通用语言训练。

    D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四川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8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700个。2020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首次在四川召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四川创建工作的重视和肯定。

    进入新时代,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又有创新突破。

    2020年7月23日,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现场会在凉山州喜德县召开。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建设。

    “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实体化。”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着力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

    从民族地区到各民族散居地区,从城市社区到学校园区,示范工程建设无处不在。

    在农村,四川围绕组织建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结合基层治理,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乡村惠民服务和基层服务多元供给等机制,安排实施了300多个各类民生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仅省级层面就投入民族类专项资金超过13亿元,打造36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城市,始终把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重点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以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标准、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两标准一平台”为核心,推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规范化、精细化和社会化,让新型城镇化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目前已建成88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在学校,四川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党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等深度融合,建成131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在民族地区尤其是中小学校创新实施“同运动·一家亲”项目,充分发挥大众体育运动项目增进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

    在园区,四川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融入对口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飞地园区”建设等工作中,通过共创共建模式,重点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园区、全域旅游和生态保护示范区,示范基地成为各族干部群众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此外,结合四川实际,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纳入川浙协作和省内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内容,推动各民族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E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7月26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草案)》正式提请审议。

    “这是四川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实践。”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新制定民族自治地方法规43件,修订26件,3个自治州和北川县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再加上提请审议的《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草案)》,四川已逐步构建起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体系的“四梁八柱”。

    四川始终坚持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同时,着力推动完善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牵头建立西部九省区(兵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族工作联动机制建设。指导广元、凉山等市(州)建立跨区域民族团结联络互动机制。例如四川北部门户广元,在省民族宗教委的指导下率先会同西北有关地区建设跨省联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在服务管理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联动防控疫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律服务各族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创新实施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化解民心工程,设立民族事务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组建“同心律师服务台”,建成912个“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28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国率先创建“石榴籽”调解室,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截至2022年7月底,全省已建立191个“石榴籽”调解室,累计调解各类纠纷10433件,相关经验在全国广泛推广。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观念不断增强。

    9月9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雪线邮路上的“最美奋斗者”其美多吉驾驶着满载物资的邮车驰援“9·5”泸定地震灾区。“我看到那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送来关怀,看到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守望相助,我们一定能够早日重建美好家园。”虽然地震造成的伤亡与损失令人痛心,但奔忙在灾区的4天里,其美多吉感受到更多的是信心与希望。

    这份信心与希望,就是四川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写照。(民宗宣图片由省民族宗教委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民族工作创新实践

  • 2022年10月12日 11时1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甘孜州丹巴县革什扎镇布科村。


    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舍垮村幼教点,孩子们正在学习普通话。


    在民族类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甜樱桃”成了阿坝州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23日,又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仁果乡,联合收割机驰骋在一望无垠的金色青稞地里,翻起滚滚麦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羌族姑娘穿行果林,摘下一颗颗鲜润饱满的李子。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黄草镇,彝族阿妈捧起一捆捆刚割下的苦荞,喜笑颜开。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的猕猴桃基地里满园苍翠,果满枝头。宜宾市兴文县金黄的稻田边,苗族小哥动情地唱响一曲《美丽的石海》……各个地域,每个民族,有着同样的丰收喜悦。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如今,这里生活着15个世居民族,56个民族成分齐全。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各民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望相助、亲如一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携手走过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非凡十年。

    A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今年9月,四川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迎来新变化。由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省民族宗教委组织起草的《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和《四川省社区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正式下发至全省各地民族工作部门执行。在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各民族跨区域流动加速、各民族群众向城市聚集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川专门针对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出台的两项标准,为全国首创。

    “首创”“率先”“领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民族工作屡有探索创新之举。“这离不开党对民族工作的坚强领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完善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格局。”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省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纳入省委常委会和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2015年以来,四川先后召开了两次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两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出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2018年底,在四川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明确由省委统战部统一领导全省民族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19年,四川进一步完善了由31个省直部门(单位)组成的省民委委员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被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和绩效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内容。

    在基层一线,全省3101个乡镇(街道)配备专(兼)职统战委员,在26369个村(社区)配备统战联络员,不断强化基层一线民族工作的组织保障和力量保障。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培训、干事创业的优良平台。目前,全省各级少数民族干部已有5.4万人。

    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举措,四川逐步构建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B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临近国庆,在阿坝州黑水县西尔镇木日窝村的高原药材凤尾鸡养殖基地里,36岁的何金忙着在手机上跟成都、重庆的经销商联系生意。“去年卖了2500只,纯收入6万多元。”何金对未来信心满满。

    曾经的木日窝村交通闭塞、设施落后、产业凋零。从2014年开始,脱贫攻坚改变了一切。一项项脱贫政策的落实、一笔笔帮扶资金的到来,让这个典型的高半山区贫困村落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聚焦民族地区这个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差异化政策措施,将民族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全省大局整体谋划、同步推进,四川民族地区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脱贫摘帽了。2020年,四川民族地区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交通畅通了。格萨尔机场建成通航,雅康高速、汶马高速全线建成通车,“村村通公路”全面覆盖,民族地区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产业兴起了。成阿、成甘、甘眉、德阿4个“飞地”产业园区建成。阿坝州、甘孜州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民生改善了。“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9+3”免费职业教育、15年免费教育、“一村一幼”、教育和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深入实施。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远程医疗覆盖率100%。民族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

    活力与希望,在如今的四川民族地区随处可见,但这还远不是终点。

    从何金的养殖基地出来,放眼四周苍翠的大山,新建成的羊肚菌种植大棚错落排列,还有藏香猪养殖场、扎窝光伏电站、特色水果种植专合社、酿酒坊……这些产业项目能为木日窝村带来百万元级的收入。

    成功脱贫后,四川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潮中,向着共同富裕之路迈进。而各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在延续,帮扶力度不减、支持重点不变、惠及范围更广。

    今年8月,凉山州锚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争取到民族类专项资金2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数字乡村等数十个项目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始终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把民族类专项资金项目作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统筹整合、集中投入、全面撬动、科学管理,投入民族类专项资金近60亿元,实施近千个产业发展项目,培育了诸如攀枝花芒果、阿坝车厘子、甘孜藏中药材、凉山艾草、雅安茶叶、宜宾竹制品等一批知名农业产品品牌,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未来,民族类专项资金还将聚焦乡村振兴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C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推动各民族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同时,聚焦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大宣教格局逐步构建。2021年4月,四川率先提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工作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持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以34所中小学为示范引领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1000余所学校深入开展校园舞台剧展演活动等,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一批宣传教育基地建立起来。今年1月,四川首批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正式命名揭牌。第二批10个基地的推荐设立工作又于9月启动。三星堆博物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国“两弹城”、彝海结盟遗址等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挂牌,让红军长征、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伟大时代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汇融合、相得益彰。

    一系列优秀文化作品、项目层出不穷。四川把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交融纳入《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打造出《彝红》《辫子魂》《金山银山》等一批艺术精品力作,启动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编纂,面向全国开展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优秀作品征集。

    民族手工业蓬勃发展,藏羌绣传承人杨华珍的作品被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推荐点赞,藏族画师拉孟的唐卡《红船精神》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凉山越西的彝族服饰亮相北京时装周秀场。

    系列文化体育活动精彩纷呈。四川组团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均取得突破性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规模为历届之最。

    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全省民族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均达100%,村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在全省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目前在3934个“一村一幼”和2161个“一乡一园”有近36万名儿童接受国家通用语言训练。

    D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四川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8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700个。2020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首次在四川召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四川创建工作的重视和肯定。

    进入新时代,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又有创新突破。

    2020年7月23日,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现场会在凉山州喜德县召开。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建设。

    “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实体化。”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着力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

    从民族地区到各民族散居地区,从城市社区到学校园区,示范工程建设无处不在。

    在农村,四川围绕组织建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结合基层治理,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乡村惠民服务和基层服务多元供给等机制,安排实施了300多个各类民生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仅省级层面就投入民族类专项资金超过13亿元,打造36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城市,始终把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重点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以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标准、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两标准一平台”为核心,推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规范化、精细化和社会化,让新型城镇化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目前已建成88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在学校,四川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党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等深度融合,建成131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在民族地区尤其是中小学校创新实施“同运动·一家亲”项目,充分发挥大众体育运动项目增进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

    在园区,四川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融入对口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飞地园区”建设等工作中,通过共创共建模式,重点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园区、全域旅游和生态保护示范区,示范基地成为各族干部群众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此外,结合四川实际,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纳入川浙协作和省内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内容,推动各民族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E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7月26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草案)》正式提请审议。

    “这是四川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实践。”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新制定民族自治地方法规43件,修订26件,3个自治州和北川县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再加上提请审议的《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草案)》,四川已逐步构建起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体系的“四梁八柱”。

    四川始终坚持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同时,着力推动完善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牵头建立西部九省区(兵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族工作联动机制建设。指导广元、凉山等市(州)建立跨区域民族团结联络互动机制。例如四川北部门户广元,在省民族宗教委的指导下率先会同西北有关地区建设跨省联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在服务管理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联动防控疫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律服务各族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创新实施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化解民心工程,设立民族事务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组建“同心律师服务台”,建成912个“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28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国率先创建“石榴籽”调解室,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截至2022年7月底,全省已建立191个“石榴籽”调解室,累计调解各类纠纷10433件,相关经验在全国广泛推广。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观念不断增强。

    9月9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雪线邮路上的“最美奋斗者”其美多吉驾驶着满载物资的邮车驰援“9·5”泸定地震灾区。“我看到那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送来关怀,看到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守望相助,我们一定能够早日重建美好家园。”虽然地震造成的伤亡与损失令人痛心,但奔忙在灾区的4天里,其美多吉感受到更多的是信心与希望。

    这份信心与希望,就是四川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写照。(民宗宣图片由省民族宗教委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