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五大重点 引领高质量发展

  • 2021年06月16日 07时4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如何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全会提出,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并锁定五大重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五大重点,如何部署?怎样突破?与会人员展开讨论。

    A

    谈区域布局

    成都和绵阳是主引擎 要与其他市(州)协同创新

    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全会布局创新格局时,将主引擎锁定为成都和绵阳。

    为什么是成都和绵阳?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给出了一组数据——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科技创新平台、超过一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成都,全省近七成的有效发明专利、超六成的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来自成都。

    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也用数字说话——全省一半的两院院士在绵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在6.5%以上、居全省之首。核科学、航空动力、空气动力等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如何发挥主引擎的作用?全会指明了路径。对成都而言,要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把成都都市圈打造成为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

    对绵阳而言,要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四个着力点:全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着眼于抢占未来发展新赛道,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构建国际合作共同体。在提升城市创新策源能力方面,他提到刚挂牌的天府实验室,要建设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平台,“只有拥有汇聚全球一流创新资源能力,成都才真正可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拥有一席之地。”

    罗增斌从两个方面谈及绵阳创新路线图,即聚焦平台、机制、人才、环境几个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以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城契机,把科技城新区建设成绵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增长极和动力源。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表示,将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和中国(绵阳)科技城为重点支撑,加快一批重点战略性创新平台布局,推动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成都与其他市(州)的协同创新。

    B

    谈创新平台

    三类平台环环相扣 支撑高能级平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支撑。据统计,我省有1800余个产业创新平台,但整体层级不高、创新实力不强。为此,全会提出,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布局战略科技平台,聚焦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功能服务平台。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王嘉图看来,战略科技平台重在原始创新,是各类创新的基础;产业创新平台重点解决“青果子”熟化问题,推进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功能服务平台是加速器,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保障。三类平台环环相扣,共同支撑四川高能级平台体系建设。

    三类平台如何建设?全会指明方向:战略科技平台方面,高起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水平组建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业创新平台方面,统筹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功能服务平台方面,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各地已竞相发力。6月初,天府实验室正式挂牌,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任远表示,天府新区将编制“促进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专项规划,促进全省“核心+基地+网络”创新体系效能整体提升。

    “科技创新服务在绵阳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罗增斌说,下一步,绵阳还将围绕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提高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能力。

    “说到企业的心坎里了。”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总裁张明贵为三类平台点赞。他说,科技与市场“两张皮”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科研成果大量沉睡,但另一方面企业真正需要的创新产品又找不到,有了三类平台,尤其是产业创新平台,将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效率。他建议,让平台再显化一点,比如建立一个科技创新小镇,把产学研聚合起来,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

    C

    谈深度融合

    方向要准 规模要大 目光要远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全会提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部署创新链,先要找准产业链!”全会分组讨论时,德阳市委书记靳磊剖析当地产业链特点:缺乏科研院所布局,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但制造业基础好,能够进行创新转化。

    靳磊说,德阳企业研发投入多,科研积极性高,这为当地部署创新链找到了方向,“可以用数字化手段为德阳重工业产业创新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如何找准?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朱家德认为,应该有“一表、一单、一包”:一张产业链龙头企业或冠军企业的目录表,一份产业链重点项目清单,一个产业链的支持政策工具包,最好还要有一批产业链战略咨询的支撑机构,“有了这些,再来谈如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甚至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创新要成“链”,不仅要找准,还要把产业链“做大”。自贡市委书记范波说,通过与东方电气集团合作,自贡正打造制氢、加氢、氢储备、氢运输以及氢设备制造等氢能产业链,尽快形成集群优势,“产业链够大,才够稳定,创新才有广阔空间。”

    创新的“链”究竟应该怎么布局?首先要关注“卡脖子”问题。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举例说,四川玉米种子对外依存度很高,畜禽种苗对外依赖度甚至达90%以上,“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如果被卡了脖子,就会一剑封喉。”他建议,依托种质资源大省优势,建好四川种质资源中心库,规划一批资源库资源区,尽快完成种业普查和抢救性搜集。

    “目光还要够开阔。”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亚非提到一个细节:现在科技发明类的诺贝尔奖得主,近一半都高度依赖高水平科学仪器设备。他建议,高端设备不仅要用来解决集成电路核心元器件设计制造等“卡脖子”问题,更要用在国家战略所需、世界科技前沿所指的领域,“比如我省已经有优势的太赫兹通信技术,就可以开始前瞻性布局创新链。”

    D

    谈激发活力

    做好队伍建设 用好改革经验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其活力动力直接决定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对四川而言,创新主体到底是谁?

    全会上,省科协副主席经戈给出的答案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这些主体“一个都不能少”。经戈解释,这三类主体分别扮演了创新主体中不同的角色。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基础力量,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吕火明赞同这一说法。他说,全省农业科研领域,八成以上资源(设备、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当之无愧的创新主力军。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军则介绍,近年来在医药领域中,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

    如何激发这三类主体的创新活力?“首先要看人才队伍建设,这是战略资源。”西华大学党委书记余孝其认为,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因此,必须锻造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主要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上下功夫。

    其次,还要用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

    全会上,一个话题引发参会人员的讨论:西南交大开展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经验做法,如何向更多科研单位推广?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洪辉表示,这项改革实现了科研人员的收入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挂钩,激活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热情。

    不过,想要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也不可少。“换句话说,还要有系统性。”四川大西洋集团董事长李欣雨说,应仿照农业、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在国家级和省级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有条件的区域,建设协同创新集群,以确保各类要素聚集和一体化配置。

    E

    谈环境营造

    更松、更严、更广、更公平

    良好环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营造?

    全会上,与会人员用四个词给出答案:更松、更严、更广和更公平。

    更松,指的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绩效考核。分组讨论时,水利厅厅长郭亨孝提到,考核科研人员、管理科研经费,初衷是为了更好更多地“出成果”,而不是把科研人员限制在条条框框里。因此,不妨对现行的科研项目申报、经费申请、管理和验收考核等细则做适当调整,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创新创造。

    对知识产权保护则要“更严”。“这是保护创新创造的关键一招。”分组讨论上,省市场监管局局长万鹏龙提到,今后四川将实现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高压常态化,以打击侵权、保护正版,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否则,将会挫伤真正搞研究做科研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的路径要“更广”。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党组书记赵辉提到,应加快省级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并完善从成果估价到转让转化后续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成果转化交易的“买全国、卖全国”。

    竞争规则则要更公平。华西生态集团董事长黄先友“现身说法”。他说,公司曾发明了一款“混凝土草坪”的环保产品,推广时却遭到地方保护,最终导致产品“胎死腹中”。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斌说,近年来,部分地区拿出了连本土企业都享受不到的优惠政策,结果却引入了一些业内公认“实力一般”的企业。在任斌看来,这种人为造成的不公平,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无论哪个主体,都应该在同一个规则下、同一条起跑线“起跑”。 (记者 罗之飏 李欣忆 王成栋 寇敏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锁定五大重点 引领高质量发展

  • 2021年06月16日 07时4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如何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全会提出,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并锁定五大重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五大重点,如何部署?怎样突破?与会人员展开讨论。

    A

    谈区域布局

    成都和绵阳是主引擎 要与其他市(州)协同创新

    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全会布局创新格局时,将主引擎锁定为成都和绵阳。

    为什么是成都和绵阳?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给出了一组数据——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科技创新平台、超过一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成都,全省近七成的有效发明专利、超六成的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来自成都。

    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也用数字说话——全省一半的两院院士在绵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在6.5%以上、居全省之首。核科学、航空动力、空气动力等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如何发挥主引擎的作用?全会指明了路径。对成都而言,要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把成都都市圈打造成为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

    对绵阳而言,要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四个着力点:全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着眼于抢占未来发展新赛道,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构建国际合作共同体。在提升城市创新策源能力方面,他提到刚挂牌的天府实验室,要建设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平台,“只有拥有汇聚全球一流创新资源能力,成都才真正可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拥有一席之地。”

    罗增斌从两个方面谈及绵阳创新路线图,即聚焦平台、机制、人才、环境几个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以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城契机,把科技城新区建设成绵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增长极和动力源。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表示,将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和中国(绵阳)科技城为重点支撑,加快一批重点战略性创新平台布局,推动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成都与其他市(州)的协同创新。

    B

    谈创新平台

    三类平台环环相扣 支撑高能级平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支撑。据统计,我省有1800余个产业创新平台,但整体层级不高、创新实力不强。为此,全会提出,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布局战略科技平台,聚焦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功能服务平台。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王嘉图看来,战略科技平台重在原始创新,是各类创新的基础;产业创新平台重点解决“青果子”熟化问题,推进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功能服务平台是加速器,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保障。三类平台环环相扣,共同支撑四川高能级平台体系建设。

    三类平台如何建设?全会指明方向:战略科技平台方面,高起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水平组建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业创新平台方面,统筹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功能服务平台方面,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各地已竞相发力。6月初,天府实验室正式挂牌,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刘任远表示,天府新区将编制“促进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专项规划,促进全省“核心+基地+网络”创新体系效能整体提升。

    “科技创新服务在绵阳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罗增斌说,下一步,绵阳还将围绕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提高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能力。

    “说到企业的心坎里了。”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总裁张明贵为三类平台点赞。他说,科技与市场“两张皮”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科研成果大量沉睡,但另一方面企业真正需要的创新产品又找不到,有了三类平台,尤其是产业创新平台,将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效率。他建议,让平台再显化一点,比如建立一个科技创新小镇,把产学研聚合起来,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

    C

    谈深度融合

    方向要准 规模要大 目光要远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全会提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部署创新链,先要找准产业链!”全会分组讨论时,德阳市委书记靳磊剖析当地产业链特点:缺乏科研院所布局,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但制造业基础好,能够进行创新转化。

    靳磊说,德阳企业研发投入多,科研积极性高,这为当地部署创新链找到了方向,“可以用数字化手段为德阳重工业产业创新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如何找准?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朱家德认为,应该有“一表、一单、一包”:一张产业链龙头企业或冠军企业的目录表,一份产业链重点项目清单,一个产业链的支持政策工具包,最好还要有一批产业链战略咨询的支撑机构,“有了这些,再来谈如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甚至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创新要成“链”,不仅要找准,还要把产业链“做大”。自贡市委书记范波说,通过与东方电气集团合作,自贡正打造制氢、加氢、氢储备、氢运输以及氢设备制造等氢能产业链,尽快形成集群优势,“产业链够大,才够稳定,创新才有广阔空间。”

    创新的“链”究竟应该怎么布局?首先要关注“卡脖子”问题。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举例说,四川玉米种子对外依存度很高,畜禽种苗对外依赖度甚至达90%以上,“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如果被卡了脖子,就会一剑封喉。”他建议,依托种质资源大省优势,建好四川种质资源中心库,规划一批资源库资源区,尽快完成种业普查和抢救性搜集。

    “目光还要够开阔。”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亚非提到一个细节:现在科技发明类的诺贝尔奖得主,近一半都高度依赖高水平科学仪器设备。他建议,高端设备不仅要用来解决集成电路核心元器件设计制造等“卡脖子”问题,更要用在国家战略所需、世界科技前沿所指的领域,“比如我省已经有优势的太赫兹通信技术,就可以开始前瞻性布局创新链。”

    D

    谈激发活力

    做好队伍建设 用好改革经验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其活力动力直接决定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对四川而言,创新主体到底是谁?

    全会上,省科协副主席经戈给出的答案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这些主体“一个都不能少”。经戈解释,这三类主体分别扮演了创新主体中不同的角色。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基础力量,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吕火明赞同这一说法。他说,全省农业科研领域,八成以上资源(设备、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当之无愧的创新主力军。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军则介绍,近年来在医药领域中,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

    如何激发这三类主体的创新活力?“首先要看人才队伍建设,这是战略资源。”西华大学党委书记余孝其认为,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因此,必须锻造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主要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上下功夫。

    其次,还要用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

    全会上,一个话题引发参会人员的讨论:西南交大开展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经验做法,如何向更多科研单位推广?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洪辉表示,这项改革实现了科研人员的收入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挂钩,激活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热情。

    不过,想要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也不可少。“换句话说,还要有系统性。”四川大西洋集团董事长李欣雨说,应仿照农业、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在国家级和省级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有条件的区域,建设协同创新集群,以确保各类要素聚集和一体化配置。

    E

    谈环境营造

    更松、更严、更广、更公平

    良好环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营造?

    全会上,与会人员用四个词给出答案:更松、更严、更广和更公平。

    更松,指的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绩效考核。分组讨论时,水利厅厅长郭亨孝提到,考核科研人员、管理科研经费,初衷是为了更好更多地“出成果”,而不是把科研人员限制在条条框框里。因此,不妨对现行的科研项目申报、经费申请、管理和验收考核等细则做适当调整,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创新创造。

    对知识产权保护则要“更严”。“这是保护创新创造的关键一招。”分组讨论上,省市场监管局局长万鹏龙提到,今后四川将实现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高压常态化,以打击侵权、保护正版,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否则,将会挫伤真正搞研究做科研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的路径要“更广”。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党组书记赵辉提到,应加快省级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并完善从成果估价到转让转化后续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成果转化交易的“买全国、卖全国”。

    竞争规则则要更公平。华西生态集团董事长黄先友“现身说法”。他说,公司曾发明了一款“混凝土草坪”的环保产品,推广时却遭到地方保护,最终导致产品“胎死腹中”。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斌说,近年来,部分地区拿出了连本土企业都享受不到的优惠政策,结果却引入了一些业内公认“实力一般”的企业。在任斌看来,这种人为造成的不公平,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无论哪个主体,都应该在同一个规则下、同一条起跑线“起跑”。 (记者 罗之飏 李欣忆 王成栋 寇敏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