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48项典型经验做法
四川3项入围,为何是它们?

  • 2021年12月15日 08时1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提升其中任何一项都非易事,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拆除制度的藩篱。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3项四川典型经验做法,均与改善营商环境有关;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四川和成都进入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省份和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四川一直在路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涉及实地督查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川有3项经验做法入选,均与改善营商环境有关,分别是:减税降费助企发展方面,四川省突出效能导向确保财政直达资金精准有效惠企利民;扩内需保就业保民生方面,眉山市推行“三区联动”助力就业创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成都市建设“科创通”服务平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这3项经验做法,为何能入选?

    A 激发市场活力

    财政直达资金快速精准投放

    12月8日,绵阳市安州区,23岁的李依玲在长虹世纪城小区自家的便利店里忙碌。去年大学毕业后,她开了这家便利店。当时,了解到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后,她申请了一笔20万元的贷款,今年还享受到1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的财政贴息和创业补贴都通过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下达。“不到两周时间,贷款和补贴都到账了。”李依玲说,拿到钱后,她拓宽店面、丰富货品,还雇了一个人给附近小区免费配送货品,每天的营业额有2000多元。

    正是直达资金的快速精准投放,让一人创业变成了两人就业。

    四川是今年全国直达资金规模最大的省份,为管好用好直达资金,财政厅以效能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管用做法,确保了直达资金定向精准惠企利民。

    围绕资金和监管“一竿子插到底”的目标,财政厅制定《直达资金监控工作规程》,对资金实行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控;创新建立“六个一”管控体系——组建“1+3”专班、制定“1+3”方案、出台“1+N”办法、贯穿一个标识、开设一个专户、建立一套台账。

    直达资金的受益对象以绩效为本。绵阳力道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博拿到一笔300万元财政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我们精打细算,把这笔钱花在‘刀刃’上,近期打算再开几家新店。”今年以来,该公司所在的绵阳市涪城区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用好用活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多措并举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截至10月31日,对今年中央下达的2180.9亿元财政直达资金,四川省已分配下达2115.5亿元,分配下达进度达97.0%;已有7300余户企业、1.1亿多人次直接受益受惠。

    B 激出就业潜力

    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

    唐润发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三学生,眼下正在眉山青神县一家机械生产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能走出学校来到车间,得益于当地构建的“校区+产业”就业培训机制。

    近年来,随着青神县机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企业都出现了招工难。而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压力大。统筹化解两难,“校区+产业”就业培训机制是一剂良方。青神县和成都、德阳等地的10多所高校、职业学校开展订单式、套餐式人才培育,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通过顶岗实习,同学们掌握了更多的生产技巧,企业也有了更多选择。“校区+产业”就业培训机制实施以来,已为眉山各类企业输送技能人才3.5万人。

    眉山还搭建了“园区+创业”就业促进平台。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眉山市首家拥有“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肥料企业,创业之初,企业落户在东坡创客孵化园里,得到了全周期的服务。良好的起步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益稷农业已从最初七八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目前,眉山市已建成11家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荐、创业巡诊、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等多种服务,累计成功孵化实体项目346个,带动就业1.6万人。

    眉山还通过创建“社区+大数据”就业服务体系,与社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实现数据协同,全覆盖建立劳动力实名制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信息、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截至11月底,全市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多人,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眉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智勇表示,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推动就业创业,解决了劳动力底数不清,培训和招聘信息无法快速传达的问题,实现就业服务精准的全覆盖。

    C 激活创新动力

    科技版“天猫”精准对接双创资源

    作为成都“双创”的代名词,在7年的运营时间里,“科创通”平台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成都科技创新生态链条上的人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本等有效串联,已成为助推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力量。

    业界更喜欢把它称为科技版的“天猫商城”,这里汇聚了科技型企业(团队)近3万家、服务机构800余家、孵化载体200余家、科技服务产品2000多款,利用科创属性大数据画像,实现双创服务精准对接,为科技型企业和创业团队、创业服务机构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

    通过大数据画像精准对接双创资源,是“科创通”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上百个维度的大数据画像,“科创通”平台可以精准鉴别一个创意、一个想法的潜在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为企业精准匹配外部资源。

    7年来,“科创通”平台吸引诸多成都双创资源在平台实现聚合。“并非只是简单的资源聚合。”上述相关负责人说,聚集的资源在平台产生裂变,裂变的资源又将持续为成都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

    资源也在反哺平台:资源越丰富,“科创通”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就越精准。现在,企业从小到大所需的各种成长资源,通过“科创通”平台,都可以找到。依靠这些资源,“科创通”平台以孵化载体为服务支撑,将政策产品化、服务标准化,线下举办上千场“菁蓉汇”“校企双进”等品牌活动,企业和资源方也将在平台上相互成就。

    用市场化的手段来配置资源,是“科创通”平台另一特点。不仅企业可以获利,为企业服务的资源方同样可以获利,实现多赢——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组建资金池,相当于用较少的资金帮助更多优秀企业,实现了财政资金的优化;于企业,可以用低门槛低利率拿到贷款;于银行和投资机构,有了政府信用“背书”,投资风险更低,“科创通”平台的企业又将成为其企业储备库;于城市,越来越多的潜在项目被挖掘,城市科创活力将被进一步激活。

    ●相关新闻

    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结果

    四川和成都均进入前十

    日前,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四川和成都进入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省份和城市。

    此次调查由民营企业直接填报问卷,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各行业的大中小微民营企业,共回收原始样本69120份,较去年增加18495份。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样本企业对所在城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存在期待。法治环境方面,期待进一步完善企业维权统一服务平台、建立政法机关涉企服务协调机制;政务环境方面,期待不断加大减税降费、网络办事、政策落实等力度;市场环境方面,期待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公平监管执法、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改善;创新环境方面,期待在高端人才引进、创新成果转化上得到持续支持;融资方面,企业对获得风险投资、政府产业基金支持有所期待。

    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省(市)依次是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四川、湖南、河南、福建;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城市(不含直辖市)依次是杭州、温州、苏州、深圳、宁波、青岛、南京、广州、长沙、成都。

    省民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不管是国务院通报表扬的四川3项典型经验做法,还是“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的评价结果,均体现出四川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可圈可点的成绩。

    省发展改革委连续几年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并出具相关报告,从18个指标维度来评价营商环境。总体来看,四川的营商环境逐年优化,已有10个指标达到优良级。

    今年5月,省民营办、省纪委监委等13个部门联合开展四川省“十百千维权护航”行动。全省涉企维权部门围绕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打出维权“组合拳”,保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共办理涉企诉求11793件,其中包括办理企业纠纷和诉求7920件、知识产权案件2958件、公平竞争案件418件。

    环境好,市场自然活。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我省实有民营市场主体741.34万户,同比增长11.33%,占全部市场主体数的97.43%。 (记者 李欣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48项典型经验做法
    四川3项入围,为何是它们?

  • 2021年12月15日 08时1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提升其中任何一项都非易事,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拆除制度的藩篱。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3项四川典型经验做法,均与改善营商环境有关;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四川和成都进入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省份和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四川一直在路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涉及实地督查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川有3项经验做法入选,均与改善营商环境有关,分别是:减税降费助企发展方面,四川省突出效能导向确保财政直达资金精准有效惠企利民;扩内需保就业保民生方面,眉山市推行“三区联动”助力就业创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成都市建设“科创通”服务平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这3项经验做法,为何能入选?

    A 激发市场活力

    财政直达资金快速精准投放

    12月8日,绵阳市安州区,23岁的李依玲在长虹世纪城小区自家的便利店里忙碌。去年大学毕业后,她开了这家便利店。当时,了解到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后,她申请了一笔20万元的贷款,今年还享受到1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的财政贴息和创业补贴都通过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下达。“不到两周时间,贷款和补贴都到账了。”李依玲说,拿到钱后,她拓宽店面、丰富货品,还雇了一个人给附近小区免费配送货品,每天的营业额有2000多元。

    正是直达资金的快速精准投放,让一人创业变成了两人就业。

    四川是今年全国直达资金规模最大的省份,为管好用好直达资金,财政厅以效能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管用做法,确保了直达资金定向精准惠企利民。

    围绕资金和监管“一竿子插到底”的目标,财政厅制定《直达资金监控工作规程》,对资金实行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控;创新建立“六个一”管控体系——组建“1+3”专班、制定“1+3”方案、出台“1+N”办法、贯穿一个标识、开设一个专户、建立一套台账。

    直达资金的受益对象以绩效为本。绵阳力道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博拿到一笔300万元财政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我们精打细算,把这笔钱花在‘刀刃’上,近期打算再开几家新店。”今年以来,该公司所在的绵阳市涪城区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用好用活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多措并举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截至10月31日,对今年中央下达的2180.9亿元财政直达资金,四川省已分配下达2115.5亿元,分配下达进度达97.0%;已有7300余户企业、1.1亿多人次直接受益受惠。

    B 激出就业潜力

    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

    唐润发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三学生,眼下正在眉山青神县一家机械生产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能走出学校来到车间,得益于当地构建的“校区+产业”就业培训机制。

    近年来,随着青神县机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企业都出现了招工难。而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压力大。统筹化解两难,“校区+产业”就业培训机制是一剂良方。青神县和成都、德阳等地的10多所高校、职业学校开展订单式、套餐式人才培育,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通过顶岗实习,同学们掌握了更多的生产技巧,企业也有了更多选择。“校区+产业”就业培训机制实施以来,已为眉山各类企业输送技能人才3.5万人。

    眉山还搭建了“园区+创业”就业促进平台。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眉山市首家拥有“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肥料企业,创业之初,企业落户在东坡创客孵化园里,得到了全周期的服务。良好的起步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益稷农业已从最初七八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目前,眉山市已建成11家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荐、创业巡诊、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等多种服务,累计成功孵化实体项目346个,带动就业1.6万人。

    眉山还通过创建“社区+大数据”就业服务体系,与社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实现数据协同,全覆盖建立劳动力实名制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信息、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截至11月底,全市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多人,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眉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智勇表示,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推动就业创业,解决了劳动力底数不清,培训和招聘信息无法快速传达的问题,实现就业服务精准的全覆盖。

    C 激活创新动力

    科技版“天猫”精准对接双创资源

    作为成都“双创”的代名词,在7年的运营时间里,“科创通”平台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成都科技创新生态链条上的人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本等有效串联,已成为助推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力量。

    业界更喜欢把它称为科技版的“天猫商城”,这里汇聚了科技型企业(团队)近3万家、服务机构800余家、孵化载体200余家、科技服务产品2000多款,利用科创属性大数据画像,实现双创服务精准对接,为科技型企业和创业团队、创业服务机构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

    通过大数据画像精准对接双创资源,是“科创通”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上百个维度的大数据画像,“科创通”平台可以精准鉴别一个创意、一个想法的潜在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为企业精准匹配外部资源。

    7年来,“科创通”平台吸引诸多成都双创资源在平台实现聚合。“并非只是简单的资源聚合。”上述相关负责人说,聚集的资源在平台产生裂变,裂变的资源又将持续为成都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

    资源也在反哺平台:资源越丰富,“科创通”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就越精准。现在,企业从小到大所需的各种成长资源,通过“科创通”平台,都可以找到。依靠这些资源,“科创通”平台以孵化载体为服务支撑,将政策产品化、服务标准化,线下举办上千场“菁蓉汇”“校企双进”等品牌活动,企业和资源方也将在平台上相互成就。

    用市场化的手段来配置资源,是“科创通”平台另一特点。不仅企业可以获利,为企业服务的资源方同样可以获利,实现多赢——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组建资金池,相当于用较少的资金帮助更多优秀企业,实现了财政资金的优化;于企业,可以用低门槛低利率拿到贷款;于银行和投资机构,有了政府信用“背书”,投资风险更低,“科创通”平台的企业又将成为其企业储备库;于城市,越来越多的潜在项目被挖掘,城市科创活力将被进一步激活。

    ●相关新闻

    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结果

    四川和成都均进入前十

    日前,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四川和成都进入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省份和城市。

    此次调查由民营企业直接填报问卷,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各行业的大中小微民营企业,共回收原始样本69120份,较去年增加18495份。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样本企业对所在城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存在期待。法治环境方面,期待进一步完善企业维权统一服务平台、建立政法机关涉企服务协调机制;政务环境方面,期待不断加大减税降费、网络办事、政策落实等力度;市场环境方面,期待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公平监管执法、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改善;创新环境方面,期待在高端人才引进、创新成果转化上得到持续支持;融资方面,企业对获得风险投资、政府产业基金支持有所期待。

    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省(市)依次是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四川、湖南、河南、福建;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城市(不含直辖市)依次是杭州、温州、苏州、深圳、宁波、青岛、南京、广州、长沙、成都。

    省民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不管是国务院通报表扬的四川3项典型经验做法,还是“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的评价结果,均体现出四川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可圈可点的成绩。

    省发展改革委连续几年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并出具相关报告,从18个指标维度来评价营商环境。总体来看,四川的营商环境逐年优化,已有10个指标达到优良级。

    今年5月,省民营办、省纪委监委等13个部门联合开展四川省“十百千维权护航”行动。全省涉企维权部门围绕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打出维权“组合拳”,保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共办理涉企诉求11793件,其中包括办理企业纠纷和诉求7920件、知识产权案件2958件、公平竞争案件418件。

    环境好,市场自然活。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我省实有民营市场主体741.34万户,同比增长11.33%,占全部市场主体数的97.43%。 (记者 李欣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