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机制创新
——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调查

  • 2021年10月12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近期出台的几份文件,在四川科研院校引起不小反响。

    在国家层面,有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第四次修订实施的专利法,首次将“产权激励”写入法律。

    在四川省层面,《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专章部署“深化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提出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作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早在2016年就率先在全国开始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走向全国。

    重重“关隘”,指向同一个问题

    “在2010年到2015年的6年里,我们学校总共只有14项专利得到转化。”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多年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回顾改革前的状况,颇多感慨。

    “并不是成果少,而是转化难。”康凯宁分析说,难在几道“关隘”:一是对成果完成人实行“先转化、后奖励”,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科研人员没有积极性,“不愿转”;二是管理干部担心定价低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被追责,“不敢转”。

    其实西南交大早就开始了突破“关隘”的探索。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群湛所带领的团队取得了“同相供电技术”这一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重大技术突破,2011年,学校就批准李群湛团队成立公司来推广这项先进技术。

    但推广过程中却遇到问题:校外合作方一开始谈得很好,但发现公司对专利没有所有权就不干了,怕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投资打水漂。

    改革探索,从“确权”入手

    探索陷入胶着状态之际,2015年9月,《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公布,四川与京津冀、上海等8个区域被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一改革方案赋予四川先行先试的重任。

    2015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系列文件先后推出。

    西南交大随即启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验。西南交大党委书记王顺洪提炼出两点改革内容:一是职务科技成果以前是“纯”国有,现在变为国家和个人“混合”所有;二是将“先转化转移,后奖励”变为“先确权,后转化转移”。

    “先确权”大大推动了李群湛团队成果转化落地的速度。近5年来,他的团队已有70多项专利分割确权,并先后成功转化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目前,西南交大完成专利分割确权201项,通过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成立科技型企业24家,吸引社会资本近8亿元。

    利益分享,让科研人员富起来

    西南石油大学副研究员任海涛所在的钻头研究室解决了先进钻头“卡脖子”问题。在同类地质条件下,以前的钻头工作几个小时就得停机更换,他们新研发的钻头可以坚持两天。

    这样一支“国家队”收入如何?“这几年,我们的收入差不多翻了一番。”任海涛介绍,在他们学校,老师以前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和绩效。全年加起来,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老师分别可拿到10万元、12万元、15万元左右。“这几年”所增加的收入,正是来源于成果转化。

    王顺洪说,西南交大用“三个有利于”进行科学判断:“先转化转移,后奖励”相当于分粮,“先确权,后转化转移”相当于分地。分粮好还是分地好?当然是分地好!千激励万激励,不如产权激励、利益联结。

    激励机制,让创新成果多起来

    科技厅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四川省45家试点高校院所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0多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多家,带动企业投资70多亿元。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行业顶尖者。

    今年5月2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宜昌人福药业以总额5亿元签订新药专利许可与合作开发合同,其中专利许可协议为1亿元。这是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教授团队收到的第6项成果转化费用,加上之前的5项,刘进团队成果转化总经费已达8.17亿元。

    “作为一线临床医生,在长期工作中,经验的积累会迸发出很多创新灵感,但这些灵感要变成新药,则需很多经费支持。况且申报科研经费的程序耗时较长,一线医生工作繁忙,时间一长,积极性就小了。”刘进介绍,如今得益于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早期成果的转让经费大部分都可以留给研发团队,作为后面多个新药滚动开发的经费,“让华西医院在麻醉新药开发方面走在前列。”

    改革还促进一批关在“抽屉”里、放在“口袋”里的职务科技成果开始创造效益。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找他们合作的各地政府机构和企业很多,去年以来,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园老师创办的转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了50多家。

    探索试验,还在深入推进

    继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四川省政府又出台“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明确“试点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等改革任务。

    王顺洪告诉记者,目前推进的改革是建立在职务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这个理论基础上的。但要全面推广复制,就必须实行非资产化改革。

    事实上,财政部已于2019年修订相关规定,确定在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评估不强制、备案彻底取消;高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不用办理产权证。这表明,改革已经向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是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责。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主任谢商华告诉记者,目前,一是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壮大成果转移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二是需要支持大学加强中试平台建设,让科研学术成果这些“青果子”,尽早变成可转化可交易的“红果子”;三是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知识产权服务质效。 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据2021年10月11日《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机制创新
    ——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调查

  • 2021年10月12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近期出台的几份文件,在四川科研院校引起不小反响。

    在国家层面,有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第四次修订实施的专利法,首次将“产权激励”写入法律。

    在四川省层面,《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专章部署“深化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提出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作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早在2016年就率先在全国开始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走向全国。

    重重“关隘”,指向同一个问题

    “在2010年到2015年的6年里,我们学校总共只有14项专利得到转化。”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多年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回顾改革前的状况,颇多感慨。

    “并不是成果少,而是转化难。”康凯宁分析说,难在几道“关隘”:一是对成果完成人实行“先转化、后奖励”,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科研人员没有积极性,“不愿转”;二是管理干部担心定价低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被追责,“不敢转”。

    其实西南交大早就开始了突破“关隘”的探索。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群湛所带领的团队取得了“同相供电技术”这一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重大技术突破,2011年,学校就批准李群湛团队成立公司来推广这项先进技术。

    但推广过程中却遇到问题:校外合作方一开始谈得很好,但发现公司对专利没有所有权就不干了,怕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投资打水漂。

    改革探索,从“确权”入手

    探索陷入胶着状态之际,2015年9月,《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公布,四川与京津冀、上海等8个区域被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一改革方案赋予四川先行先试的重任。

    2015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系列文件先后推出。

    西南交大随即启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验。西南交大党委书记王顺洪提炼出两点改革内容:一是职务科技成果以前是“纯”国有,现在变为国家和个人“混合”所有;二是将“先转化转移,后奖励”变为“先确权,后转化转移”。

    “先确权”大大推动了李群湛团队成果转化落地的速度。近5年来,他的团队已有70多项专利分割确权,并先后成功转化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目前,西南交大完成专利分割确权201项,通过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成立科技型企业24家,吸引社会资本近8亿元。

    利益分享,让科研人员富起来

    西南石油大学副研究员任海涛所在的钻头研究室解决了先进钻头“卡脖子”问题。在同类地质条件下,以前的钻头工作几个小时就得停机更换,他们新研发的钻头可以坚持两天。

    这样一支“国家队”收入如何?“这几年,我们的收入差不多翻了一番。”任海涛介绍,在他们学校,老师以前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和绩效。全年加起来,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老师分别可拿到10万元、12万元、15万元左右。“这几年”所增加的收入,正是来源于成果转化。

    王顺洪说,西南交大用“三个有利于”进行科学判断:“先转化转移,后奖励”相当于分粮,“先确权,后转化转移”相当于分地。分粮好还是分地好?当然是分地好!千激励万激励,不如产权激励、利益联结。

    激励机制,让创新成果多起来

    科技厅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四川省45家试点高校院所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0多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多家,带动企业投资70多亿元。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行业顶尖者。

    今年5月2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宜昌人福药业以总额5亿元签订新药专利许可与合作开发合同,其中专利许可协议为1亿元。这是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教授团队收到的第6项成果转化费用,加上之前的5项,刘进团队成果转化总经费已达8.17亿元。

    “作为一线临床医生,在长期工作中,经验的积累会迸发出很多创新灵感,但这些灵感要变成新药,则需很多经费支持。况且申报科研经费的程序耗时较长,一线医生工作繁忙,时间一长,积极性就小了。”刘进介绍,如今得益于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早期成果的转让经费大部分都可以留给研发团队,作为后面多个新药滚动开发的经费,“让华西医院在麻醉新药开发方面走在前列。”

    改革还促进一批关在“抽屉”里、放在“口袋”里的职务科技成果开始创造效益。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找他们合作的各地政府机构和企业很多,去年以来,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园老师创办的转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了50多家。

    探索试验,还在深入推进

    继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四川省政府又出台“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明确“试点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等改革任务。

    王顺洪告诉记者,目前推进的改革是建立在职务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这个理论基础上的。但要全面推广复制,就必须实行非资产化改革。

    事实上,财政部已于2019年修订相关规定,确定在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评估不强制、备案彻底取消;高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不用办理产权证。这表明,改革已经向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是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责。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主任谢商华告诉记者,目前,一是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壮大成果转移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二是需要支持大学加强中试平台建设,让科研学术成果这些“青果子”,尽早变成可转化可交易的“红果子”;三是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知识产权服务质效。 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据2021年10月11日《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