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4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正快速崛起

  • 2020年06月04日 07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是近年来我省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通过改革,我省县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得到夯实、新型城镇化承载能力得到增强、基层治理服务效能得到提升、乡镇编制配备和干部结构得到改善,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即日起,本报通过“一线看治理”专栏,聚焦各地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亮点做法,敬请垂注。

    水果甘蔗种植区、巨峰葡萄种植区、白凤水蜜桃种植区……初夏时节,行走在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成片产业林不断映入眼帘,曾经脏乱差的乡村变美了。“产业逐渐兴旺,想要回来创业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党支部书记吴平介绍,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清水村将合并周边3个村,沿着阳化河形成现代农业景观带。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前,我省乡镇数量有4610个,居全国第一,基层治理任务繁重。为破解乡镇微观体系不适应宏观战略、空间布局不适应城镇化进程、管理架构不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去年10月,我省启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

    不“一刀切”

    科学确定留并撤改方案

    “本轮改革是一套组合拳。”负责这项工作的省民政厅副厅长胡建林介绍,改革包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城乡基层治理等多重具体行动,调整的不仅是区划,还涉及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内容,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历史性、攻坚性改革,工作头绪较多,社会关注度高。

    我省将此次改革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实施,明确乡镇编制不上收、财政转移支付不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悬空等“五个不”要求。在全面铺开前,选择代表不同类区的宜宾、自贡、遂宁3市和夹江、顺庆、仪陇3县(区)进行试点。具体实施中,全省分为平原、丘陵、山区、高原地区四个类型,分别确定乡镇人口规模和面积大小指导标准,因地制宜,不简单对着地图“画圈圈”,不搞“一刀切”,而是顺应人口流向、交通流向、经济流向,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科学确定留并撤改方案。

    改革行不行,群众说了算。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无论方案谋划还是推进实施,都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全覆盖开展谈心谈话,对干部讲清楚人事安排、对群众讲清楚未来变化、对商家讲清楚蕴含商机、对乡贤讲清楚发展前景,消除基层干部群众疑虑。

    在被撤并乡镇保留便民服务机构,完善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卫生、教育、养老、治安、集市等功能维持不变,确保群众当期利益不受损、长远利益有增进。

    通过努力,我省第一批涉改地区共减少乡镇(街道)1170个;乡镇(街道)平均面积从105.4平方公里增至141.3平方公里,平均户籍人口从1.98万人增至2.65万人,实现面积扩大、人口集中、资源整合、要素聚集、结构优化等目标。

    因地制宜

    重塑全省县域经济版图

    “改革后,全县乡镇数量从63个减少到33个,每个乡镇班子均满员,平均年龄下降两岁。”三台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昊天介绍,改革前三台县最小的镇只有6379人。932个建制村中,最小的村只有402人。在不少地方,干部队伍难以选优配强,原有乡镇领导班子职数566个,空缺达94个,干部力量分散、年龄倒挂。而投入的资源也像“撒花椒面”一样,“每年投向基层村、社区的运行经费超8000万元,但由于基数大,分摊到每个村、社区的经费仅8万元左右。”通过改革,三台县将原来县级部门派驻乡镇的67个站、所下放属地管理,同步下放相应编制354个、人员274名,使乡镇基本功能齐全、属地管理有责有权。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是我省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胡建林介绍,各地以新发展理念为统揽,坚持以大并小、以强并弱、强强联合原则,采取县城周边的往县城并,交通闭塞的往交通便捷的并,一般乡镇往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并,自然条件差的向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并等方式,实施顺向调整。全省“六合一”乡镇2个、“五合一”乡镇2个、“四合一”乡镇35个、“三合一”乡镇189个、“二合一”乡镇712个。

    本轮改革还塑造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新优势,蓄积了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构建了城乡基层治理新架构,激发了党员干部队伍新活力。各地着力打破区划界限和行政壁垒,加速产业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支持打造一批农业强镇、工业强镇、文旅强镇,推动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鼓励各地引导条件成熟的地方推进乡改镇、镇改街道,更好地发挥承载要素集聚、分担县城功能、支撑县域发展的作用。改革后,全省5万人以上乡镇达417个、增加172个、增幅70%,10万人以上乡镇达86个、增加39个、增幅83%,一大批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正快速崛起。

    撤并后,全省乡镇领导干部大幅减少,但节余编制资源仍留在乡镇使用。本轮改革后,全省乡镇平均行政编制32.8名、事业编制27.1名,分别比改革前增加10名和12.3名,显著改变了乡镇“官多兵少”“事多人少”的局面。(记者 李丹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正快速崛起

  • 2020年06月04日 07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是近年来我省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通过改革,我省县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得到夯实、新型城镇化承载能力得到增强、基层治理服务效能得到提升、乡镇编制配备和干部结构得到改善,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即日起,本报通过“一线看治理”专栏,聚焦各地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亮点做法,敬请垂注。

    水果甘蔗种植区、巨峰葡萄种植区、白凤水蜜桃种植区……初夏时节,行走在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成片产业林不断映入眼帘,曾经脏乱差的乡村变美了。“产业逐渐兴旺,想要回来创业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党支部书记吴平介绍,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清水村将合并周边3个村,沿着阳化河形成现代农业景观带。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前,我省乡镇数量有4610个,居全国第一,基层治理任务繁重。为破解乡镇微观体系不适应宏观战略、空间布局不适应城镇化进程、管理架构不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去年10月,我省启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

    不“一刀切”

    科学确定留并撤改方案

    “本轮改革是一套组合拳。”负责这项工作的省民政厅副厅长胡建林介绍,改革包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城乡基层治理等多重具体行动,调整的不仅是区划,还涉及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内容,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历史性、攻坚性改革,工作头绪较多,社会关注度高。

    我省将此次改革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实施,明确乡镇编制不上收、财政转移支付不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悬空等“五个不”要求。在全面铺开前,选择代表不同类区的宜宾、自贡、遂宁3市和夹江、顺庆、仪陇3县(区)进行试点。具体实施中,全省分为平原、丘陵、山区、高原地区四个类型,分别确定乡镇人口规模和面积大小指导标准,因地制宜,不简单对着地图“画圈圈”,不搞“一刀切”,而是顺应人口流向、交通流向、经济流向,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科学确定留并撤改方案。

    改革行不行,群众说了算。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无论方案谋划还是推进实施,都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全覆盖开展谈心谈话,对干部讲清楚人事安排、对群众讲清楚未来变化、对商家讲清楚蕴含商机、对乡贤讲清楚发展前景,消除基层干部群众疑虑。

    在被撤并乡镇保留便民服务机构,完善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卫生、教育、养老、治安、集市等功能维持不变,确保群众当期利益不受损、长远利益有增进。

    通过努力,我省第一批涉改地区共减少乡镇(街道)1170个;乡镇(街道)平均面积从105.4平方公里增至141.3平方公里,平均户籍人口从1.98万人增至2.65万人,实现面积扩大、人口集中、资源整合、要素聚集、结构优化等目标。

    因地制宜

    重塑全省县域经济版图

    “改革后,全县乡镇数量从63个减少到33个,每个乡镇班子均满员,平均年龄下降两岁。”三台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昊天介绍,改革前三台县最小的镇只有6379人。932个建制村中,最小的村只有402人。在不少地方,干部队伍难以选优配强,原有乡镇领导班子职数566个,空缺达94个,干部力量分散、年龄倒挂。而投入的资源也像“撒花椒面”一样,“每年投向基层村、社区的运行经费超8000万元,但由于基数大,分摊到每个村、社区的经费仅8万元左右。”通过改革,三台县将原来县级部门派驻乡镇的67个站、所下放属地管理,同步下放相应编制354个、人员274名,使乡镇基本功能齐全、属地管理有责有权。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是我省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胡建林介绍,各地以新发展理念为统揽,坚持以大并小、以强并弱、强强联合原则,采取县城周边的往县城并,交通闭塞的往交通便捷的并,一般乡镇往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并,自然条件差的向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并等方式,实施顺向调整。全省“六合一”乡镇2个、“五合一”乡镇2个、“四合一”乡镇35个、“三合一”乡镇189个、“二合一”乡镇712个。

    本轮改革还塑造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新优势,蓄积了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构建了城乡基层治理新架构,激发了党员干部队伍新活力。各地着力打破区划界限和行政壁垒,加速产业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支持打造一批农业强镇、工业强镇、文旅强镇,推动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鼓励各地引导条件成熟的地方推进乡改镇、镇改街道,更好地发挥承载要素集聚、分担县城功能、支撑县域发展的作用。改革后,全省5万人以上乡镇达417个、增加172个、增幅70%,10万人以上乡镇达86个、增加39个、增幅83%,一大批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正快速崛起。

    撤并后,全省乡镇领导干部大幅减少,但节余编制资源仍留在乡镇使用。本轮改革后,全省乡镇平均行政编制32.8名、事业编制27.1名,分别比改革前增加10名和12.3名,显著改变了乡镇“官多兵少”“事多人少”的局面。(记者 李丹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