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肩负使命 筑梦四川

  • 2013年08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8月5日,四川省第十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在成都金牛宾馆隆重召开。来自我省各界的妇女代表们会聚一堂,满怀激情回顾过去,信心满怀展望未来。

      2008年至2013年,在历史的华表上,仅仅代表一个时间刻度,而对四川省妇女联合会来说,却是一幅奋进的壮丽画卷。

      5年间,省妇联秉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基层、服务妇女”的工作宗旨,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殚精竭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谱写了四川妇女儿童事业的辉煌新篇。

      四川省第十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以来,全省各级妇女组织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奋发有为,圆满完成了四川省第十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我省妇女儿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省妇联出色的工作实绩得到各界肯定,5年来获得77项表彰。

      党政重视

      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环境优化

      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了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省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的意见》。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妇女权益维护、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加大了妇女儿童事业的投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妇女、尊重妇女,支持妇女事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妇女自身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省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达到了46%,妇女就业创业规模持续扩大、方式日益多样、领域不断拓展。妇女参政水平提高。党政女性领导干部、女性公务员和党代会、人代会女代表、政协女委员以及女性科技工作者比例逐步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增加。妇女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在校女大学生、女研究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妇女重大疾病报销比例提高,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显著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妇女保健服务得到改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妇女社会保障持续改善。参加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妇女人数大幅度增加,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逐步加强。

      砥砺前行

      交出一份合格的“巾帼答卷”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妇女深藏痛失亲人和家园的悲伤,在苦难中选择坚强与重生。在地动山摇、生命危殆之际,广大妇女临危不惧、冲锋在前,抢救生命、保护财产,涌现出了大量如“最美女警”、“坚强女童”、“勇敢母亲”等先进典型、救灾英雄。

      在大灾大难中,四川妇女和全国全省人民一道与灾区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巾帼答卷”。

      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广大妇女积极响应妇联组织“一个女人一个家,自力更生建新家”的号召,从废墟中勇敢地站起来,自力更生,一砖一瓦重建家园,不等不靠,一步一步恢复生产。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各级妇联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多方争取社会支持、大力援助灾区妇女儿童。先后募集资金(物资折价)6亿多元,在地震灾区实施了“安康家园”、“儿童友好家园”、“灾区母亲安居工程”、“中日合作心理援助”、“居家灵活就业”等153个项目,为灾区200多万人次提供了心理抚慰服务,为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灾后恢复重建作出了特殊贡献。“4·20”芦山强烈地震救援中,省妇联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坚持科学理性救灾,积极参与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协调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救灾。

      如今,灾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震灾区凤凰涅槃,壮美如画。

      奋力拼搏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四川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妇女的助推。

      妇女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两化”互动、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等经济建设主战场,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广大城镇妇女紧跟时代步伐,爱岗敬业,在发展二、三产业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失地失业妇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在就业创业中扬起生活的风帆。党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政法、解放军、武警等各条战线的女性忠于职守,攻坚克难,为经济社会发展奋勇拼搏、贡献才智。五年来,全省涌现出一大批“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建功标兵、科技致富女能手、妇女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等,充分展示了妇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巾帼风采。

      2009年,四川启动财政贴息妇女小额贷款,全省推进发放贷款144.8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目前,妇女小额贷款直接扶持和带动了105万名妇女就业创业,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至5000元。

      足不出户,居家就业,灵活就业,成为我省广大农村妇女,特别是灾区妇女的致富新路,成为四川妇联工作的创新模式,得到全国妇联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筹集资金1.87亿元,建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1223个,培育龙头企业1133个,带动了154万余名妇女就业并实现年产值124.2亿元。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规划已了然于胸。相信在未来的五年里,4000万妇女姐妹将在省妇联的带领下,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以更加豪迈的姿态向“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目标进发!四川妇女儿童事业一定会伴随全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续写出新的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民生篇

      “四坚持”助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五年数字

      ▲妇女社会保障持续改善。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妇女人数大幅度增加,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92%,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逐步加强。

      ▲改善妇女民生取得新进展。牵头对130.7万名农村35至64岁妇女进行了“两癌”(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争取资金1152万元对“两癌”贫困患者实施了救助。

      ▲为5万名接受检查的妇女争取了5亿元保额的保险。争取83辆“母亲健康快车”,免费为广大妇女进行了健康体检。

      ▲筹集资金4.1亿元开展“春蕾助学”、“贫困母亲救助”、“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等关爱救助活动,帮扶和救助了400多万名妇女儿童。

      我省各级各部门坚持把平等优先原则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尊重妇女儿童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坚持把实施“两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努力为妇女儿童平等参与、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坚持把妇女儿童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省委、省政府把妇女儿童工作放在依法治省的大局中进行统筹谋划,着力强化妇女儿童工作的法制保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决策机制上,省政府每年听取“两纲”实施工作汇报,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妇女儿童工作。在运行机制上,省妇儿工委办建立了全委会制度、联络员工作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在考核机制上,各级党委、政府把“两纲”内容纳入了目标考核体系,实施挂牌督办,并将“两纲”达标情况与工作绩效进行挂钩。在工作举措上,各级各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帮助留守、流动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坚持把强化保障作为优化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妇女儿童工作新格局,全省所有市(州)、县(市、区)建立了妇儿工委及其办公室,省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也不断拓展。各级政府把“两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增长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各级各部门广泛宣传性别平等和儿童优先理念,大力推动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家庭,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后五年目标

      大力实施妇女民生工程,在继续做好妇女“两癌”筛查、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母亲水窖等妇女民生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开发让妇女儿童“得实惠、普受惠、常受惠”的民生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关心帮助失地失业妇女、贫困单亲母亲等工作。

      重点关注、推动解决妇女在平等享有资源和机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推动解决妇女政治参与不充分、妇女就业歧视、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损、贫困妇女生存生活等和妇女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矛盾;在家庭生活领域,重点推动反家庭暴力和家庭教育的立法;在城镇化进程中,重视推动留守和流动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公共服务权利的政策制定。把实施四川妇女发展纲要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妇儿工委作用,推进妇女儿童发展重点、难点指标攻关。

      维权篇

      “三结合”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五年数字

      ▲全省建立“110”反家暴中心1944个、妇女法律援助站(中心)2775个,开通了“12338”维权热线,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总数68000多件(次)。

      ▲全省共组建“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30573个,建立“留守妇女阳光家园”2500多个。

      ▲组建“巾帼卫生监督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巾帼文明宣传队”等各类志愿者10万多人,提早介入处理家庭暴力,化解家庭纠纷。

      省妇联构筑社会化“大维权”工作网络格局,加大源头维权力度,多措并举,有效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结合农村妇女所需,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工作。省妇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工作的通知》,广泛开展了“邻里守望”、“牵手结对”、“孝心助老”、“健康关爱”等各具特色的互助活动。

      结合妇女所求,加强信访工作。省妇联建立信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大信访事项报告制度、信访转介机制、信访信息上报和统计分析制度、责任考核制度等,完善了五级信访网络,开展了领导下访、联合接访活动。各级妇联还探索建立了社区维权工作站、家庭暴力社区庇护室、流动妇女平安之家等基层工作载体。

      结合妇联所能,加强“平安家庭”创建。“平安家庭”创建成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与促进家庭社会平安稳定有机结合的载体。省妇联立足家庭和社区,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家长、好孩子”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各级妇联以点带面,开展了“平安家庭”三级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无毒家庭(村、社区)”、“零暴力社区”等活动。

      ■今后五年目标

      实施维权服务行动,助推社会和谐发展。深入开展源头维权,持续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进党校、进行政院校,推进与妇女儿童利益密切的法规政策出台和完善。在家庭生活领域,重点推动反家庭暴力和家庭教育的立法;在城镇化进程中,重视推动留守和流动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公共服务权利的政策制定。

      深化“大维权”工作格局,加大维权工作创新力度,积极构建信访接待、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维权服务新模式,动员和引导妇女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组织篇

      建“妇女之家”强自身建设

      五年数字

      ▲省妇联、省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带妇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党建带妇建”联动机制,全省各级妇联组建率达100%。

      ▲县级以上机关妇委会和团体会员数量不断增加,村(社区)“妇女之家”实现了全覆盖。

      ▲全省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309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科技致富能手和创业就业先进典型等150名,表彰各行各业妇女先进集体1900个、先进个人4200名。

      五年来,各级妇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紧紧围绕建设“坚强阵地”、“温暖之家”这一主线,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妇女这一根本,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履行职能、强化服务,实现了妇联工作创新发展。

      省妇联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广大妇女中深入开展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中国梦、巾帼梦、我的梦”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了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凝聚了妇女思想共识,统一了妇女思想认识,坚定了广大妇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积极协助各级党委选好配强妇联领导班子,大力推进乡镇妇女干部专职化,努力协调解决村(社区)妇干待遇,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妇女参政水平提高。党政女性领导干部、女性公务员和党代会女代表、人代会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比例逐步提高。

      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中国梦·巾帼梦·我的梦”、党的群众路线等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活动,认真倾听妇女呼声、了解妇女需求、推动解决问题、维护妇女权益。创新建立手机短信平台、维权微博、QQ等,不断拓展与妇女的联系渠道,提高服务能力。

      ■今后五年目标

      继续坚持“党建带妇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好、用好“妇女之家”。积极创新组织形态,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妇联组织的力度,探索在产业园区、企业周边地区、大型集贸市场、流动人口集中区等女性聚居区域建立灵活多样的妇女组织。健全组织管理,探索建立妇联常委、执委工作制和妇女代表联系制,有效发挥各界妇女代表、专兼职妇联干部的作用,延伸妇联工作触角。

      重视妇联干部教育培训,更新干部知识结构,更新干部工作理念。加强干部实践锻炼,重视妇女干部社会协调、协作和创新的实际能力,提高干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积极推动妇联干部的培养、选拔、交流,为妇联干部成长增加源头活水,保持妇联干部队伍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肩负使命 筑梦四川

  • 2013年08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8月5日,四川省第十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在成都金牛宾馆隆重召开。来自我省各界的妇女代表们会聚一堂,满怀激情回顾过去,信心满怀展望未来。

      2008年至2013年,在历史的华表上,仅仅代表一个时间刻度,而对四川省妇女联合会来说,却是一幅奋进的壮丽画卷。

      5年间,省妇联秉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基层、服务妇女”的工作宗旨,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殚精竭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谱写了四川妇女儿童事业的辉煌新篇。

      四川省第十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以来,全省各级妇女组织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奋发有为,圆满完成了四川省第十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我省妇女儿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省妇联出色的工作实绩得到各界肯定,5年来获得77项表彰。

      党政重视

      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环境优化

      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了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省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的意见》。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妇女权益维护、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加大了妇女儿童事业的投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妇女、尊重妇女,支持妇女事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妇女自身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省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达到了46%,妇女就业创业规模持续扩大、方式日益多样、领域不断拓展。妇女参政水平提高。党政女性领导干部、女性公务员和党代会、人代会女代表、政协女委员以及女性科技工作者比例逐步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增加。妇女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在校女大学生、女研究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妇女重大疾病报销比例提高,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显著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妇女保健服务得到改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妇女社会保障持续改善。参加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妇女人数大幅度增加,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逐步加强。

      砥砺前行

      交出一份合格的“巾帼答卷”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妇女深藏痛失亲人和家园的悲伤,在苦难中选择坚强与重生。在地动山摇、生命危殆之际,广大妇女临危不惧、冲锋在前,抢救生命、保护财产,涌现出了大量如“最美女警”、“坚强女童”、“勇敢母亲”等先进典型、救灾英雄。

      在大灾大难中,四川妇女和全国全省人民一道与灾区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巾帼答卷”。

      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广大妇女积极响应妇联组织“一个女人一个家,自力更生建新家”的号召,从废墟中勇敢地站起来,自力更生,一砖一瓦重建家园,不等不靠,一步一步恢复生产。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各级妇联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多方争取社会支持、大力援助灾区妇女儿童。先后募集资金(物资折价)6亿多元,在地震灾区实施了“安康家园”、“儿童友好家园”、“灾区母亲安居工程”、“中日合作心理援助”、“居家灵活就业”等153个项目,为灾区200多万人次提供了心理抚慰服务,为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灾后恢复重建作出了特殊贡献。“4·20”芦山强烈地震救援中,省妇联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坚持科学理性救灾,积极参与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协调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救灾。

      如今,灾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震灾区凤凰涅槃,壮美如画。

      奋力拼搏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四川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妇女的助推。

      妇女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两化”互动、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等经济建设主战场,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广大城镇妇女紧跟时代步伐,爱岗敬业,在发展二、三产业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失地失业妇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在就业创业中扬起生活的风帆。党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政法、解放军、武警等各条战线的女性忠于职守,攻坚克难,为经济社会发展奋勇拼搏、贡献才智。五年来,全省涌现出一大批“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建功标兵、科技致富女能手、妇女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等,充分展示了妇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巾帼风采。

      2009年,四川启动财政贴息妇女小额贷款,全省推进发放贷款144.8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目前,妇女小额贷款直接扶持和带动了105万名妇女就业创业,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至5000元。

      足不出户,居家就业,灵活就业,成为我省广大农村妇女,特别是灾区妇女的致富新路,成为四川妇联工作的创新模式,得到全国妇联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筹集资金1.87亿元,建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1223个,培育龙头企业1133个,带动了154万余名妇女就业并实现年产值124.2亿元。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规划已了然于胸。相信在未来的五年里,4000万妇女姐妹将在省妇联的带领下,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以更加豪迈的姿态向“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目标进发!四川妇女儿童事业一定会伴随全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续写出新的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民生篇

      “四坚持”助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五年数字

      ▲妇女社会保障持续改善。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妇女人数大幅度增加,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92%,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逐步加强。

      ▲改善妇女民生取得新进展。牵头对130.7万名农村35至64岁妇女进行了“两癌”(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争取资金1152万元对“两癌”贫困患者实施了救助。

      ▲为5万名接受检查的妇女争取了5亿元保额的保险。争取83辆“母亲健康快车”,免费为广大妇女进行了健康体检。

      ▲筹集资金4.1亿元开展“春蕾助学”、“贫困母亲救助”、“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等关爱救助活动,帮扶和救助了400多万名妇女儿童。

      我省各级各部门坚持把平等优先原则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尊重妇女儿童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坚持把实施“两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努力为妇女儿童平等参与、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坚持把妇女儿童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省委、省政府把妇女儿童工作放在依法治省的大局中进行统筹谋划,着力强化妇女儿童工作的法制保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决策机制上,省政府每年听取“两纲”实施工作汇报,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妇女儿童工作。在运行机制上,省妇儿工委办建立了全委会制度、联络员工作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在考核机制上,各级党委、政府把“两纲”内容纳入了目标考核体系,实施挂牌督办,并将“两纲”达标情况与工作绩效进行挂钩。在工作举措上,各级各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帮助留守、流动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坚持把强化保障作为优化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妇女儿童工作新格局,全省所有市(州)、县(市、区)建立了妇儿工委及其办公室,省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也不断拓展。各级政府把“两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增长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各级各部门广泛宣传性别平等和儿童优先理念,大力推动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家庭,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后五年目标

      大力实施妇女民生工程,在继续做好妇女“两癌”筛查、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母亲水窖等妇女民生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开发让妇女儿童“得实惠、普受惠、常受惠”的民生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关心帮助失地失业妇女、贫困单亲母亲等工作。

      重点关注、推动解决妇女在平等享有资源和机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推动解决妇女政治参与不充分、妇女就业歧视、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损、贫困妇女生存生活等和妇女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矛盾;在家庭生活领域,重点推动反家庭暴力和家庭教育的立法;在城镇化进程中,重视推动留守和流动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公共服务权利的政策制定。把实施四川妇女发展纲要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妇儿工委作用,推进妇女儿童发展重点、难点指标攻关。

      维权篇

      “三结合”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五年数字

      ▲全省建立“110”反家暴中心1944个、妇女法律援助站(中心)2775个,开通了“12338”维权热线,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总数68000多件(次)。

      ▲全省共组建“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30573个,建立“留守妇女阳光家园”2500多个。

      ▲组建“巾帼卫生监督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巾帼文明宣传队”等各类志愿者10万多人,提早介入处理家庭暴力,化解家庭纠纷。

      省妇联构筑社会化“大维权”工作网络格局,加大源头维权力度,多措并举,有效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结合农村妇女所需,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工作。省妇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工作的通知》,广泛开展了“邻里守望”、“牵手结对”、“孝心助老”、“健康关爱”等各具特色的互助活动。

      结合妇女所求,加强信访工作。省妇联建立信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大信访事项报告制度、信访转介机制、信访信息上报和统计分析制度、责任考核制度等,完善了五级信访网络,开展了领导下访、联合接访活动。各级妇联还探索建立了社区维权工作站、家庭暴力社区庇护室、流动妇女平安之家等基层工作载体。

      结合妇联所能,加强“平安家庭”创建。“平安家庭”创建成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与促进家庭社会平安稳定有机结合的载体。省妇联立足家庭和社区,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家长、好孩子”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各级妇联以点带面,开展了“平安家庭”三级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无毒家庭(村、社区)”、“零暴力社区”等活动。

      ■今后五年目标

      实施维权服务行动,助推社会和谐发展。深入开展源头维权,持续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进党校、进行政院校,推进与妇女儿童利益密切的法规政策出台和完善。在家庭生活领域,重点推动反家庭暴力和家庭教育的立法;在城镇化进程中,重视推动留守和流动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公共服务权利的政策制定。

      深化“大维权”工作格局,加大维权工作创新力度,积极构建信访接待、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维权服务新模式,动员和引导妇女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组织篇

      建“妇女之家”强自身建设

      五年数字

      ▲省妇联、省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带妇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党建带妇建”联动机制,全省各级妇联组建率达100%。

      ▲县级以上机关妇委会和团体会员数量不断增加,村(社区)“妇女之家”实现了全覆盖。

      ▲全省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309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科技致富能手和创业就业先进典型等150名,表彰各行各业妇女先进集体1900个、先进个人4200名。

      五年来,各级妇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紧紧围绕建设“坚强阵地”、“温暖之家”这一主线,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妇女这一根本,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履行职能、强化服务,实现了妇联工作创新发展。

      省妇联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广大妇女中深入开展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中国梦、巾帼梦、我的梦”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了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凝聚了妇女思想共识,统一了妇女思想认识,坚定了广大妇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积极协助各级党委选好配强妇联领导班子,大力推进乡镇妇女干部专职化,努力协调解决村(社区)妇干待遇,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妇女参政水平提高。党政女性领导干部、女性公务员和党代会女代表、人代会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比例逐步提高。

      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中国梦·巾帼梦·我的梦”、党的群众路线等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活动,认真倾听妇女呼声、了解妇女需求、推动解决问题、维护妇女权益。创新建立手机短信平台、维权微博、QQ等,不断拓展与妇女的联系渠道,提高服务能力。

      ■今后五年目标

      继续坚持“党建带妇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好、用好“妇女之家”。积极创新组织形态,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妇联组织的力度,探索在产业园区、企业周边地区、大型集贸市场、流动人口集中区等女性聚居区域建立灵活多样的妇女组织。健全组织管理,探索建立妇联常委、执委工作制和妇女代表联系制,有效发挥各界妇女代表、专兼职妇联干部的作用,延伸妇联工作触角。

      重视妇联干部教育培训,更新干部知识结构,更新干部工作理念。加强干部实践锻炼,重视妇女干部社会协调、协作和创新的实际能力,提高干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积极推动妇联干部的培养、选拔、交流,为妇联干部成长增加源头活水,保持妇联干部队伍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