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从雪山到草原 三州民族地区发生着沧桑巨变

  • 2011年07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高楼新房满山乡,大道坦途通四方。如今的三州少数民族地区,是一幅幅风景画,更是一颗颗明珠。这里的各族人民,团结协作、拼搏奋进、共建家园,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壮丽诗篇。住新居、逛新城、看新寨,三州少数民族地区一天一个样。学校拔地而起,牧民新居温馨舒适,藏乡彝寨别具风貌,青山绿水赏心悦目……从雪山到草原,三州民族地区发生着沧桑巨变。

      康定新城:农牧民心中的高原明珠

      “今天,我作为新城普通市民参加了升旗仪式,感到特别的自豪。”6月30日,正在参加康定县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的益西志玛告诉记者,她2008年在新城安了家,“党委、政府为我们建设了一座这么好的城市,我非常喜欢也无比感激。”

      在空旷的山谷里再造一座新城,甘孜州康定县为此付出近6年时间。而新城的诞生与发展则述说着民族地区的巨变!

      过去溜溜的山谷

      今年48岁的益西志玛是康定县沙德乡人,读中专时就来到了康定县城,后来在这里教书、做生意,她在康定生活了30多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过去在老城不到2平方公里的地方居住着近6万居民。”益西志玛回忆,过去因地理条件限制,家住一楼常为见不到太阳而发愁。

      “当时我住的地方,楼与楼之间距离只有一米多。”益西志玛说,常住居民感到拥挤,到了旅游旺季,很多外地游客来连个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

      如今开阔的视野

      “党的民族光辉政策让康定城市得到长足发展。”益西志玛说,2005年康定县开始实施城市发展“南北纵深”战略,在老城以南3公里处一片较为开阔、耕荒交杂的斜坡地块建设康定新城。

      从康定新城建设的第一天,益西志玛就打算购买一套房子。“当时就一心想买个高楼层、能见到阳光的房子。没想到新城环境这么好。”

      2007年,当康定新城第一个楼盘预售时,益西志玛就开始着手购房。“我一开始就选的这套房子,背山面水,朝向非常好。”益西志玛说,客厅正前方是著名的莲花雪山和跑马山,站在阳台上既可聆听折多河美丽的乐章,又可欣赏雪山的雄壮,还可鸟瞰康定老城,视野非常开阔。

      将美景与人分享

      “这里环境优美,相信游客也喜欢。”入住康定新城不久,益西志玛就着手建立一个家庭旅馆,她要将这里的美景与人分享。

      2009年5月,益西志玛将自己在老城的房子卖掉,与朋友一起筹钱在新城购买了两套相连的商品房,装修后开起了家庭旅馆。

      “现在来康定旅游的‘驴友’很多,他们大多不喜欢住酒店,喜欢我们这样的家庭旅馆。”益西志玛说,现在新老城有公交车、出租车相链接,往来十分方便。

      随着康定县级机关全部搬迁至新城,学校、医院、政务中心、饭店、超市、农贸市场、交通车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康定新城商业兴起、人气渐旺。

      “现在旅馆入住率平均每天都能保证在50%以上,旺季时常常是爆满。”益西志玛感叹,新城不仅是她的家,也是广大“驴友”的家,这里就是她心中的高原明珠。

      康定新城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个直观的“浏览器”。康定县委书记相洛介绍,2010年当地生产总值达1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532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2001万元;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59385万元;旅游总收入114187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4.1:57.6:28.3;城镇化率达4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386元。

      彝家新寨:唱红歌给党听跳锅庄谢党恩

      建党9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彝家新寨”感受彝家村民生产生活的变化,体味村民对党90岁生日的别样纪念和情怀。

      祝寿:宰牛杀羊唱歌跳舞报党恩

      6月30日,凉山州越西县南箐乡小相岭村。

      “村里3个组,每组杀头牛、3只羊为党祝寿;准备表演节目的村民们要加紧排练,明天就比赛了……”村委会广场上人头攒动,村民们正在讨论为党90岁生日祝寿的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小相岭村的今天。”村支书巴久木沙动情地说,2009年底,政府投资1700多万元在他们村搞新寨建设,全村新修住房109户、风貌打造87户,还修了3公里水泥村道和3公里碎石村道,以及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去年底,新寨建成村民搬家。

      巴久木沙说,为了感谢党的恩情,村民们一致决定用3天时间,以彝家特有的文化活动--篝火晚会、杀牛宰羊、喝酒吃肉、唱歌跳舞,为党的生日祝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还未走进村里“歌王”海来尔格的家,就听到他那深情的歌声。海来尔格告诉记者,村里还有23位村民也要表演,有红歌合唱和独唱,“‘七一’晚上在篝火边跳彝舞、唱红歌,这是村民的集体创意。”

      变化:有了新生活更要奋发谋富裕

      记者在村民俄尔克布家看到,三间正房和两间偏房组成四合院,水泥砂石硬化的院坝干净宽敞,正房内的各种现代化家具家电摆放整齐,一间偏房是牲畜圈舍,一间偏房是厨房,厨房有自来水和节能灶等。

      “村里每家每户的新房都和我家一样漂亮。”俄尔克布家的新房有180平方米,家里6人居住很宽敞。新房是政府统规统建的,新房花了2万元,政府补了6万多元。

      “如今的生活完全变了样。”俄尔克布感慨道,以前住在一间土坯房里,人和牲畜都住里面。现在,有了新房,安上了自来水,通了电,买了电视、取暖器等,村里通了公路,有了村小,村里60多个娃娃可就近入学了。而以前,每天花在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

      “现在要自力更生搞发展谋富裕,报答党对我们的关怀。”俄尔克布和其他村民一样,大力发展畜牧和马铃薯等产业,他家今年已扩大了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牛羊等牲畜的养殖规模。

      “我家正准备买辆车跑运输,因为现在交通方便了。”“我家准备做点小生意,因为我们这里有很多彝家特产。”……村民们憧憬着未来生活。

      牧民定居:泽旦多基家的惬意生活

      新房装修气派家电一应俱全

      6月30日10时许,记者来到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牧民定居点时,牧民泽旦多基骑着摩托车已从放牧点上回来了。

      “定居点到牧场约有5公里路。原来没有公路,放牧只好守在牧场上,去年牧场与定居点间修通了公路,骑摩托车只要10分钟。”泽旦多基告诉记者,定居前,游牧民一年四季跟着牛羊跑,现在是早上去放牧,晚上就可回到温暖舒适的家。

      “如今我们游牧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一步跨千年。明天是党的90岁生日,我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党万岁。”早晨,泽旦多基比以往起得早,去放牧点前,他来到离家3公里的安曲寺煨桑,祈祷神佛护佑伟大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更加繁荣昌盛。

      2010年之前,泽旦多基一家5口住在40多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平房里。只有两米多高的房子,稍微高点的人要弯腰才能进门,屋内光线差,白天也要点上酥油灯。而2006年前,全家老小还住在帐篷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去年,在牧民定居行动帮助下,泽旦多基家得到政府2.5万元的建房补助,去年底,200多平方米的新房竣工入住。走进泽旦多基的新家,记者看到,客厅装修得气派,一面墙是画有精美图案的藏式组合柜,地板是实木的,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6间卧室,泽旦多基装修了3个客房,准备接待游客。

      积极发展旅游 赚钱生活更好

      定居后,泽旦多基卖了大部分牛羊,剩余的几十头牦牛交由妻子打理,他每天早上去帮忙挤奶,剩余时间,则打理自己的生意。

      红原县著名的景点月亮湾距离定居点仅2公里,泽旦多基买了一辆面包车跑出租,没有游客时,他就将家里的一匹白色骏马拉到景点拉客。“一趟20元,每月收入3000多元,加上跑出租的收入,比原来养牦牛的收入高很多。”泽旦多基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时针指向中午时间,泽旦多基回家吃饭,父亲东周已将饭菜备好。泽旦多基如数家珍说起牧民定居后的变化:如今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走上了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用上了电,看上了电视,建起了学校和医院,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了。

      今年春,泽旦多基的妻子得到一套政府提供的帐篷,还有太阳能发电设备、马背电视、储物柜、折叠床、提水袋等生活必需品,这样,即便她在牧场放牧,也可以有相对舒适的生活。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雪山到草原 三州民族地区发生着沧桑巨变

  • 2011年07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高楼新房满山乡,大道坦途通四方。如今的三州少数民族地区,是一幅幅风景画,更是一颗颗明珠。这里的各族人民,团结协作、拼搏奋进、共建家园,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壮丽诗篇。住新居、逛新城、看新寨,三州少数民族地区一天一个样。学校拔地而起,牧民新居温馨舒适,藏乡彝寨别具风貌,青山绿水赏心悦目……从雪山到草原,三州民族地区发生着沧桑巨变。

      康定新城:农牧民心中的高原明珠

      “今天,我作为新城普通市民参加了升旗仪式,感到特别的自豪。”6月30日,正在参加康定县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的益西志玛告诉记者,她2008年在新城安了家,“党委、政府为我们建设了一座这么好的城市,我非常喜欢也无比感激。”

      在空旷的山谷里再造一座新城,甘孜州康定县为此付出近6年时间。而新城的诞生与发展则述说着民族地区的巨变!

      过去溜溜的山谷

      今年48岁的益西志玛是康定县沙德乡人,读中专时就来到了康定县城,后来在这里教书、做生意,她在康定生活了30多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过去在老城不到2平方公里的地方居住着近6万居民。”益西志玛回忆,过去因地理条件限制,家住一楼常为见不到太阳而发愁。

      “当时我住的地方,楼与楼之间距离只有一米多。”益西志玛说,常住居民感到拥挤,到了旅游旺季,很多外地游客来连个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

      如今开阔的视野

      “党的民族光辉政策让康定城市得到长足发展。”益西志玛说,2005年康定县开始实施城市发展“南北纵深”战略,在老城以南3公里处一片较为开阔、耕荒交杂的斜坡地块建设康定新城。

      从康定新城建设的第一天,益西志玛就打算购买一套房子。“当时就一心想买个高楼层、能见到阳光的房子。没想到新城环境这么好。”

      2007年,当康定新城第一个楼盘预售时,益西志玛就开始着手购房。“我一开始就选的这套房子,背山面水,朝向非常好。”益西志玛说,客厅正前方是著名的莲花雪山和跑马山,站在阳台上既可聆听折多河美丽的乐章,又可欣赏雪山的雄壮,还可鸟瞰康定老城,视野非常开阔。

      将美景与人分享

      “这里环境优美,相信游客也喜欢。”入住康定新城不久,益西志玛就着手建立一个家庭旅馆,她要将这里的美景与人分享。

      2009年5月,益西志玛将自己在老城的房子卖掉,与朋友一起筹钱在新城购买了两套相连的商品房,装修后开起了家庭旅馆。

      “现在来康定旅游的‘驴友’很多,他们大多不喜欢住酒店,喜欢我们这样的家庭旅馆。”益西志玛说,现在新老城有公交车、出租车相链接,往来十分方便。

      随着康定县级机关全部搬迁至新城,学校、医院、政务中心、饭店、超市、农贸市场、交通车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康定新城商业兴起、人气渐旺。

      “现在旅馆入住率平均每天都能保证在50%以上,旺季时常常是爆满。”益西志玛感叹,新城不仅是她的家,也是广大“驴友”的家,这里就是她心中的高原明珠。

      康定新城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个直观的“浏览器”。康定县委书记相洛介绍,2010年当地生产总值达1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532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2001万元;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59385万元;旅游总收入114187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4.1:57.6:28.3;城镇化率达4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386元。

      彝家新寨:唱红歌给党听跳锅庄谢党恩

      建党9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彝家新寨”感受彝家村民生产生活的变化,体味村民对党90岁生日的别样纪念和情怀。

      祝寿:宰牛杀羊唱歌跳舞报党恩

      6月30日,凉山州越西县南箐乡小相岭村。

      “村里3个组,每组杀头牛、3只羊为党祝寿;准备表演节目的村民们要加紧排练,明天就比赛了……”村委会广场上人头攒动,村民们正在讨论为党90岁生日祝寿的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小相岭村的今天。”村支书巴久木沙动情地说,2009年底,政府投资1700多万元在他们村搞新寨建设,全村新修住房109户、风貌打造87户,还修了3公里水泥村道和3公里碎石村道,以及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去年底,新寨建成村民搬家。

      巴久木沙说,为了感谢党的恩情,村民们一致决定用3天时间,以彝家特有的文化活动--篝火晚会、杀牛宰羊、喝酒吃肉、唱歌跳舞,为党的生日祝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还未走进村里“歌王”海来尔格的家,就听到他那深情的歌声。海来尔格告诉记者,村里还有23位村民也要表演,有红歌合唱和独唱,“‘七一’晚上在篝火边跳彝舞、唱红歌,这是村民的集体创意。”

      变化:有了新生活更要奋发谋富裕

      记者在村民俄尔克布家看到,三间正房和两间偏房组成四合院,水泥砂石硬化的院坝干净宽敞,正房内的各种现代化家具家电摆放整齐,一间偏房是牲畜圈舍,一间偏房是厨房,厨房有自来水和节能灶等。

      “村里每家每户的新房都和我家一样漂亮。”俄尔克布家的新房有180平方米,家里6人居住很宽敞。新房是政府统规统建的,新房花了2万元,政府补了6万多元。

      “如今的生活完全变了样。”俄尔克布感慨道,以前住在一间土坯房里,人和牲畜都住里面。现在,有了新房,安上了自来水,通了电,买了电视、取暖器等,村里通了公路,有了村小,村里60多个娃娃可就近入学了。而以前,每天花在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

      “现在要自力更生搞发展谋富裕,报答党对我们的关怀。”俄尔克布和其他村民一样,大力发展畜牧和马铃薯等产业,他家今年已扩大了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牛羊等牲畜的养殖规模。

      “我家正准备买辆车跑运输,因为现在交通方便了。”“我家准备做点小生意,因为我们这里有很多彝家特产。”……村民们憧憬着未来生活。

      牧民定居:泽旦多基家的惬意生活

      新房装修气派家电一应俱全

      6月30日10时许,记者来到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牧民定居点时,牧民泽旦多基骑着摩托车已从放牧点上回来了。

      “定居点到牧场约有5公里路。原来没有公路,放牧只好守在牧场上,去年牧场与定居点间修通了公路,骑摩托车只要10分钟。”泽旦多基告诉记者,定居前,游牧民一年四季跟着牛羊跑,现在是早上去放牧,晚上就可回到温暖舒适的家。

      “如今我们游牧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一步跨千年。明天是党的90岁生日,我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党万岁。”早晨,泽旦多基比以往起得早,去放牧点前,他来到离家3公里的安曲寺煨桑,祈祷神佛护佑伟大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更加繁荣昌盛。

      2010年之前,泽旦多基一家5口住在40多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平房里。只有两米多高的房子,稍微高点的人要弯腰才能进门,屋内光线差,白天也要点上酥油灯。而2006年前,全家老小还住在帐篷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去年,在牧民定居行动帮助下,泽旦多基家得到政府2.5万元的建房补助,去年底,200多平方米的新房竣工入住。走进泽旦多基的新家,记者看到,客厅装修得气派,一面墙是画有精美图案的藏式组合柜,地板是实木的,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6间卧室,泽旦多基装修了3个客房,准备接待游客。

      积极发展旅游 赚钱生活更好

      定居后,泽旦多基卖了大部分牛羊,剩余的几十头牦牛交由妻子打理,他每天早上去帮忙挤奶,剩余时间,则打理自己的生意。

      红原县著名的景点月亮湾距离定居点仅2公里,泽旦多基买了一辆面包车跑出租,没有游客时,他就将家里的一匹白色骏马拉到景点拉客。“一趟20元,每月收入3000多元,加上跑出租的收入,比原来养牦牛的收入高很多。”泽旦多基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时针指向中午时间,泽旦多基回家吃饭,父亲东周已将饭菜备好。泽旦多基如数家珍说起牧民定居后的变化:如今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走上了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用上了电,看上了电视,建起了学校和医院,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了。

      今年春,泽旦多基的妻子得到一套政府提供的帐篷,还有太阳能发电设备、马背电视、储物柜、折叠床、提水袋等生活必需品,这样,即便她在牧场放牧,也可以有相对舒适的生活。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