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环保》2013年第34期:全省环保产业状况分析
总体情况:在全省655家统计单位中,环境服务业类238家,占比36.3%;资源综合利用类232家,占比35.4%;环境保护产品类86家,占比13.1%;环境工程建设类99家,占15.2%。其中,成都市纳入统计单位共计324家,占全省49.5%;内江市16家,仅占全省2.4%。
收入分析:纳入统计的单位上半年营业收入总计达203亿元。环境保护产品营业收入为97亿元,占总收入的47.7%;资源综合利用营业收入为81亿元,占总收入的39.9%;环境服务营业收入为15亿元,占总收入的7.4%;环境工程建设营业收入为10亿元,占总收入的5%。其中,自贡市营业收入69亿元,占总收入33.9%;成都市营业收入59亿元,占总收入28.9%;绵阳市营业收入23亿元,占总收入11.4%;宜宾市营业收入22.8亿元,占总收入11.3%,攀枝花、德阳、泸州和内江4个市均不足10%,合计为14.5%,其中内江市营业收入1.7亿元,仅占全省0.8%。
增速分析:上半年纳入统计单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环境工程建设类同比增长67.6%,环境服务业类同比增长17.2%,资源综合利用类同比增长9.2%,环境保护产品类同比增长5.6%。其中,绵阳同比增长130.6%,内江同比增长91.9%,泸州同比增长39%,成都同比增长16.4%,德阳同比增长14%,宜宾同比增长7.8%,自贡同比下降7.9%,攀枝花同比下降8.5%。
特征分析:全省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一是环保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是环保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上半年统计表明,我省从事环境服务业的单位数占36.3%,但营业收入仅占全省的7.4%,其中成都市营业收入占到全省的55.9%,表明我省其他各市州环境服务业发展普遍滞后,环保产业总体还处于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工程建设为依托的起步发展阶段。二是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基础。全省有54家环保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统计单位数的8.3%,有110个环保产品通过国家认证,拥有专利产品282个,表明我省环保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我省环保企业在省外和国外营业收入达到96亿元,占全省总收入的47.3%,其中省外营业收入84亿元,占全省的41.5%,国外营业收入12亿元,占全省的5.8%,表明我省环保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四是缺乏龙头骨干企业。纳入统计的单位中,中小型企业483家,占73.7%;大型企业22家,仅占3.4%,其中从事专业环保服务的大型企业仅11家,营业收入为21亿元,占全省10.4%。反映出我省环保产业缺乏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责任编辑:
刘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