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住“牛鼻子” 泸州这样做
2013年,泸州连续发生2起重大事故和多起较大事故,有90名公职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责任追究。而今年以来泸州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较大事故仅1起。
短短两年时间,泸州是如何成功扭住重特大事故这个“牛鼻子”的?
A
每月召开督办会
市长点名不一样
市长每月召开督办会,全年召开12次——泸州的做法在全省是唯一一个。
2014年,泸州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了《泸州市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办法》,明确坚持一个月召开1次安全生产市、区(县)长督办会,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相对于《四川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暂行规定》中“全年不少于2次”的要求,泸州的频次明显高得多。
“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不足,不按设计施工,现场管理混乱;部分员工无证上岗。这些行为很危险,必须立即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严肃追责。”在今年安全生产第5次市长督办会上,泸州市市长刘强对北方塑料化工等部分企业进行了点名批评。“与安监局点名批评相比,‘一把手’市长点名批评对企业的威慑力肯定不一样。会后,这些企业的安全隐患很快得到排除。”泸州市安监局综合科方春梅说。
自2014年9月至今年9月的两年里,泸州市已召开25次安全生产市长督办会,交办整改安全隐患和问题3200余条。
B
安全事故想瞒报
公安出手哪里逃
非法违法生产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为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食品药品领域突出犯罪活动,2014年1月,泸州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成立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构建起打击安全生产犯罪的高压网。
2014年10月,川南矿区“静和苑”一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有群众举报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死亡1人。但是,开展调查时项目已撤场完工,死者家属与责任单位已经“私了”,相关人员甚至订立了攻守约定,调查取证十分困难。
经验丰富的泸州市公安局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通过摸排走访殡仪馆、保险公司和当地群众取得初步线索,前后耗时一年多,发现了事故真相。最终,泸州市对该起事故相关责任单位处以53万余元罚款,吊销3名人员资格证书,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人,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1人。
“只要案件需要,可以做到全警出动,不管需要哪个警种,需要多少警力,都做到全力保障。”泸州市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政委曾勇说。
C
政府购买专业服务
“国家队”诊断安全隐患
“氯气探头安了就对了,哪个晓得安得离地面高了还不行呢?”提起安全隐患排查,方春梅不得不对他们请来的“国家队”表示佩服。
泸州有很多危险化学品企业。对于技术含量较高企业的安全监管,泸州在全省率先试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邀请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的安全专家排查并指导企业整改安全隐患。
在一次检查中,专家发现某企业设备腐蚀严重,极易造成事故,最终该企业花200万元更换设备消除了隐患。“他们来泸州排查隐患已经4年了,效果非常明显。”说到“非常”两个字,方春梅咬字特别重。
今年10月9日至16日,“国家队”的专家们针对泸州市30家危险化学品企业,通过资料审查、质疑问询、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和随机抽查等多种方式开展安全诊断检查,并对诊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国家队”共诊断排查隐患5190条,2016年排查1200余条。“不仅企业的隐患和问题大大减少,我们也在专家身上学到了不少。”方春梅说。
责任编辑:
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