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助手 个人中心
 
 
 
 
首页 | 政府领导 | 机构职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关注民生幸福 唱响“质量兴川”——全省质监工作五年回眸

  • 2013年01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自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质检总局的亲切关怀下,全省质监系统忠诚履职,大步前行,经受了考验,锤炼了作风,锻炼了队伍,服务了发展。

  五年历程,极不平凡。

  这五年,是质监工作大步向前的五年,是质量监管破难创新的五年,是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的五年,也是质监部门迎接挑战最多,事业发展最快、取得成效最大的五年。70%以上的市州质监局在当地行风评议中名列前茅,省政府绩效考核从第41名提升到第7名,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好班子”等200多项荣誉。

  这五年,全省质监系统以标准化为引领,以检验检测为基础,合力唱响“质量兴川”,实施政府质量奖,质量兴市(县)活动和品牌战略,深化局市、局厅合作,围绕盐化工、钒钛、多晶硅等地方骨干支柱产业,建设了一批国家级检测中心,培育了一批“四川造”拳头产品,提升了全省质量总体水平,产品合格率和质监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这五年,质监部门紧紧围绕“民生幸福”,严格监管了食品、特种设备和重点产品质量,特别是严格监督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食品、建材产品,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不断强化质量安全责任,全省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事故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这五年,全省质监人更加注重“强基固本”,持续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构建西部检测高地,建设了一批与全省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国、省级质检中心,推动基层保障条件产生巨大的、深刻的变化,能力形象显著提升,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质监法制建设等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

  这五年,质监人突出抓好“班子队伍”,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系统能力素质、作风效能显著提升。

  A

  服务发展提升质量总体水平

  ◆五年来,省质监局围绕“7+3”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经济区”优势产业,培育四川省名牌产品1276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6个,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第一,名牌对经济贡献率达30%以上。

  ◆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7个,省级示范乡(镇)522个,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8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00多家,专业合作组织4000多个,促进近千万示范农户年人均增收300-500元。

  ◆省质监局先后与省内的20个市州政府和7个省级部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向纳入全省“1525工程”建设的工业园区派驻了43个质监服务机构。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全省质监部门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救灾物资质量监管,展开了一场坚强不屈、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创造了灾区食品、饮用水、特种设备和危险化学品“四个安全”零事故的奇迹。全省主要建材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由震前的79%提高到90%以上。

  服务发展是质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省质监局党组紧贴中心工作,全面发挥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有效服务全省发展大局——

  推动省政府与国家质检总局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质量兴川、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出台了《强力推进工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意见》和《全面推进“质量兴川”战略的若干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了质量分析、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了《质量白皮书》。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政府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争取省政府设立了政府质量奖和名牌奖励制度,全省有14个市州、128个县实施了“市(县)长质量奖”和名牌奖励制度。

  在全国创新开展了“质量监管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在省内的39个企业、12个市县局、9个乡镇打造了试点样板。开展了中国品牌价值测算和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试点,培育了成都高新区等3家单位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五年来,省质监局围绕“7+3”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经济区”优势产业,培育四川省名牌产品1276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6个,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第一,名牌对经济贡献率达30%以上。积极推动标准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1项,14项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创新奖”。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7个,省级示范乡(镇)522个,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8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00多家,专业合作组织4000多个,促进近千万示范农户年人均增收300-500元。按照省委要求全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B

  保障民生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五年来,全省质监部门共监督检查食品企业10万家次,整改食品安全问题隐患15000个,开展定期不定期监督抽查246226批次,对15类20种食品及相关产品158个指标进行了风险监测,监测产品7893批次,对1031家企业进行了警示约谈。

  ◆持续开展了CNG充装站和加气站、地下储气井等专项治理,整改规范、取缔,暂停了一批问题企业和违法隐患企业,全省万台设备事故率连续五年保持在0.4以内,低于国家规定的0.77。

  ◆开展重点产品、主打产品监督抽查54979的批次,捣毁制假窝点81个,查获假冒伪劣货值6亿多元,全省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从2007年的73.7%提高到2012年上半年的93.15%。

  2007年,在4个多月的产品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全省质监系统共查获案件1672件,捣毁窝点84个,形成了打击假冒伪劣的高压态势。同时,坚持打扶结合,帮扶521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346家小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全省获证食品抽查合格率由89%提升到93%,小企业小作坊产品抽查合格率由55%上升到76%。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省质监局党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切实负责的精神,第一时间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组织了7300多人次对全省44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管和批批检验,抽查乳制品5076批次,及时公告抽检结果,还举一反三强化了对酒类、粮油、泡菜、肉类等大宗食品的质量监管,有效防止了类似事件发生。

  2009年,在贯穿全年的“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质监部门组织3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企业、进灾区、进技术机构见证质量安全,举办各类企业培训班120期,企业质量责任进一步落实,部门监管制度不断创新完善,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保安全就是保民生。

  五年来,省质监局党组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全力做好为民富民各项工作——

  食品安全方面,严格生产许可和市场准入,为全省7953家食品生产企业、77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501家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核发了生产许可证,注销食品企业生产许可885家,吊销17家。相继开展了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调味品、酒类、食品添加剂等15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全面排查问题隐患,深挖行业“潜规则”,集中查处了一批食品制假售假违法行为,有效防止了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风险。

  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各市州均成立了特种设备监管工作机构,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将特种设备安全纳入了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出台了《四川省压缩天然气汽车安全管理办法》,将电梯管理纳入《四川省物业管理条例》,探索了“专家巡诊制”等隐患治理机制,研发CNG电子标签系统和PR3G产品全过程监管系统,初步建成了“一网、一库、七系统”。

  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加大了对涉及民生的产品的监管力度,坚持质量基础、监督抽查、执法打假三措并举。五年来,全省质监系统共捣毁制假窝点81个,立案18954起,查获假冒伪劣货值6亿多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23起,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维护了群众利益。

  C

  基层建设增强基础保障能力


  ◆五年来,质监系统为基层新增了187个食品监管员编制,在市州质监局增设了食品监管科,面向社会公招了4批442名公务员,公开招聘事业人员1批58人,充实了一线。

  ◆压缩机关开支4335万元,为基层配备了196台执法用车和1670台办公电脑,规划了9个市级局、55个县级局建设项目和10个县级局检测用房改造项目,推动了系统基层建设。

  基层质监局是质量安全监管的第一线,是服务发展的主战场。

  2008年以来,省质监局党组响亮提出了“三最四往”基层观(基层最关键、基层最重要、基层最辛苦和人往基层走、钱为基层用、事为基层办、利为基层谋),花大力气,下实功夫抓了基层基础建设。

  基本规范。省质监局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县级质监局工作基本规范》,从6个方面对基层日常工作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分4批对县级局长落实《规范》进行了专题培训,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县级局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规范差、养成差的问题,在全国质检系统推广了经验。

  典型示范。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引路的办法,选择了彭山、古蔺等10个综合条件较好的县级局作为全省精品县局建设试点单位,质监局班子成员分别对口联系指导,迅速打造了一批典型样板,然后组织全省系统所有市、县局长召开流动现场会,比照学,创新干,加快建,迅速在全省系统掀起了加快改善履职监管保障能力的建设热潮。

  基础保障。针对基层监管力量严重薄弱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县级局无房办公、租房办公,检测设备陈旧、工作用车缺乏比较普遍的问题,局党组以“等不起”的责任感和“慢不得”的紧迫感,抢抓机遇,广辟门路,千方百计帮助基层改善履职条件,争取省政府为系统配置了24辆食品快速检测车,争取各级政府普遍将食品监督抽查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压缩机关开支4335万元,为基层配备了196台执法用车和1670台办公电脑,规划了9个市级局、55个县级局建设项目和10个县级局检测用房改造项目。

  D

  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素质结构

  ◆五年来,省质监局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和企业调研时间普遍在400天以上,带头落实上级交办件107件,上级领导重要批示305件。通过“局长信箱”等渠道,妥善办理群众来信127件,回复局长信箱提问1200多件,群众满意率达98%。

  ◆通过“挂包帮”,帮助保华乡培育了大棚蔬菜示范种植户,发展了4家规模养殖户,建设花椒基地500亩,土门村人均收入较帮扶前增加1500多元。

  事业发展,班子是核心,干部是关键。

  五年来,省质监局共召开党组会126次,局领导班子共落实中心组学习60余次。省质监局还非常注重贯彻民主集中制,制定完善了党组工作制度、理论学习、议事规则、工作规则等各项制度,组织召开了8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查找领导班子和成员在党性修养、大局观念、科学发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整改措施。凡涉及干部任免、大额经费使用、重大项目投资、灾后重建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该局都坚持在充分酝酿、协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集体研究作出决定。

  在落实省委“挂包帮”工作中,省质监局相继选派4名干部赴九寨沟保华乡土门村“挂包帮”。局领导坚持每季度到联系点调研帮扶一次,全局先后组织和调剂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土门村“五改两建”和“幸福美丽家园”打造;帮助争取到村通工程和人畜饮水浇灌工程等项目资金400万元,帮助保华乡培育了大棚蔬菜示范种植户,发展了4家规模养殖户,建设花椒基地500亩,通过“挂包帮”,土门村人均收入较帮扶前增加1500多元。

  五年来,省质监局党组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探索建立了“推荐、培训、考核、使用”四位一体的选任机制;完善了“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科学决策机制;推行了以人为本的干部交流机制和纪检监察全程参与干部推荐考察的监督机制,探索了“双向选择”竞争性选拔机制。在干部培养锻炼上,突出能力建设,采取集中培训、外派挂职、上挂锻炼等多种形式大规模推进干部培养锻炼工作。省质监局还特别注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五年来,先后引进硕士以上学历人才40多名,推动系统人才素质结构不断优化。

  构建质监多点多极支撑 服务全省经济发展

  ——对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刘云夏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之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全省质量综合管理部门,全省质监系统将如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我们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云夏进行了对话。

  1、关于质量提升和标准引领

  问:质监部门肩负质量建设和质量发展重任,今年质监部门将如何提升质量、提高效益?

  答:质监部门将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从追求规模数量转向追求质量效益。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向全省43个重点产业园区派驻质监服务机构,推行“首席质量官”和质量工程师持证上岗制度;持续开展质量提升示范推广活动,到2015年,全省所有企业达到示范企业标准,到2020年,全省工业产品和重点民生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6%、98%以上。

  问:质量兴川,标准先行。我省在下一步推进标准工作中,有什么措施?

  答:质监部门将大力实施标准引领工程,到2020年,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达到800项以上,新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400个,新建各类产业标准体系500个;强化标准项目示范,高标准建好35个国家级和29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到2020年,新增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20个、国际标准化主席单位5个。

  2、关于品牌培育和检验检测

  问:质量提升中,品牌培育是重要一环,质监部门如何着眼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答:质监部门将加快培育“四川造”优势品牌,突出“7+3”优势潜力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优势品牌集群。计划到2020年,全省培育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20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5个,新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0个,新培育四川名牌1000个,总数超过2000个,使品牌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以上。

  问:靠技术执法,用数据说话,是质监部门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在增强检验检测能力方面,接下来有什么任务?

  答:质监部门将大力实施检验检测工程,加快推进成都质检院整合运行和“三机构”东迁建设工作;加强检测机构配套建设,产业发展到哪里,质监检测机构就延伸到哪里。到2020年,国、省级质检中心总数分别达到55个和100个,基本建成以国、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县质检机构为支撑的检验检测体系。

  3、关于质量安民和为民利民

  问:省质监局一直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好为民富民各项工作。在质量为民方面,有什么措施?

  答:质监部门将大力实施质量安民工程,狠抓质量监管,确保质量安全。首先要严管重点产品,紧盯重点民生产品和特色产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大监督抽查和巡查回访力度,推行专家巡诊、质量义务监督员、质量黑名单等模式,狠抓质量风险排查整治;严把计量公平,严厉打击加油机、加气机、高速公路汽车计重衡等计量违法行为;严惩质量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无证生产、无标生产、违法添加、伪造冒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质量违法行为,着力破解行业“潜规则”,始终保持执法打假的高压态势,严厉惩处质量违法犯罪行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