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绵阳创新服务 服务科技创新
绵阳创新服务 服务科技创新
创新的底气
●绵阳现有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20家,国省级创新平台264个,两院院士29名,近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8.6万名
●2012年以来,在绵企事业单位已与12位两院院士、110余位高层次专家开展合作,累计建成8批共41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这是目前全球最小的线性振动电机。”7月1日,在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研发工程师王佛云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直径4毫米、高1.3毫米的线性振动电机。该公司在微型动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全球最小智能穿戴专用线性振动电机规模化量产。
这只是绵阳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当前,绵阳正全力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绵阳如何加强院地协同,构建全市统一的科技创新大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院地协同促进科技研发
“我们的核心技术源自相关科研院所。”7月1日下午,在绵阳市游仙区的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玖闪光)车间,常务副总经理刘贤洪指着一台大型仪器介绍,这台设备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中玖闪光合作研发,是国内首款电子e-Flash治疗设备。研发团队通过引入航天柔性对接技术,攻克毫秒级精准控制难关,能在极短时间内释放超高剂量率电子射线治疗肿瘤,在大幅提升疗效的同时保护人体正常组织。目前,这款设备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临床试验。
游仙区创新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科研机制,组建22个由区级领导牵头的“一对一”服务专班,量身定制需求、资源、任务“三张清单”。得益于此,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氮氧化锆传感器打破国外垄断,中广核技质子治疗设备制造基地实现首台设备下线。
数据显示,绵阳现有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20家,国省级创新平台264个,两院院士29名,近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8.6万名。
大院大所云集、科技人才富集,为院地协同孕育了更多期待。7月1日,一份院士(专家)工作站拟认定名单引发关注,绵阳将在绵阳佳联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设立绵阳市第九批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以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园区为依托单位、以科技需求为导向,立足长期稳定产学研用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2012年绵阳启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以来,在绵企事业单位已与12位两院院士、110余位高层次专家开展合作,累计建成8批共41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架起实验到生产的桥梁
走进绵阳科技城新区(下称新区)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技术总监王敏轻触精密3D打印机控制屏,设备立即开始运行,透过玻璃可见四足仿生机器人的小腿在激光束下渐次成型。“传统加工需两周,现在大约48小时即可交付,而且精度更高。”
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的首个配套项目,该中心解决了不少本地企业的痛点。“过去做精密件样品要去沿海,来回要1个月,现在在家门口3天搞定。”新区某机器人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为解决中试验证难题,绵阳正系统性构建中试生态。去年9月,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上线;今年4月,新区与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启用。“平台已汇聚超150家专业服务机构,可解决中试所需的大部分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杨海川表示,平台可提供技术评估、工程化开发、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超800项。
科技企业在成果转化时常面临融资困境。为此,新区出台《绵阳科技城新区加快推动中试发展十条措施(试行)》,配套1亿元中试基金、5000万元“先投后股”专项资金,以及全省首个中试综合保险,构建起“政策—资本—服务”支撑体系。目前,中试平台已接洽项目50个,推动精微驱动机器人等4个项目成功转化,预计5年内支持10余个项目、实现产值3亿元。
6月,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成立,聚焦绵阳市“587”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需求,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支持培育具有绵阳特色、科技成色和领先优势的新赛道产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把创新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成高质量发展“增量”?“关键是把创新落实到企业发展和产业上。”绵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搭建平台是重要抓手。近日,在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产业建圈强链投资推介暨2025高成长企业CEO大会上,包括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先进技术成果西部(绵阳)产业孵化中心等在内的7个创新中心、实验室及研究院在绵阳经开区集中揭牌。这些机构均聚焦绵阳重点产业体系,由企业、高校、研究院等机构与绵阳经开区平台公司共同搭建,未来将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这些机构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四川三江招商集团副总经理沈乃杰表示,深度合作将共同推动绵阳经开区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和发展。
本月,绵阳将举行20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届时不仅会发布最新“绵阳造”科创成果,还将为政府、企业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搭建供需桥梁,让科研成果加快跃向生产线。
近日,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2025年第二批“企业找技术”揭榜挂帅项目定帅结果,西南科技大学3个项目入选。其中,胡程耀团队牵头的项目,聚焦风电叶片在极端环境下的防护难题,将与绵阳企业共同开发关键技术。预计项目完成后,技术将应用在海上、高原等极端环境下的风电叶片上,延长叶片寿命,降低运维成本。
“学校将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依托重点实验室与学科优势,深度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任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