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打造夏繁基地 为粮食安全贡献“高原力量”

  • 2025年07月25日 07时5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俯瞰马尔康夏繁基地。刘文佳 摄


    松岗镇村民在草莓基地铺地膜。刘文佳 摄


    嘉绒锅庄跳进油菜花海。


    马尔康夏繁基地培育的小麦、油菜、饲草等作物长势良好。刘文佳 摄

    7月21日,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的层层梯田里,马铃薯花开正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科研助理彭小荷俯身捻起一朵花仔细查看。“这段时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夏繁基地调查马铃薯田间生物学性状,并为它们进行人工授粉。”

    彭小荷口中的夏繁基地,位于孔龙村的一个山窝窝里。当前正值选育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孔龙村近期迎来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大渡河上游深山的峡谷间,在这片承载着种业振兴希望的土地上,让小麦、油菜、马铃薯、饲草、大豆等10余种作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马尔康市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夏繁基地——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如今,这里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创新热土,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川种振兴的重要“拼图”。

    夏繁基地投用

    “游击式”育种成历史

    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巨大,这为农作物的繁育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南繁(也称冬繁),作为我国秋粮作物育种的重要手段,已在海南省三亚市形成了成熟的南繁基地,每年吸引着全国众多科研团队前往开展育种工作。

    然而,对于小麦、油菜等夏粮作物而言,同样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异地加代繁育,以提高育种效率,这便是夏繁。具体而言,就是将在平原地区夏季收获的育种材料,拿到海拔较高地区进行播种,使原本一年一季的作物实现一年两季生长,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便踏上了夏繁育种的征程。他们在马尔康等地开展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的夏繁工作,育成川麦42、川油36、川芋56和蜀萝13号等一批新品种,为充盈“天府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个稳定、高水平的夏繁科研育种基地,育种团队总是四处寻觅合适的繁育地点,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和困难。

    青海、云南、甘肃等省份,都曾留下四川科研人员的足迹。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伍玲就曾遭遇挫折。她回忆,20多年前在云南昆明开展夏繁工作时,一场水灾导致育种材料几乎绝收,一年心血付诸东流。1999年,伍玲带领科研团队来到马尔康开展夏繁工作,但试验田依旧更换频繁,20多年间换了不下5次。

    这种四处“打游击”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夏繁科研工作的开展,建立一个稳定、专业的夏繁基地迫在眉睫。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大背景下,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阿坝州政府携手合作,共同规划建设马尔康夏繁基地。从提出规划到初步建成基地,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2024年阿坝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马尔康夏繁种植园建成全国‘夏繁种业硅谷’。”4月18日,省农业科学院成为首家入驻马尔康夏繁基地的科研院所。马尔康市政府向省农业科学院移交了夏繁基地入驻“钥匙”,这标志着马尔康夏繁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也结束了夏季作物“游击式”育种的历史。

    科研成果初显

    开启种业创新新篇章

    虽然正值盛夏,但位于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的夏繁基地仍然十分凉爽。这里海拔2600米,夏季平均温度18℃,昼夜温差15℃,全年日照超2000小时。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小麦、油菜等作物育种的理想之地。

    夏繁基地建成以来,已吸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0余个专家团队入驻。他们在这里开展多抗性、耐逆性研究,促进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融合,已初步取得一些科研成果。

    在油菜育种方面,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课题组种了几十亩油菜进行选育。2024年,通过观察近万份油菜材料,科研团队发现早熟且产量潜力大的油菜材料。

    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卡介绍,当时,科研团队共套了接近6000个袋子,做了20余份重要材料的杂交,调查了4000余份育性鉴定,对300多份材料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行了测定。

    “通过团队的多次观察和大量数据分析,此次选育的油菜抗根肿病、抗倒伏、高产等各项实验指标均达到预期,为选育高产早熟的品种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张卡说。

    小麦育种团队也在夏繁基地积极推进繁育工作。2024年5月,科研团队入驻马尔康夏繁基地后,种植小麦选种材料、高代品系、遗传群体等约40亩。随后,科研团队重点开展多抗(条锈、白粉和赤霉)、耐逆(抗穗发芽、NP高效)、高产、优质等相关研究。

    马铃薯育种团队也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在这里培育了近千种马铃薯材料,今年是这批马铃薯培育的第二年。”彭小荷介绍,在这些马铃薯中,川芋21吃起来口感偏脆,亩产量能达到5000斤到6000斤。

    阿坝州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马铃薯,这使其成为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因此,马铃薯也被当地群众称为“州菜”。在孔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马铃薯,但亩产量只有3000斤到4000斤。听说基地试验的马铃薯材料亩产有望突破的消息后,村民哈姆满怀期待:“希望尽快成功,好在我们村里推广种植。”

    据介绍,通过在马尔康夏繁基地进行稳定育种,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育种周期可从以往的6至8年缩短至3至4年,加速抗病、高产、优质品种的迭代效率。目前,已育成的川麦42、川油36等品种,累计推广超5000万亩,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持续规划建设

    打造全链条产业体系

    目前,马尔康夏繁基地核心区已达700余亩,6000亩推广基地也已投入使用。马尔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一期工程已完成土地整理、“夏繁之家”建设等工作。“夏繁之家”一楼是公共用餐区,二楼是住宿区,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

    “夏繁之家”位于梯田之间,从楼顶平台眺望,700亩农田可尽收眼底。坡地上数百块平整的田块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为夏繁育种工作提供了优质的土地资源。

    为进一步提升夏繁基地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马尔康市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今年动工的二期工程,预计总投资超2亿元,将建成夏繁论坛永久会址、专家大楼、科研大楼及5000亩育种制种储备土地,打造“一站式”科研环境。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夏繁科研的核心区域之一,吸引更多顶尖科研团队和人才汇聚。

    同时,马尔康市还以夏繁基地为核心,编制完成《马尔康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优化形成“一轴两园三区”布局。具体而言,就是以国道317线和省道220线交通廊道为轴,重点建设梭磨河、脚木足河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全市有机农业示范轴。

    此外,马尔康市还通过引进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企,持续提升农业运营水平,深度绑定村集体经济,示范建设3个重点有机种植基地、4个重点生态养殖基地,辐射带动全市种植养殖业发展。

    在品牌建设方面,马尔康市以打造“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种业品牌为引领,以“净土阿坝”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统筹推进粮油、藏香猪、牦牛肉、番茄、高原蔬菜、草莓、中蜂蜜、白湾海椒、中药材、野生菌十大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实,马尔康的农耕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沙尔宗乡发掘的哈休遗址、脚木足乡发掘的孔龙村遗址,均印证了在距今5500年到4800年之间,地处大渡河上游的这些区域已经是重要的农业中心。

    为此,马尔康夏繁基地不仅完善了种质资源保护、科研育种等核心功能,而且还通过“园区、镇区、景区”融合模式,积极谋划种业贸易、农文旅融合等多元业态。

    7月25日,夏繁高地(马尔康)建设暨首届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将在马尔康市孔龙村召开。大会期间,将举行共建夏繁种业高地签约仪式,成立全国夏繁科技创新联盟,组建夏繁科学家联合体,同时将发布、推介高原特色作物科技成果,召开院士专家夏繁大讲堂、夏繁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等。

    7月底,四川省第四届“和美乡村健康跑”马尔康站活动将在孔龙村举办。活动以“奔向和美乡村·跑出幸福生活”为主题,将展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

    未来,马尔康市将继续加大对夏繁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保育测繁推”全体系能力建设,助力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种业品牌,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让马尔康夏繁基地在种业振兴的征程中继续书写新篇章。(江粮生 夏海军 罗衣泽郎 图片除署名外由马尔康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马尔康:打造夏繁基地 为粮食安全贡献“高原力量”

  • 2025年07月25日 07时5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俯瞰马尔康夏繁基地。刘文佳 摄


    松岗镇村民在草莓基地铺地膜。刘文佳 摄


    嘉绒锅庄跳进油菜花海。


    马尔康夏繁基地培育的小麦、油菜、饲草等作物长势良好。刘文佳 摄

    7月21日,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的层层梯田里,马铃薯花开正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科研助理彭小荷俯身捻起一朵花仔细查看。“这段时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夏繁基地调查马铃薯田间生物学性状,并为它们进行人工授粉。”

    彭小荷口中的夏繁基地,位于孔龙村的一个山窝窝里。当前正值选育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孔龙村近期迎来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大渡河上游深山的峡谷间,在这片承载着种业振兴希望的土地上,让小麦、油菜、马铃薯、饲草、大豆等10余种作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马尔康市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夏繁基地——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如今,这里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创新热土,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川种振兴的重要“拼图”。

    夏繁基地投用

    “游击式”育种成历史

    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巨大,这为农作物的繁育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南繁(也称冬繁),作为我国秋粮作物育种的重要手段,已在海南省三亚市形成了成熟的南繁基地,每年吸引着全国众多科研团队前往开展育种工作。

    然而,对于小麦、油菜等夏粮作物而言,同样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异地加代繁育,以提高育种效率,这便是夏繁。具体而言,就是将在平原地区夏季收获的育种材料,拿到海拔较高地区进行播种,使原本一年一季的作物实现一年两季生长,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便踏上了夏繁育种的征程。他们在马尔康等地开展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的夏繁工作,育成川麦42、川油36、川芋56和蜀萝13号等一批新品种,为充盈“天府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个稳定、高水平的夏繁科研育种基地,育种团队总是四处寻觅合适的繁育地点,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和困难。

    青海、云南、甘肃等省份,都曾留下四川科研人员的足迹。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伍玲就曾遭遇挫折。她回忆,20多年前在云南昆明开展夏繁工作时,一场水灾导致育种材料几乎绝收,一年心血付诸东流。1999年,伍玲带领科研团队来到马尔康开展夏繁工作,但试验田依旧更换频繁,20多年间换了不下5次。

    这种四处“打游击”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夏繁科研工作的开展,建立一个稳定、专业的夏繁基地迫在眉睫。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大背景下,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阿坝州政府携手合作,共同规划建设马尔康夏繁基地。从提出规划到初步建成基地,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2024年阿坝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马尔康夏繁种植园建成全国‘夏繁种业硅谷’。”4月18日,省农业科学院成为首家入驻马尔康夏繁基地的科研院所。马尔康市政府向省农业科学院移交了夏繁基地入驻“钥匙”,这标志着马尔康夏繁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也结束了夏季作物“游击式”育种的历史。

    科研成果初显

    开启种业创新新篇章

    虽然正值盛夏,但位于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的夏繁基地仍然十分凉爽。这里海拔2600米,夏季平均温度18℃,昼夜温差15℃,全年日照超2000小时。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小麦、油菜等作物育种的理想之地。

    夏繁基地建成以来,已吸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0余个专家团队入驻。他们在这里开展多抗性、耐逆性研究,促进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融合,已初步取得一些科研成果。

    在油菜育种方面,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课题组种了几十亩油菜进行选育。2024年,通过观察近万份油菜材料,科研团队发现早熟且产量潜力大的油菜材料。

    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卡介绍,当时,科研团队共套了接近6000个袋子,做了20余份重要材料的杂交,调查了4000余份育性鉴定,对300多份材料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行了测定。

    “通过团队的多次观察和大量数据分析,此次选育的油菜抗根肿病、抗倒伏、高产等各项实验指标均达到预期,为选育高产早熟的品种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张卡说。

    小麦育种团队也在夏繁基地积极推进繁育工作。2024年5月,科研团队入驻马尔康夏繁基地后,种植小麦选种材料、高代品系、遗传群体等约40亩。随后,科研团队重点开展多抗(条锈、白粉和赤霉)、耐逆(抗穗发芽、NP高效)、高产、优质等相关研究。

    马铃薯育种团队也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在这里培育了近千种马铃薯材料,今年是这批马铃薯培育的第二年。”彭小荷介绍,在这些马铃薯中,川芋21吃起来口感偏脆,亩产量能达到5000斤到6000斤。

    阿坝州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马铃薯,这使其成为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因此,马铃薯也被当地群众称为“州菜”。在孔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马铃薯,但亩产量只有3000斤到4000斤。听说基地试验的马铃薯材料亩产有望突破的消息后,村民哈姆满怀期待:“希望尽快成功,好在我们村里推广种植。”

    据介绍,通过在马尔康夏繁基地进行稳定育种,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育种周期可从以往的6至8年缩短至3至4年,加速抗病、高产、优质品种的迭代效率。目前,已育成的川麦42、川油36等品种,累计推广超5000万亩,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持续规划建设

    打造全链条产业体系

    目前,马尔康夏繁基地核心区已达700余亩,6000亩推广基地也已投入使用。马尔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一期工程已完成土地整理、“夏繁之家”建设等工作。“夏繁之家”一楼是公共用餐区,二楼是住宿区,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

    “夏繁之家”位于梯田之间,从楼顶平台眺望,700亩农田可尽收眼底。坡地上数百块平整的田块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为夏繁育种工作提供了优质的土地资源。

    为进一步提升夏繁基地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马尔康市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今年动工的二期工程,预计总投资超2亿元,将建成夏繁论坛永久会址、专家大楼、科研大楼及5000亩育种制种储备土地,打造“一站式”科研环境。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夏繁科研的核心区域之一,吸引更多顶尖科研团队和人才汇聚。

    同时,马尔康市还以夏繁基地为核心,编制完成《马尔康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优化形成“一轴两园三区”布局。具体而言,就是以国道317线和省道220线交通廊道为轴,重点建设梭磨河、脚木足河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全市有机农业示范轴。

    此外,马尔康市还通过引进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企,持续提升农业运营水平,深度绑定村集体经济,示范建设3个重点有机种植基地、4个重点生态养殖基地,辐射带动全市种植养殖业发展。

    在品牌建设方面,马尔康市以打造“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种业品牌为引领,以“净土阿坝”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统筹推进粮油、藏香猪、牦牛肉、番茄、高原蔬菜、草莓、中蜂蜜、白湾海椒、中药材、野生菌十大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实,马尔康的农耕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沙尔宗乡发掘的哈休遗址、脚木足乡发掘的孔龙村遗址,均印证了在距今5500年到4800年之间,地处大渡河上游的这些区域已经是重要的农业中心。

    为此,马尔康夏繁基地不仅完善了种质资源保护、科研育种等核心功能,而且还通过“园区、镇区、景区”融合模式,积极谋划种业贸易、农文旅融合等多元业态。

    7月25日,夏繁高地(马尔康)建设暨首届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将在马尔康市孔龙村召开。大会期间,将举行共建夏繁种业高地签约仪式,成立全国夏繁科技创新联盟,组建夏繁科学家联合体,同时将发布、推介高原特色作物科技成果,召开院士专家夏繁大讲堂、夏繁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等。

    7月底,四川省第四届“和美乡村健康跑”马尔康站活动将在孔龙村举办。活动以“奔向和美乡村·跑出幸福生活”为主题,将展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

    未来,马尔康市将继续加大对夏繁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保育测繁推”全体系能力建设,助力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种业品牌,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让马尔康夏繁基地在种业振兴的征程中继续书写新篇章。(江粮生 夏海军 罗衣泽郎 图片除署名外由马尔康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1111.jpg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