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激光、机器人……行业需求旺
轨道交通向智能化延伸

  • 2025年05月16日 09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在成都市双流区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3个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机器人已上岗月余,为成都轨道交通列车车门“把脉问诊”,效率较传统人工检修提升约100%……当前,从列车自动驾驶到智能运维管理,从客流预测调度到安全风险预警,AI的创新应用正不断解锁轨道交通行业新需求。

    5月13日,在2025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首场)上,多家成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相关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和场景清单,探讨轨道交通产业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激光等新兴技术跨界融合,加快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开拓新增长点。

    技术破局

    系统构建轨道交通全场景应用生态

    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格局。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地铁、有轨电车、悬挂式单轨等整车产能突破1492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营收超4400亿元。

    面对产业发展变革,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有哪些新增长点?“成都把人工智能、激光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硬科技产品作为‘破局’钥匙,借助智能感知、数字孪生、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系统构建轨道交通全场景应用生态,让技术革新与场景创新双向赋能。”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装备制造产业处(轨道交通产业处)处长刘莎说。

    人工巡检效率难以匹配需求,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困境之一。活动中,来自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地铁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吸引嘉宾目光——机器人可对车底关键检修点精确成像,智能判断关键部件异常状态。“在成都地铁元华车辆段,该检修机器人已上岗近两年,故障检出率达98%。”

    激光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激光清洗可以替代传统工艺,用于轨道设施维护,例如清除车体表面锈蚀或涂层,具有环保高效的优势。”成都迈锐捷激光技术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张志宇说,激光清洗机还可以与爬壁机器人结合,让机器人清洗人工难以操作的关键部位。

    需求牵引

    助力轨道交通与新兴技术跨界融合

    轨道交通产业如何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激光等新兴技术更好地跨界融合?

    “AI+轨道交通、激光+轨道交通、机器人+轨道交通有诸多需求与应用场景。”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杨艳群认为,利用AI提升客服、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业务效能,可以让车辆以更智能的方式运行;结合轨道交通离散型、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的特点,机器人可以深度参与轨道交通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智能运维技术已在成都地铁17、18、19号线及资阳S3线的各场段中应用,配置了车门在线监测系统等设备。”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李智强说,但在维保检修工作中,机器代替人工作业仍然存在明显不足,机器数据的准确率不够。对此,公司需求明确——希望结合具体检修任务,提高机器人的作业覆盖率,确保智能设备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0%。

    此外,列车日常维保检修工作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目前仍以人工目视检查为主,难以管控检修风险。李智强表示,接下来,公司准备引进巡检机器狗和先进技术,突破传统巡检机器人仅适用于车下或车侧检修的局限性,实现车内、车顶等更复杂的场景作业。

    以场景创新催生技术迭代。当天,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还围绕智能焊接技术、涂装自动化技术、轨道巡检机器人、AI智能助手等方面,发布了10余项技术场景需求。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数字铁路方面发布了3项通用技术需求,围绕绿色与生态环保、高原卫生与健康等5个方面发布了11项工程急需技术需求。(记者 薛维睿)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人工智能、激光、机器人……行业需求旺
    轨道交通向智能化延伸

  • 2025年05月16日 09时2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在成都市双流区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3个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机器人已上岗月余,为成都轨道交通列车车门“把脉问诊”,效率较传统人工检修提升约100%……当前,从列车自动驾驶到智能运维管理,从客流预测调度到安全风险预警,AI的创新应用正不断解锁轨道交通行业新需求。

    5月13日,在2025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首场)上,多家成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相关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和场景清单,探讨轨道交通产业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激光等新兴技术跨界融合,加快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开拓新增长点。

    技术破局

    系统构建轨道交通全场景应用生态

    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格局。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地铁、有轨电车、悬挂式单轨等整车产能突破1492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营收超4400亿元。

    面对产业发展变革,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有哪些新增长点?“成都把人工智能、激光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硬科技产品作为‘破局’钥匙,借助智能感知、数字孪生、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系统构建轨道交通全场景应用生态,让技术革新与场景创新双向赋能。”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装备制造产业处(轨道交通产业处)处长刘莎说。

    人工巡检效率难以匹配需求,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困境之一。活动中,来自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地铁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吸引嘉宾目光——机器人可对车底关键检修点精确成像,智能判断关键部件异常状态。“在成都地铁元华车辆段,该检修机器人已上岗近两年,故障检出率达98%。”

    激光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激光清洗可以替代传统工艺,用于轨道设施维护,例如清除车体表面锈蚀或涂层,具有环保高效的优势。”成都迈锐捷激光技术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张志宇说,激光清洗机还可以与爬壁机器人结合,让机器人清洗人工难以操作的关键部位。

    需求牵引

    助力轨道交通与新兴技术跨界融合

    轨道交通产业如何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激光等新兴技术更好地跨界融合?

    “AI+轨道交通、激光+轨道交通、机器人+轨道交通有诸多需求与应用场景。”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杨艳群认为,利用AI提升客服、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业务效能,可以让车辆以更智能的方式运行;结合轨道交通离散型、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的特点,机器人可以深度参与轨道交通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智能运维技术已在成都地铁17、18、19号线及资阳S3线的各场段中应用,配置了车门在线监测系统等设备。”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李智强说,但在维保检修工作中,机器代替人工作业仍然存在明显不足,机器数据的准确率不够。对此,公司需求明确——希望结合具体检修任务,提高机器人的作业覆盖率,确保智能设备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0%。

    此外,列车日常维保检修工作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目前仍以人工目视检查为主,难以管控检修风险。李智强表示,接下来,公司准备引进巡检机器狗和先进技术,突破传统巡检机器人仅适用于车下或车侧检修的局限性,实现车内、车顶等更复杂的场景作业。

    以场景创新催生技术迭代。当天,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还围绕智能焊接技术、涂装自动化技术、轨道巡检机器人、AI智能助手等方面,发布了10余项技术场景需求。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数字铁路方面发布了3项通用技术需求,围绕绿色与生态环保、高原卫生与健康等5个方面发布了11项工程急需技术需求。(记者 薛维睿)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