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点一策”开门治堵
一年来实施百余场微手术
一年来实施百余场微手术
最近,成都市成华区仙韵五路成都七中英才学校门前,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发现,随着中央隔离护栏的增设和一系列交通措施的优化,这条曾被违规通行堵得水泄不通的道路,畅通了许多。
一年来,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2024年10月底,成都市公布首批次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启动“一点一策”开门治堵工作,累计发布3批次堵点治理任务清单,确定372项堵点治理和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
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一年间,清单上的一个个任务已转化为市民出行中实实在在的顺畅感。
开门治堵 6800余件市民意见建议被采纳
成都首批次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公布前不久,一场特别的会议在成都12345热线接听中心举行。近4小时的会议中,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市民代表、高校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等多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围坐一起,就交通治理工作提建议、想办法。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开门治堵”体现在市民的全过程参与中。“市民是拥堵点的‘发现者’,也是治理方案的‘献策人’。”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4年12月,家住龙泉驿区的张女士通过投诉平台反映,驿都西路进市中心城区方向有段路“几乎天天堵,但道路左转车道却经常没有车,车道没有完全利用起来”。很快,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结合前期规划进行整改——调整路口信号灯配时,在满足左转车辆正常通行情况下,提高直行车辆通过率。
一年来,成都持续通过12345热线、领导信箱、媒体平台网友留言等渠道,累计收集市民意见建议8700余件,采纳6800余件;线下同步开展交通治堵“五进”活动——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医院及驻蓉单位,收集意见建议491条,采纳407条。
一点一策 以“微手术”换取最大通行效率
“做‘微手术’前,这里早晚高峰汽车排成长龙,周边居民绕行不便,投诉不断。”成都市公安局交管二分局三大队大队长袁翔介绍,设置进城方向左转专用车道、增设信号灯……3场“微手术”做下来,车辆行驶轨迹得到有效规范,金牛大道与金周路交叉口的通行时间从10多分钟缩短到一两分钟。“因地制宜,不‘大动筋骨’就解决了市民出行的‘心头病’。”
这样的“一点一策”治理模式,是一年来成都治堵工作的缩影。
“每个堵点症状相似,但‘病因’却各不相同。”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一点一策”意味着成都交通治理思路向精细化转变,通过精准“微手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通行效率。
医院周边车多、人多,历来是城市交通治理的重点难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边的电信路,日均车流超1.2万辆次、人流量峰值超10万人次;四川省肿瘤医院,1400辆车争抢700个车位,排队车辆常把地图导航线路“堵成暗红色”……为改善市民就医出行体验,成都市卫健、交通运输、公安交管、城市管理等部门协同联动,为40家医院“把脉开方”,实施“一院一策”精准治理。随着102条治理措施陆续落地,相关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得以缓解。
一年来,成都实施100余场治堵“微手术”,覆盖城区主干路口及医院、学校周边等多类常发性拥堵区域。
多方协同 20余家单位形成治理合力
10月底,青羊区小南街,成都地铁13号线一期项目工地进一步退围。家住附近的市民王女士说,施工期间,虽有围挡,但附近人车分流、交通诱导等相关配套工作都做得很好,“日常出行没受太大影响。”
“治堵不只是‘治’,也不光是单一工程改造、被动地应对拥堵,而是涉及多维度、主动营造畅通出行环境的系统性治理。”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全市“一盘棋”的治理合力:这一年来,在治堵协作机制统筹下,20余家单位高效协同,将治堵理念前置。
在所有成都轨道交通建设工地,每一块围挡的设置都是在保障安全情况下“能少占就少占”;每完成一个施工节点,就立即启动退围工作,“零延迟”还路于民。
在客流量大、拥堵频发的路段,成都持续引入AI红绿灯控制系统,让“车看灯”变成“灯看车”;在地铁站附近,成都公交将接驳车辆站台移到站口,让乘客出站就能便捷换乘;在三环路辅道,公交车尾的LED屏幕上,“本专用道开放”的提示跟随具体情况变动,为来往车辆指引方向……
上述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原则,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为市民出行创造良好交通环境。(记者 段玉清)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