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批林草碳普惠项目成功交易,雅安多地参与
空气卖钱,如何实现?
空气卖钱,如何实现?

雅安森林资源丰富,正通过森林抚育、林分改造、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推进“固碳增汇”工程。黄刚 摄
碳汇交易,常被大家理解为“用空气卖钱”。它是指通过植树造林等手段,让植物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或减少碳排放后,把多余碳排放指标卖给需要的单位或个人,以获得收益的行为。
“双碳”目标下,碳汇交易不断破题,四川基层也有诸多探索。10月23日,四川首批林草碳普惠项目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成功落地,雅安市宝兴县、天全县以及绵阳市三台县的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共完成碳汇交易10654吨,总成交金额62.9万元。
雅安市是四川省首批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城市,省级碳普惠项目是雅安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交易不仅对探索当地森林碳汇开发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也为后续四川省碳普惠项目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护林育林 让森林先做好准备
近日,记者来到海拔约1200米的天全县落汉山国有林场,山间云海翻滚,阳光照耀下,远处的雪山清晰可见。林场里种满了水杉、柳杉、樟树、方竹,满眼翠绿。
最近,雅安市中小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从雅投集团旗下的雅安蜀天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一批经过认证的“四川省森林经营碳普惠减排量”。这些减排量可以用来抵消本市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也为今后参与碳汇交易做好了准备。
涉及此次碳汇交易的林地共有609.13公顷,分别来自天全和宝兴两地的三处林地,天全县落汉山国有林场就是其中之一。项目整体碳汇减排量计入期为20年,首期核算减排量10676吨,20年预计减排5万—6万吨。
不过,落汉山国有林场负责人陶波指了指海拔2000米的山顶说:“那里的1900亩(约126公顷)的抚育林,才符合碳普汇交易标准。”此前,这片林地因乔木长势过于密集,树木生长空间小、长势缓慢,林下植物无法见到阳光,长期处于亚健康或濒死状态。林场工作人员进行了疏林,清理了朽木、藤蔓等,并新种植了石栎等,这片林木得以健康成长。
“不少人以为,有树就会产生碳汇。”四川山水绿碳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代丽梅解释,其实碳汇开发、监测、计算有套严格的标准。
以落汉山国有林场为例,虽然整个林场林地面积6605公顷,但符合条件的项目林地是其中实施森林抚育的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林地经过抚育以及管护后,和原本未抚育状态相比额外增加的碳汇量,才可用于交易;并且这个碳汇量,需要经过布点、抽样、样地每木检尺等监测环节进行测量核算来确定。
在2021年至2024年监测期内,落汉山国有林场的这片抚育林核查产生碳减排量2217吨,能为林场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
“虽单笔交易金额不大,但试点和相关配套完善后,碳汇交易带来的交易前景,是国有林场愿意进行这项探索的重要原因之一。”天全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魏昌栋说。
创新先行 逐步织密碳汇交易链条
除了天全县落汉山国有林场外,参与此次交易的还有宝兴县夹金山林场、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集体林地。这两大地块占本次交易总量的75%,预计可实现收益40万至65万元。根据分配机制,开发方雅投集团获得四成收益,其余六成由夹金山林场及大溪乡曹家村395户村民共享。
“把村民零散林地集中起来,确权、整合、申报,工作量不小。”曹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平坦言,“但大家都盼着交易完成后能实实在在拿到收益。”
为丰富碳减排量转化与消纳场景,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在完成与雅安的碳减排量生态价值转化后,捐赠了其中9吨碳减排量用于会议碳排放量的碳中和——根据会议现场电力使用、参会人员交通方式、纸张使用等数据,按统一标准计算碳排放量,通过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点点碳中和”平台实现碳抵消。“目前,成都已建立完善的碳减排量生态价值转化与消纳体系。”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机制将促进绿色办会理念更好地落地践行。”
当前,为持续提升固碳能力,雅安正通过森林抚育、林分改造、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推进“固碳增汇”工程。雅安市林业局副局长石文台介绍,2024年,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达9862.63万吨,占全省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碳储量达4625.36万吨,约占全市总量的47%。
同时当地还积极开发森林经营碳普惠、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碳普惠等项目,探索“碳汇+金融”“碳汇+司法”“碳汇+保险”等创新模式。尽管当前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森林经营碳汇方法学尚未出台,制约了更大规模的项目开发与交易,但雅安已率先出台《雅安市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工作方案(2022—2025 年)》及“5 条支持措施”等,为全市林草碳汇项目的系统化推进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从“空气能不能卖钱”到“如何把空气卖得更好”,雅安探索逐步织密碳汇交易链条,推动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可收益的生态资产。(记者 李婷)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