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园“风景”成“场景”
解码城园共融的“眉山实践”

  • 2025年11月10日 13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眉山文旅热度持续攀升。全市开放的31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12.5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68.25万元,呈现出“景区火、玩法多、消费热、秩序好”的文旅盛景。

    眉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富集。近年来,眉山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与文旅融合新路径,在生态空间构建、文化特色彰显、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实践。

    眉山何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答案就藏在眉山促进“文城商旅”融合,让公园“风景”成“场景”的行动中。

    “风景”成“场景”让公园可沉浸可品味

    前不久,“探索水下森林·解码生态密码”亲子科普活动在眉山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开展,20组亲子家庭通过“理论+实践”的沉浸式体验,共同探索这片水下生态系统的奥秘。

    一边触摸植物标本,一边竞答生态知识……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建立起对水生态的初步认知。在水生态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体验“水草裹泥”、投放青鱼,为这片“水下森林”补种新生命,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水生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今夏,2025让“风景”成“场景”公园系列活动在眉山火了一把,已开展的6场线下活动日均吸引数百名参与者,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破十万。从嘉祐桥观鸟听自然之声到喷泉广场解锁水生态知识;从太和公园可赏、可玩、可享的商业空间到苏辙公园的“邻里文化生活荟”主题活动……眉山将公园场景营造为可分享的社交记忆,将亲子活动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构建“愿停留、愿分享”的公园经济消费新场景。

    “孩子在徒步中亲近自然、读懂东坡文化,实现‘寓教于乐’的文化滋养,下次如果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还会报名。”9月13日,一位带孩子体验“东坡步道·大家之路”户外徒步活动的母亲说。这场活动由眉山市城投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承办,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一期开展,全程约1.4公里,带队老师在徒步过程中开展互动讲解,带领参与者领略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与东坡文化的双重魅力。

    按照眉山的计划,以“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主题的2025让“风景”成“场景”公园系列活动共计举办15场,活动地点分布在苏母公园、苏洵公园、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苏轼公园等,旨在让眉山公园建设从传统的景观观赏向多元场景体验转型,塑造公园新业态、新消费、新场景,丰富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管护”变“服务”让休闲更安心更惬意

    随着休闲人群的增多,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正向度假式、生活式休闲场所转型。眉山聚力营造“时空可延展、体验可增值、服务可全面”的全新管理链条,以便更好地为市民、游客提供服务。

    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占地近千亩,管理难度大。据管理方眉山市城投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95%的范围实行全天候开放,通过科学规划开放区域、加强安保巡逻等措施保障市民和游客安全。“我们共安排173名工作人员进行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管护和服务,包括安保人员46名、环卫工人36名、绿化维护人员50名、水生态管理人员18名等。我们专门安排10名公园形象管理员进行巡视,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及时为需要帮助的游客提供服务。”上述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工作人员就帮助家属找到走散的老人、小孩达9人次,帮助受伤或腿脚不方便的游客27人次,拾得游客遗失物品并归还更是常态。

    “来了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才发现有这么多暖心小细节。公园形象管理员服务很贴心,真是景美人也美。”“公园驿站提供驱蚊设备和免费热水,细节做得很到位。”“我父亲有阿尔茨海默症,经常到公园溜达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工作人员发现后由专人护送到家。”“今年夏天我母亲在公园中暑晕倒了,工作人员立刻进行急救并及时送医,真是太感谢他们了。”踏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市民和游客,不仅能畅游美丽的东坡湖,还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馨服务。

    “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理念,如今已深深融入公园服务的日常。每一名员工在面对游客问题时都做到第一时间响应、全程跟进,真正将游客需求置于首位。

    着眼于游客日益多元的新需求,公园服务仍将不断创新升级。作为眉山的一张城市名片,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致力于将“宾至如归”的温暖融入每一处服务细节,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也让高效、专业、充满人情味的服务成为眉山吸引游客、服务市民的一道亮丽风景。(梅珊)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让公园“风景”成“场景”
    解码城园共融的“眉山实践”

  • 2025年11月10日 13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眉山文旅热度持续攀升。全市开放的31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12.5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68.25万元,呈现出“景区火、玩法多、消费热、秩序好”的文旅盛景。

    眉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富集。近年来,眉山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与文旅融合新路径,在生态空间构建、文化特色彰显、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实践。

    眉山何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答案就藏在眉山促进“文城商旅”融合,让公园“风景”成“场景”的行动中。

    “风景”成“场景”让公园可沉浸可品味

    前不久,“探索水下森林·解码生态密码”亲子科普活动在眉山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开展,20组亲子家庭通过“理论+实践”的沉浸式体验,共同探索这片水下生态系统的奥秘。

    一边触摸植物标本,一边竞答生态知识……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建立起对水生态的初步认知。在水生态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体验“水草裹泥”、投放青鱼,为这片“水下森林”补种新生命,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水生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今夏,2025让“风景”成“场景”公园系列活动在眉山火了一把,已开展的6场线下活动日均吸引数百名参与者,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破十万。从嘉祐桥观鸟听自然之声到喷泉广场解锁水生态知识;从太和公园可赏、可玩、可享的商业空间到苏辙公园的“邻里文化生活荟”主题活动……眉山将公园场景营造为可分享的社交记忆,将亲子活动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构建“愿停留、愿分享”的公园经济消费新场景。

    “孩子在徒步中亲近自然、读懂东坡文化,实现‘寓教于乐’的文化滋养,下次如果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还会报名。”9月13日,一位带孩子体验“东坡步道·大家之路”户外徒步活动的母亲说。这场活动由眉山市城投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承办,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一期开展,全程约1.4公里,带队老师在徒步过程中开展互动讲解,带领参与者领略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与东坡文化的双重魅力。

    按照眉山的计划,以“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主题的2025让“风景”成“场景”公园系列活动共计举办15场,活动地点分布在苏母公园、苏洵公园、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苏轼公园等,旨在让眉山公园建设从传统的景观观赏向多元场景体验转型,塑造公园新业态、新消费、新场景,丰富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管护”变“服务”让休闲更安心更惬意

    随着休闲人群的增多,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正向度假式、生活式休闲场所转型。眉山聚力营造“时空可延展、体验可增值、服务可全面”的全新管理链条,以便更好地为市民、游客提供服务。

    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占地近千亩,管理难度大。据管理方眉山市城投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95%的范围实行全天候开放,通过科学规划开放区域、加强安保巡逻等措施保障市民和游客安全。“我们共安排173名工作人员进行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管护和服务,包括安保人员46名、环卫工人36名、绿化维护人员50名、水生态管理人员18名等。我们专门安排10名公园形象管理员进行巡视,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及时为需要帮助的游客提供服务。”上述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工作人员就帮助家属找到走散的老人、小孩达9人次,帮助受伤或腿脚不方便的游客27人次,拾得游客遗失物品并归还更是常态。

    “来了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才发现有这么多暖心小细节。公园形象管理员服务很贴心,真是景美人也美。”“公园驿站提供驱蚊设备和免费热水,细节做得很到位。”“我父亲有阿尔茨海默症,经常到公园溜达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工作人员发现后由专人护送到家。”“今年夏天我母亲在公园中暑晕倒了,工作人员立刻进行急救并及时送医,真是太感谢他们了。”踏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的市民和游客,不仅能畅游美丽的东坡湖,还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馨服务。

    “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理念,如今已深深融入公园服务的日常。每一名员工在面对游客问题时都做到第一时间响应、全程跟进,真正将游客需求置于首位。

    着眼于游客日益多元的新需求,公园服务仍将不断创新升级。作为眉山的一张城市名片,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致力于将“宾至如归”的温暖融入每一处服务细节,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也让高效、专业、充满人情味的服务成为眉山吸引游客、服务市民的一道亮丽风景。(梅珊)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