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三向发力,助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创业
既满足残疾人想干什么 又满足市场需要什么
既满足残疾人想干什么 又满足市场需要什么

近日,巴中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无人机操作培训现场。受访者供图
10月21日傍晚,巴中市巴州区一家理发店,34岁的店主刘志送走当天最后一位顾客。刘志有肢体残疾,学习理发技术后,一直在当地理发店打工。今年4月,在巴中市残联帮助下,刘志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收入也翻了一番。
刘志工作、生活轨迹的改变,是巴中市大力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缩影。目前,巴中市有3.3万名脱贫残疾人、3700名残疾人防返贫监测对象。就业年龄段残疾人中,90%为农村人口、50岁以上占44%;已就业残疾人中,70%为灵活就业、34%在异地就业。近年来,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找到适合工作,巴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向内整合
构建有温度的就业环境
“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就帮助孩子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太感谢了!”不久前,巴中市通江县残联收到一面锦旗,送锦旗的是该县残疾人毕业生李通(化名)的家人。
李通毕业于眉山药科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但在求职路上,语言障碍却成了“拦路虎”。就在李通一筹莫展时,通江县残联工作人员找上门,了解情况后为他定制求职帮扶策略。最终李通进入当地一家养老康复中心当上了理疗助理。
为了让更多像李通这样的残疾人找到适合的工作,巴中市县各级残联与人社部门开展常态化联动,通过上门服务、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将残疾人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大家一起想办法,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有什么困难尽管讲。”近日,在巴中市残联、市人社局组织的一场座谈会上,15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提出多项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建议,工作人员现场悉数记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最能感知残疾人就业实际情况,他们提出的建议,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巴中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说。
优化就业服务、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近年来,当地连续出台一揽子政策。“通过宣传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分析适残就业岗位,加大残保金征收力度等,全市残疾人就业环境越来越有温度。”巴中市残联教育就业科科长龚俊介绍,该市已有35个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2个单位定向招录残疾人公务员,还有更多单位将招录招聘残疾人纳入议事日程。“今年已定向开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岗位40多个,采取岗位推介、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兜底安排30余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300余名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顺利就业。”
向外聚力
打开“小而精”创业切入口
“这里面积不大,却装下了身边的温暖,让我们有了创业的动力和自食其力的底气,更让我们明白,残疾人同样能被社会尊重、同样有机会创造价值,有追梦的权利。”这封言辞恳切的感谢信,写下了巴中市(义乌—巴州)“同行暖心社区”13名创业残疾人的心声。
近年来,巴中市紧紧抓住浙川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援助资源,实施“双业工程”创建行动,孵化“小而美、小而精”的创业项目,支持残疾人以创业带动就业。
“残疾人创业需要很多外部支持,为此,我们建立了创业专家库、项目库、人才库,完善创业孵化培育机制和项目监管机制,加强创业资金、政策、资源等支持,将残疾人生产资料、产品纳入供销链,为残疾人提供低成本创业平台和高质量创业服务。”龚俊介绍,依托浙川东西部协作,再加上农业农村等各部门支持,当地相继建成(义乌—巴州)同行暖心社区、(东阳—南江)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兰溪—通江)残疾人农副产品商超等一批残疾人创业就业机构。
其中,(东阳—南江)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为残疾人提供糕点烘焙销售、毛纺钩织、地图标注等技术培训和工作岗位,残疾人还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是否居家作业。“目前已稳定安置74名残疾人就业,带动46名残疾人实现手工艺变现,大伙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都高兴得很。”该创业基地负责人王贵五说。
目前,巴中已发展市级残疾人创业就业机构10家,年经营规模达5600余万元。
向下延伸
打造订单式就业转化链
近日,巴中市巴州区立森素质教育学校里,无人机腾空而起,残疾人杨斌(化名)聚精会神地盯着监控画面、操纵无人机。一旁,同训的20多名残疾人学员跃跃欲试。紧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今年4月,巴中市残联在巴州区启动首批残疾人无人机操作培训。杨斌得知消息后立刻报了名。
巴中明确,采取全市选才、分片实施、统一补贴的方式,在全市开展无人机操作、服装制作、电商、美发、中式面点、盲人按摩等10余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有效破解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重复问题。
“学好前沿技术、掌握重要技能,让残疾人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拓宽就业场景。”巴中市残疾人服务中心负责人尤波介绍,近年来,巴中始终将提升残疾人自身能力作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基础,从残疾人“想干什么”出发,探寻市场“需要什么”,构建职业培训“点单”体系,提高培训就业转化率。
最近几年,在巴中举行的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上,各人力资源机构、企业均会现场征集残疾人就业意向、统一提出用工需求,根据需求对达成就业意向的残疾人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培训的残疾人就能到企业就业,形成“企业下单+残联培训+送残入职”的残疾人就业闭环。例如今年的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现场签订劳务合同6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我们还将对残疾人就业情况跟踪回访,确保残疾人真实就业。”尤波说。
同时,当地积极建设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根据县域产业开展银耳培育、黄羊繁育、花椒种植、茶树护理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残疾人通过联农带农机制顺利就业,形成“技术培训—支持就业—带残增收”的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支持体系。
“十四五”以来,巴中全市累计培训农村残疾人9000余人次,建成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111个,带动1000余名农村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业增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记者 唐子晴)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