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剑指“满园满产”,打造泸州开放发展核心引擎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匡科 摄
9月29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与北京市星火实业总公司、宁波联邦昌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集中签约12个项目,涵盖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
此次集中签约,是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推动“满园满产”目标落地的关键一步,也是泸州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以枢纽建设为引领,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机制、做强功能,正成为辐射带动全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改革破局
从“试验田”到“集成区”制度创新激活全域发展动能
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始终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坚持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市场活力。
2025年以来,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围绕货物通关、行政审批、税务管理等关键环节,新形成“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款电子支付模式”“水路、铁路运输类监管作业场所‘同场监管’”等21项制度创新成果。目前,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累计形成54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综合保税区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创新模式”“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等9项已在全国推广,“长江内河口岸进口‘极简通关’模式”等36项已在全省推广。
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深入实施,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推动制度创新成果从19.99平方公里范围走向“全市共享、全域受益”。
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如何跳出地域限制,统筹推动全市开放领域改革创新?“我们启用‘小管委会+大专业公司’,形成创新突破。”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党工委委员、综保区工作局局长徐艳介绍,改革后,人员、机构精简,管委会轻装上阵,与泸州交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通物流集团)、泸州临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形成高效协同合力,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制度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积极深化与各区县(园区)协同开放合作,主动对接各区县(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推出改革方案,让更多企业享受改革红利。例如,针对泸天化、四川天华等龙头企业尿素出口面临的仓库不足等问题,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正协同泸州海关探索集中查验、承诺放行等新模式,有效提升通关效率。
“我们正在探索,通过改革彻底打破空间和体制界限,让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各类平台的优惠政策、功能服务和改革成果‘全市共享、全域受益’,使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全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自贸区工作局局长陈鸿雨表示,下一步将在各区县(园区)加快建立制度创新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围绕大宗商品通关、跨境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力争年内形成30项制度创新成果。
枢纽赋能
做强“水铁公空”多式联运 构建川渝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泸州不沿边、不靠海,却拥有四川最大的内河港口——泸州港。如何将水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的答案是:深化“区港联动”,做强“平台枢纽”。
今年以来,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协调推动泸州港至武汉及以下港口航线稳定运行,夯实东向水运通道基础;积极拓展南向班列服务功能,助力新康意预涂膜、交通物流集团二手车等货物高效出口。1—9月,泸州港预计完成综合集装箱18.67万标箱,同比增长10.02%。
为进一步提升口岸能级,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充分利用泸州港散货资质,用好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创新“进境粮食中转仓换装换运联动监管”模式,实现7560平方米、1.6万吨库容,有效缓解滞船滞港时间和成本压力。
9月29日签约的宁波联邦昌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主营进口肉类国际贸易,业务范围覆盖亚洲、欧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次签约将整合利用泸州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平台功能,开展进口肉类国际贸易业务。”该公司负责人孙崇龙表示,泸州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实现进出口值10亿元。
“四区联动”是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提升枢纽能级的另一大抓手。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区港联动科科长陈振欲介绍,通过整合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水运口岸等七大平台资源,正加快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外贸通关信息化服务网络。同时,深化与省港投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同谋划申报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政策支持。
“我们的目标是,依托泸州港水运建设川渝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陈振欲表示,下一步将推动长江泸渝段航道从Ⅲ级提升至Ⅰ级,做大从东欧、中亚等地区进口粮食、肉类的业务体量,打造“水铁公空”多式联运体系。
产业强基
从“物流通道”到“保税+”生态打造外向型产业集聚高地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满园满产”的关键。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坚持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做大“综合保税”规模,加快从“物流通道”向“产业高地”转型,打造外向型产业集聚高地。
今年以来,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围绕粮油食品、先进材料等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水运开放优势的“保税+”特色产业类型,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今年上半年,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主要领导带队到上海、广东、浙江、北京等地招商引商,先后拜访对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商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和商协会40余家,已形成重点在谈项目18个。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积极协调各种难题,让我们看到泸州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签约仪式上,北京思创联盈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说,企业在泸州投资能感到安心和舒心。陈振欲表示,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将重点引进制造类项目入园,实现从单纯物流贸易向“贸易与制造深度融合”转型,形成“进口原材料—保税加工—成品出口”的良性循环。
在保税物流方面,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一边稳定汽车零配件、电子零配件、塑料粒子等传统货源,一边积极拓展进口色氨酸、糖浆和出口汽车零配件、电子产品、蛋氨酸等新货源。陈振欲透露,将打造综合性外贸平台,计划全年引进企业10家以上。
新兴业态也在加快培育。泸州跨境电商产业园预计1—9月实现交易额9.8亿元,同比增长27.77%,推动纳溪竹制品、古蔺箱包、分水油纸伞、合江青花椒等本地特色产品走向全球。
当前,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正纵深推进“港产物贸”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40亿元,三年内实现“满园满产”。随着一批批高质量项目落地、一项项改革举措见效,这片19.99平方公里的土地,正成为泸州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乔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