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之城的“幸福密码”

  • 2023年07月28日 09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锦江区皇经楼社区运动会。锦江区委社治委供图


    新都区“珠链锦绣·锦水公园”。


    彭州市社区篮球赛。彭州市委社治委供图


    玉林四巷“爱转角”邻里生活空间。


    四川天府新区的一处空中低碳花园。

    7月28日晚,大运火种将在东安湖畔的成都大运会主火炬台点燃,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相聚“千年锦官城”,点燃活力盛夏。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运火种,从意大利都灵到北京、哈尔滨、深圳、重庆、宜宾,再抵达成都。“蓉火”相传,这是城市之光,更是2100多万成都市民的荣光。

    2019年,国际大体联会旗从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交接到成都市,宣告大运会进入“成都时间”。几年来,从场馆建设到赛事组织,从服务保障到城市提能,不仅为“办好一场赛事”积蓄深厚基础,更为“搞活一座城市”释放持续动能。

    成都,不仅是一座“大运之城”,也是一座“幸福之城”。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将向世界呈现一场技艺精湛、异彩纷呈的体育赛事,展示一个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山水相宜与都市繁华相得益彰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彰显“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

    城市之光,绽放在大运会赛场,也蕴藏在寻常巷陌、社区院落;城市之光,是闪耀世界的瞩目“蓉火”,也是微光成炬的点滴力量。

    大运之城,“治”在幸福,让我们走进3045个城乡社区,探寻大运之城的“幸福密码”。

    1

    治理逻辑

    2100万——人与城相互成就

    在成都大运会进入倒计时100天时,一部大运主题片《100%》,讲述了几个感人故事——

    热情的社区“共享奶奶”黄美英,利用自己“玉苑姐妹花”成员的身份,向社区的同龄人传播成都大运会的知识,让身边的人认识大运会、爱上大运会。

    玉林街道南虹村社区的公益英语课堂,学员年龄在60—88岁,这群老人希望当外国友人到来时,自己也能像年轻人一样,流利地说一句英语。

    “人人为大运,人人都是东道主”,大运会如一条纽带,串起城市烟火和青春活力,让大家不知不觉融入,感受青春与美好,绽放活力与热情,2100多万成都市民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发出邀请。

    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既是办赛营城的逻辑起点,也是城市治理的价值取向。

    人口持续多年净流入,成都成长为国内第四个2000万人口量级的超大城市,拥有3000多个城乡社区,既面临超大城市治理的全新挑战,又面临基层治理的共性难题。

    成都的“解题”思路是:将基层治理的宏观战略落实到微观单元,从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入手,通过发展治理一体推进,让城市既充满活力又良序善治。

    成都通过在地方党委设立基层治理的专责部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推进分散在政法、民政、住建等33个党政部门的资源力量有效整合,促进“千条线”拧成“一股绳”。

    一系列“制度赋能、融合互促”的创新之举相继展开——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编制《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城镇社区、乡村社区、产业社区三类社区建设标准;出台未来公园社区、国际化社区等10余个专项导则;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纲领性文件,配套6个重点领域支撑性文件,跟进形成50余项操作性文件,构建起系统完备的规划政策体系。

    构建四级联动体系。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明确区(市)县党委履行基层治理“一线指挥部”的主要责任,镇(街道)党(工)委统筹推动区域党建和基层治理的直接责任,村(社区)党组织全面领导辖区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具体责任,全覆盖建立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四级协同联动、全域一体推进。

    “基层治理的需要在哪里,党建引领就跟进到哪里。”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通过树牢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相融互促的理念,让基层党建工作“有形可感”。

    基层治理的成效,在筹备办赛过程中显现。

    2020年以来,成都依托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爱成都·迎大运”城市共建共治共享行动,积极动员市民参与社区迎大运、大运文化普及、文明礼仪学习、展示成都文明形象等活动,促进在全市形成“人人当好东道主、齐心协力办大运”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成都注册志愿者数量达344万名,1.3万家社会组织、126家社会企业相继涌现,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能。

    该负责人表示,这不仅让城市发生了变化、群众得到了实惠,也让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意识养成和行动自觉。

    2

    阵地建设

    3045个——“幸福社区”彰显成都特质

    一首《成都》,唱响了成都也唱红了玉林。

    鲜有人知的是,作为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老社区,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的玉林北路社区曾经面貌老旧。

    玉林北路社区引入社会企业开展“爱转角”项目,沿街商铺重新打造招商,召集居民在街道墙面进行美化装饰。如今,社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居民的闲谈中也流露出“满满幸福感”。

    如果说玉林的老社区藏着成都的烟火气,那么锦江区的时尚潮流社区,则是国际范的代表。

    洗衣喝茶两不误,健身观展可兼顾……看似不相关的几件事,如今都能在一个“微观世界”里一站式解决。在3500平方米的R29社区生活空间,只需“一刻钟”,居民就可以解决衣食住娱的需求,体验触手可及的便利,收获近在咫尺的幸福。

    社区是城市的微观细胞,随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入推进,公园城市应当建设什么样的社区,怎样建好品质化现代社区?

    面对这一课题,成都构建起以城镇、乡村、产业社区为基础,以未来公园社区为引领,以主题公园社区为特色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示范建设幸福美好公园社区1287个,加快建设未来公园社区75个,营造文化创意、运动健康、绿色生态、全龄友好等主题社区368个,构建公园社区体系,丰富公园城市的时代表达。

    随着成都大运会临近,成都的街头巷尾、城乡社区正通过微改造来美化空间,从居民家的方寸阳台到社区里的小微绿道,这座城市努力用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结合成都大运会“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成都依托社区党组织发动经营主体、社会组织、市民群众共建社区美空间、社区科创空间、“最美阳台”等特色场景5000余个。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穿梭在3045个各有特色、独具魅力的城乡社区,打卡“网红”店铺,深入城市肌理,探索“别处”生活,成为成都的旅行新风尚。

    成都推出“天府社区游”旅游产品,上线230余条社区游线路、240余个精品社区,串联2800多个打卡点位,丰富市民幸福美好生活体验。近日,社区旅游小程序“天府社区游”上新10条中英文双语版的旅游线路。

    3

    精细治理

    “10万+”×12345——“微网实格”与“城市总客服”形成合力

    “每天走街串巷送外卖,看到这座城市在一点点改变。”外卖骑手王柯皓,前不久成为成都大运会火炬手,“当我举着‘蓉火’奔跑,感觉像在做梦一样,我生活在一线,奋斗在一线,会为这座城市的美好继续努力。”

    王柯皓也是成都14.6万名微网格员之一。

    “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是成都基层治理的又一创举。按照服务管理30—100户居民标准,划分微网格11.9万余个,构建由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和专属网格组成的“3+1”微网实格体系,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落到“最小单元”,把便民惠民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平时,这些“微网格”发挥联系、宣传、服务群众功能;应急状态下,实现指令最快5分钟到户、3小时内基本完成组织动员,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

    “微网实格”为“大运之城”画卷添上五彩斑斓的色彩,让幸福满格。

    家住武侯区吉福社区玉苑小区的高龄老人黄美英担任微网格楼栋长,小区居民纷纷点赞,给予大力支持;锦江区龙舟社区开展网格员英语培训,向来蓉客人提供社区服务、展示社区风采;成都开展为期1个月、覆盖全市微网格员培训,做实做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微网实格”治理成效印证,成都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已从社区层面进一步落细落小到了网格单元,在网格层面直面群众、落实责任,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

    完善治理闭环,成都还深度融合“智慧蓉城”的平台优势和“微网实格”的聚人优势。

    按照智慧蓉城“王”字形总体架构,“微网实格”社会治理智慧平台纳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构建线上社情民意实时感知、风险隐患智能预警,线下网格即时响应、条块联动处置的协同治理机制,平台运行以来响应率达到90%以上。

    作为“智慧蓉城”的“总客服”,今年以来,12345热线认真记录汇总关于成都大运会的各项建议。前台接线员每天都会收集相关建议,中午12点汇总前一天的数据,交给后台进行分类整理。据介绍,所有建议均会送达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办理。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让基层治理方式更加便捷、效能显著提升。

    线上“12345”、线下“微网实格”,凝聚精细化基层治理合力。

    4

    服务供给

    10大——民生工程筑就幸福美好生活

    借大运会东风,成都加快统筹推进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抓好交通枢纽、城市干道、重点景区等提升改造,做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环境整治“里子工程”。

    同时,场馆开放惠民行动持续实施。大运场馆应开尽开、分类利用,待成都大运会结束后,各个场馆还将继续服务广大市民。太极拳、乒乓球、绿道骑行……运动身影随处可见,体育氛围日益浓厚。

    74岁的成都市金牛区跃进社区居民白如玉感慨:“大运会改变着城市,也改变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一场体育盛会,改变一座城市。成都大运会的举办,无论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文明素养的培育,还是交通畅通、增加就业、促进消费等,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给市民带来可感可及的新体验、新变化,这也与成都持续推进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相契合。

    2023年是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十大工程的深化提质之年。今年,成都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重点领域市级重大民生项目546个,总投资6884.8亿元。

    这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成都增强发展战略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既突出民生福祉,也强调可感可及,体现了人民城市的价值依归。

    “天府市民云”作为一站式“互联网+”市民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279项市级服务,区(市)县特色服务592项,平台注册用户超1383万人,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助手;温江区24小时“留灯书屋”照亮市民阅读之旅;锦江区智慧养老服务项目将辖区养老机构、老年人纳入平台化智能化服务;青羊区少城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延续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以重大民生项目为牵引的同时,成都构建需求导向、精准精细的服务供给体系,擦亮有温度、有质感的幸福底色。

    精细布局服务阵地。成都构建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贯通一体、全面覆盖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亲民化空间。目前,全市建设运营社区综合体217个,亲民化改造党群服务中心3045个,统筹设置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5237个,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分类制定三级社区服务载体功能设置导则,构建15分钟街区级—10分钟社区级—5分钟小区级生活服务圈,吸引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专业化服务企业等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形成涵盖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商业服务3大类100余项服务的社区服务供给链。

    据成都市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深入推进,群众满意度93.3%。

    在世界城市的坐标系中,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大运改变成都,成都成就梦想。

    大运之城,营城惠民、“治”在幸福!(吴飞 图片除署名外由成都市委社治委提供)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大运之城的“幸福密码”

  • 2023年07月28日 09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锦江区皇经楼社区运动会。锦江区委社治委供图


    新都区“珠链锦绣·锦水公园”。


    彭州市社区篮球赛。彭州市委社治委供图


    玉林四巷“爱转角”邻里生活空间。


    四川天府新区的一处空中低碳花园。

    7月28日晚,大运火种将在东安湖畔的成都大运会主火炬台点燃,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相聚“千年锦官城”,点燃活力盛夏。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运火种,从意大利都灵到北京、哈尔滨、深圳、重庆、宜宾,再抵达成都。“蓉火”相传,这是城市之光,更是2100多万成都市民的荣光。

    2019年,国际大体联会旗从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交接到成都市,宣告大运会进入“成都时间”。几年来,从场馆建设到赛事组织,从服务保障到城市提能,不仅为“办好一场赛事”积蓄深厚基础,更为“搞活一座城市”释放持续动能。

    成都,不仅是一座“大运之城”,也是一座“幸福之城”。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将向世界呈现一场技艺精湛、异彩纷呈的体育赛事,展示一个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山水相宜与都市繁华相得益彰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彰显“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

    城市之光,绽放在大运会赛场,也蕴藏在寻常巷陌、社区院落;城市之光,是闪耀世界的瞩目“蓉火”,也是微光成炬的点滴力量。

    大运之城,“治”在幸福,让我们走进3045个城乡社区,探寻大运之城的“幸福密码”。

    1

    治理逻辑

    2100万——人与城相互成就

    在成都大运会进入倒计时100天时,一部大运主题片《100%》,讲述了几个感人故事——

    热情的社区“共享奶奶”黄美英,利用自己“玉苑姐妹花”成员的身份,向社区的同龄人传播成都大运会的知识,让身边的人认识大运会、爱上大运会。

    玉林街道南虹村社区的公益英语课堂,学员年龄在60—88岁,这群老人希望当外国友人到来时,自己也能像年轻人一样,流利地说一句英语。

    “人人为大运,人人都是东道主”,大运会如一条纽带,串起城市烟火和青春活力,让大家不知不觉融入,感受青春与美好,绽放活力与热情,2100多万成都市民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发出邀请。

    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既是办赛营城的逻辑起点,也是城市治理的价值取向。

    人口持续多年净流入,成都成长为国内第四个2000万人口量级的超大城市,拥有3000多个城乡社区,既面临超大城市治理的全新挑战,又面临基层治理的共性难题。

    成都的“解题”思路是:将基层治理的宏观战略落实到微观单元,从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入手,通过发展治理一体推进,让城市既充满活力又良序善治。

    成都通过在地方党委设立基层治理的专责部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推进分散在政法、民政、住建等33个党政部门的资源力量有效整合,促进“千条线”拧成“一股绳”。

    一系列“制度赋能、融合互促”的创新之举相继展开——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编制《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城镇社区、乡村社区、产业社区三类社区建设标准;出台未来公园社区、国际化社区等10余个专项导则;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纲领性文件,配套6个重点领域支撑性文件,跟进形成50余项操作性文件,构建起系统完备的规划政策体系。

    构建四级联动体系。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明确区(市)县党委履行基层治理“一线指挥部”的主要责任,镇(街道)党(工)委统筹推动区域党建和基层治理的直接责任,村(社区)党组织全面领导辖区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具体责任,全覆盖建立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四级协同联动、全域一体推进。

    “基层治理的需要在哪里,党建引领就跟进到哪里。”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通过树牢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相融互促的理念,让基层党建工作“有形可感”。

    基层治理的成效,在筹备办赛过程中显现。

    2020年以来,成都依托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爱成都·迎大运”城市共建共治共享行动,积极动员市民参与社区迎大运、大运文化普及、文明礼仪学习、展示成都文明形象等活动,促进在全市形成“人人当好东道主、齐心协力办大运”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成都注册志愿者数量达344万名,1.3万家社会组织、126家社会企业相继涌现,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能。

    该负责人表示,这不仅让城市发生了变化、群众得到了实惠,也让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意识养成和行动自觉。

    2

    阵地建设

    3045个——“幸福社区”彰显成都特质

    一首《成都》,唱响了成都也唱红了玉林。

    鲜有人知的是,作为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老社区,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的玉林北路社区曾经面貌老旧。

    玉林北路社区引入社会企业开展“爱转角”项目,沿街商铺重新打造招商,召集居民在街道墙面进行美化装饰。如今,社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居民的闲谈中也流露出“满满幸福感”。

    如果说玉林的老社区藏着成都的烟火气,那么锦江区的时尚潮流社区,则是国际范的代表。

    洗衣喝茶两不误,健身观展可兼顾……看似不相关的几件事,如今都能在一个“微观世界”里一站式解决。在3500平方米的R29社区生活空间,只需“一刻钟”,居民就可以解决衣食住娱的需求,体验触手可及的便利,收获近在咫尺的幸福。

    社区是城市的微观细胞,随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入推进,公园城市应当建设什么样的社区,怎样建好品质化现代社区?

    面对这一课题,成都构建起以城镇、乡村、产业社区为基础,以未来公园社区为引领,以主题公园社区为特色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示范建设幸福美好公园社区1287个,加快建设未来公园社区75个,营造文化创意、运动健康、绿色生态、全龄友好等主题社区368个,构建公园社区体系,丰富公园城市的时代表达。

    随着成都大运会临近,成都的街头巷尾、城乡社区正通过微改造来美化空间,从居民家的方寸阳台到社区里的小微绿道,这座城市努力用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结合成都大运会“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成都依托社区党组织发动经营主体、社会组织、市民群众共建社区美空间、社区科创空间、“最美阳台”等特色场景5000余个。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穿梭在3045个各有特色、独具魅力的城乡社区,打卡“网红”店铺,深入城市肌理,探索“别处”生活,成为成都的旅行新风尚。

    成都推出“天府社区游”旅游产品,上线230余条社区游线路、240余个精品社区,串联2800多个打卡点位,丰富市民幸福美好生活体验。近日,社区旅游小程序“天府社区游”上新10条中英文双语版的旅游线路。

    3

    精细治理

    “10万+”×12345——“微网实格”与“城市总客服”形成合力

    “每天走街串巷送外卖,看到这座城市在一点点改变。”外卖骑手王柯皓,前不久成为成都大运会火炬手,“当我举着‘蓉火’奔跑,感觉像在做梦一样,我生活在一线,奋斗在一线,会为这座城市的美好继续努力。”

    王柯皓也是成都14.6万名微网格员之一。

    “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是成都基层治理的又一创举。按照服务管理30—100户居民标准,划分微网格11.9万余个,构建由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和专属网格组成的“3+1”微网实格体系,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落到“最小单元”,把便民惠民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平时,这些“微网格”发挥联系、宣传、服务群众功能;应急状态下,实现指令最快5分钟到户、3小时内基本完成组织动员,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

    “微网实格”为“大运之城”画卷添上五彩斑斓的色彩,让幸福满格。

    家住武侯区吉福社区玉苑小区的高龄老人黄美英担任微网格楼栋长,小区居民纷纷点赞,给予大力支持;锦江区龙舟社区开展网格员英语培训,向来蓉客人提供社区服务、展示社区风采;成都开展为期1个月、覆盖全市微网格员培训,做实做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微网实格”治理成效印证,成都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已从社区层面进一步落细落小到了网格单元,在网格层面直面群众、落实责任,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

    完善治理闭环,成都还深度融合“智慧蓉城”的平台优势和“微网实格”的聚人优势。

    按照智慧蓉城“王”字形总体架构,“微网实格”社会治理智慧平台纳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构建线上社情民意实时感知、风险隐患智能预警,线下网格即时响应、条块联动处置的协同治理机制,平台运行以来响应率达到90%以上。

    作为“智慧蓉城”的“总客服”,今年以来,12345热线认真记录汇总关于成都大运会的各项建议。前台接线员每天都会收集相关建议,中午12点汇总前一天的数据,交给后台进行分类整理。据介绍,所有建议均会送达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办理。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让基层治理方式更加便捷、效能显著提升。

    线上“12345”、线下“微网实格”,凝聚精细化基层治理合力。

    4

    服务供给

    10大——民生工程筑就幸福美好生活

    借大运会东风,成都加快统筹推进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抓好交通枢纽、城市干道、重点景区等提升改造,做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环境整治“里子工程”。

    同时,场馆开放惠民行动持续实施。大运场馆应开尽开、分类利用,待成都大运会结束后,各个场馆还将继续服务广大市民。太极拳、乒乓球、绿道骑行……运动身影随处可见,体育氛围日益浓厚。

    74岁的成都市金牛区跃进社区居民白如玉感慨:“大运会改变着城市,也改变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一场体育盛会,改变一座城市。成都大运会的举办,无论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文明素养的培育,还是交通畅通、增加就业、促进消费等,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给市民带来可感可及的新体验、新变化,这也与成都持续推进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相契合。

    2023年是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十大工程的深化提质之年。今年,成都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重点领域市级重大民生项目546个,总投资6884.8亿元。

    这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成都增强发展战略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既突出民生福祉,也强调可感可及,体现了人民城市的价值依归。

    “天府市民云”作为一站式“互联网+”市民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279项市级服务,区(市)县特色服务592项,平台注册用户超1383万人,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助手;温江区24小时“留灯书屋”照亮市民阅读之旅;锦江区智慧养老服务项目将辖区养老机构、老年人纳入平台化智能化服务;青羊区少城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延续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以重大民生项目为牵引的同时,成都构建需求导向、精准精细的服务供给体系,擦亮有温度、有质感的幸福底色。

    精细布局服务阵地。成都构建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贯通一体、全面覆盖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亲民化空间。目前,全市建设运营社区综合体217个,亲民化改造党群服务中心3045个,统筹设置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5237个,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分类制定三级社区服务载体功能设置导则,构建15分钟街区级—10分钟社区级—5分钟小区级生活服务圈,吸引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专业化服务企业等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形成涵盖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商业服务3大类100余项服务的社区服务供给链。

    据成都市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深入推进,群众满意度93.3%。

    在世界城市的坐标系中,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大运改变成都,成都成就梦想。

    大运之城,营城惠民、“治”在幸福!(吴飞 图片除署名外由成都市委社治委提供)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