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实施境内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 守好岷江 确保“水安全”

  • 2022年10月04日 08时0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岷江河畔的茂县古羌城成为九环线的重要旅游点。茂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10月3日,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的县城入口处,岷江边上一处没有植被的裸露山体十分“扎眼”。

    “这里以前是一处废弃矿山,被损毁的土地至今裸露,没有植被覆盖。”汶川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志秋说,今年,汶川县投资800余万元,在7月20日启动实施浑水沟砂石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这次修复用的是九寨沟景区火花海景点震后生态修复同款——糯米灰浆生态材料,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完工,预计明年4月可以见效。”

    在此治理点的对面,一座高大的大禹治水雕像巍然矗立。关于岷江,汶川乃至阿坝州有着源远流长的治水文化。2016年,阿坝州全面启动境内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通过落实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构建“水系统”,确保“水安全”,恢复“水生态”,开发“水景观”,彰显“水文化”。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江河上游看变迁”采访报道组走进阿坝,实地探访岷江源的种种变迁。

    综合治理

    岷江源变国家湿地公园

    10月3日一大早,家住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安备村的巴让骑上摩托,前往岷江源。“每个月至少要去一趟,看到有垃圾就要捡起来。”

    岷江发源于阿坝,在阿坝州境内全长341公里,后流经成都、眉山、乐山等地,于宜宾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让巴让高兴的是,岷江源于2014年12月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建生态护堤、人工种草种树、恢复湿地等措施,2019年12月,松潘岷江源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135.6公顷,呈东西走向,是岷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李娴说,湿地公园设有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功能区,目前公园内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动植物物种、湿地生物物种丰富,有植物273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

    保护岷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松潘当地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我们与川主寺镇还探索出社区共建共管公园新模式。”李娴说,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目前已吸收周边160名群众成为湿地管护员。

    今年7月4日,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开馆。“科普馆的建立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李娴说。

    岷江流经汶川县绵虒镇长20余公里。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这个小镇上的9条沟泥石流灾害频发。为综合治理岷江流域,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8年以来,汶川在绵虒镇境内投入资金约3亿元,对锄头沟、登溪沟等25处地灾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并对锄头沟、登溪沟等9条泥石流沟道修建21个拦挡坝。

    一方面修堤筑坝,以工程治理减少自然灾害对流域的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汶川县还开展生物治理,通过种植岷江柏、辐射松、侧柏等树木,渐渐“强健”岷江流域的生态。

    靠水吃水

    砂场变景点享旅游红利

    水,也是阿坝州一大旅游资源。10月3日,在黑水县沙石多镇昌德村一处农家乐院坝里,26岁的泽郎巴尔登打扫着农家乐的卫生,“要早点打扫,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今年已是泽郎巴尔登回到家乡黑水创业的第六个年头。2017年前,泽郎巴尔登在西藏从事工程项目建设,“以前村子环境不好,也没有游客上门,就只能出门务工。”

    黑水河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由于丰富的砂石资源,黑水河两岸在之前建了很多砂石场,导致灰尘多、污染重、环境差。

    黑水彩林奶子沟著名景点“洛哩措”就曾是一个砂石场。2017年,黑水县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067万元,挡水成湖、填湖造岛,移植林木,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微景观,把砂场变景点。

    “在打造微景观的同时,我们村还同步建成集旅游接待、餐饮、休闲娱乐、农特产品营销于一体的洛哩措旅游综合体,以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对外承包进行运营,每年收取租金8万元。”杨柳秋村支部书记列如说,洛哩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近11万人次,户均增收4000元。

    “在实施河道治理、地灾防治工程中,除了下决心深入治、彻底治外,我们还注重嵌入旅游文化元素。”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干部杨春盛告诉记者,通过与文旅部门统筹协调,全县特色化打造了洛哩措、雅麦湖等22个景点,实现生态修复与旅游建设同步推进,让当地农牧民群众足不出户坐享旅游带来的红利。(王鑫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阿坝实施境内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 守好岷江 确保“水安全”

  • 2022年10月04日 08时0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岷江河畔的茂县古羌城成为九环线的重要旅游点。茂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10月3日,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的县城入口处,岷江边上一处没有植被的裸露山体十分“扎眼”。

    “这里以前是一处废弃矿山,被损毁的土地至今裸露,没有植被覆盖。”汶川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志秋说,今年,汶川县投资800余万元,在7月20日启动实施浑水沟砂石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这次修复用的是九寨沟景区火花海景点震后生态修复同款——糯米灰浆生态材料,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完工,预计明年4月可以见效。”

    在此治理点的对面,一座高大的大禹治水雕像巍然矗立。关于岷江,汶川乃至阿坝州有着源远流长的治水文化。2016年,阿坝州全面启动境内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通过落实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构建“水系统”,确保“水安全”,恢复“水生态”,开发“水景观”,彰显“水文化”。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江河上游看变迁”采访报道组走进阿坝,实地探访岷江源的种种变迁。

    综合治理

    岷江源变国家湿地公园

    10月3日一大早,家住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安备村的巴让骑上摩托,前往岷江源。“每个月至少要去一趟,看到有垃圾就要捡起来。”

    岷江发源于阿坝,在阿坝州境内全长341公里,后流经成都、眉山、乐山等地,于宜宾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让巴让高兴的是,岷江源于2014年12月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建生态护堤、人工种草种树、恢复湿地等措施,2019年12月,松潘岷江源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135.6公顷,呈东西走向,是岷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李娴说,湿地公园设有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功能区,目前公园内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动植物物种、湿地生物物种丰富,有植物273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

    保护岷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松潘当地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我们与川主寺镇还探索出社区共建共管公园新模式。”李娴说,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目前已吸收周边160名群众成为湿地管护员。

    今年7月4日,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开馆。“科普馆的建立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李娴说。

    岷江流经汶川县绵虒镇长20余公里。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这个小镇上的9条沟泥石流灾害频发。为综合治理岷江流域,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8年以来,汶川在绵虒镇境内投入资金约3亿元,对锄头沟、登溪沟等25处地灾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并对锄头沟、登溪沟等9条泥石流沟道修建21个拦挡坝。

    一方面修堤筑坝,以工程治理减少自然灾害对流域的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汶川县还开展生物治理,通过种植岷江柏、辐射松、侧柏等树木,渐渐“强健”岷江流域的生态。

    靠水吃水

    砂场变景点享旅游红利

    水,也是阿坝州一大旅游资源。10月3日,在黑水县沙石多镇昌德村一处农家乐院坝里,26岁的泽郎巴尔登打扫着农家乐的卫生,“要早点打扫,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今年已是泽郎巴尔登回到家乡黑水创业的第六个年头。2017年前,泽郎巴尔登在西藏从事工程项目建设,“以前村子环境不好,也没有游客上门,就只能出门务工。”

    黑水河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由于丰富的砂石资源,黑水河两岸在之前建了很多砂石场,导致灰尘多、污染重、环境差。

    黑水彩林奶子沟著名景点“洛哩措”就曾是一个砂石场。2017年,黑水县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067万元,挡水成湖、填湖造岛,移植林木,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微景观,把砂场变景点。

    “在打造微景观的同时,我们村还同步建成集旅游接待、餐饮、休闲娱乐、农特产品营销于一体的洛哩措旅游综合体,以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对外承包进行运营,每年收取租金8万元。”杨柳秋村支部书记列如说,洛哩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近11万人次,户均增收4000元。

    “在实施河道治理、地灾防治工程中,除了下决心深入治、彻底治外,我们还注重嵌入旅游文化元素。”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干部杨春盛告诉记者,通过与文旅部门统筹协调,全县特色化打造了洛哩措、雅麦湖等22个景点,实现生态修复与旅游建设同步推进,让当地农牧民群众足不出户坐享旅游带来的红利。(王鑫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