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2014年成都市申请专利件数位居中西部第一

  • 2015年03月20日 14时33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今揭牌

      成都实施知识产权“6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城市发展生命力。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的成都,今日将迎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的正式揭牌。记者昨日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获悉,今年,紧随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深入推进,成都将重点推动实施知识产权“6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

      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

      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和第4位、中西部城市第一

      据悉,去年,我市专利申请达64975件,发明专利申请22096件,分别为2012年的1.73倍和2.56倍,居副省级城市2位和4位,中西部城市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0.3件。截至去年,我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突破14万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8件,四川省著名商标559件,成都市著名商标604件,保持中西部城市领先优势。此外,我市软件及其他作品版权超过1万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38个,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知识产权工作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据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分析,眼下,我市已培育科技企业3万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25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4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6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81家、市级248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553.92亿元,同比增长23.5%,实现增加值1274.10亿元,同比增长14.6%;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七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1.7%,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23.3%;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4个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电子信息、软件外包、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产业已具备国际分工参与能力。

      推动实施知识产权“6大工程”

      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

      “在‘新常态、万亿级’的全新起点上再出发,我们将巩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基础,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推动实施知识产权‘6大工程’。”昨日,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知识产权“6大工程”包括知识产权领航工程、知识产权提质工程、知识产权运营工程、知识产权护航工程、知识产权治理工程和知识产权支撑工程,其目标,将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

      据悉,实施知识产权领航工程,我市将加速成都知识产权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力争尽早颁布实施《成都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制定实施《成都市知识产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围绕高新区、天府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及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规划,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增强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实施知识产权提质工程,将培育一批知识产权领军企业,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知识产权运营工程,将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为核心,对接国家专利运营公共平台,依托成都“科创通”平台和创新要素大市场,启动建设成都专利运营中心,同时,还将推动在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支持建设面向市场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推动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今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将正式揭牌,在我市实施的知识产权支撑工程中,将发挥四川中心人才聚集和智力溢出作用,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化、集聚化发展。同时,还将实施知识产权“揽才”行动,引进聚集国内外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品牌。

      启动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专利态势分析

      互联网思维“提档”知识产权服务模式

      去年,紧随科技创新“六大工程”的推进,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通过专利信息“导航”产业发展,编制完成了成都航空产业、机器人技术等3个行业专利状况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等9个产业技术路线图和轨道交通等3个产业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今年,运用专利态势分析和技术路线图导航产业发展,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将紧扣科技创新“6大工程”,加快重点行业、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同时,开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专利态势分析,加强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评议,“导航”产业创新发展。

      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前沿,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将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都造”战略性新兴产品,深入完善高科技产品研发资助办法,重点支持高端成长型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重大新产品研发,全年支持拥有自主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300个,培育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单个高新技术产品30个。此外,组织实施节能环保装备、移动安全支付等领域的科技应用示范项目,推动“成都造”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此外,在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模式上,我市也将进行一些“深水区”探索。记者了解到,去年,基于互联网思维,采用O2O模式,定位于实现“聚集、服务、撮合、孵化”功能的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创通”正式投用。在这个探索政府公益服务与专业市场化服务有效结合的创新要素大市场之中,“知识产权服务”已成为核心之一。据悉,今年,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将力推知识产权服务逐步全面“接轨”科创通,将更多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菜单加入到一个平台之下,参与创新的各方只需要应需“下单”,即可“多快好省”地获得及时、便捷、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4年成都市申请专利件数位居中西部第一

  • 2015年03月20日 14时33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今揭牌

      成都实施知识产权“6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城市发展生命力。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的成都,今日将迎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的正式揭牌。记者昨日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获悉,今年,紧随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深入推进,成都将重点推动实施知识产权“6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

      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

      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和第4位、中西部城市第一

      据悉,去年,我市专利申请达64975件,发明专利申请22096件,分别为2012年的1.73倍和2.56倍,居副省级城市2位和4位,中西部城市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0.3件。截至去年,我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突破14万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8件,四川省著名商标559件,成都市著名商标604件,保持中西部城市领先优势。此外,我市软件及其他作品版权超过1万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38个,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知识产权工作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据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分析,眼下,我市已培育科技企业3万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25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4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6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81家、市级248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553.92亿元,同比增长23.5%,实现增加值1274.10亿元,同比增长14.6%;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七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1.7%,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23.3%;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4个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电子信息、软件外包、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产业已具备国际分工参与能力。

      推动实施知识产权“6大工程”

      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

      “在‘新常态、万亿级’的全新起点上再出发,我们将巩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基础,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推动实施知识产权‘6大工程’。”昨日,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知识产权“6大工程”包括知识产权领航工程、知识产权提质工程、知识产权运营工程、知识产权护航工程、知识产权治理工程和知识产权支撑工程,其目标,将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

      据悉,实施知识产权领航工程,我市将加速成都知识产权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力争尽早颁布实施《成都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制定实施《成都市知识产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围绕高新区、天府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及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规划,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增强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实施知识产权提质工程,将培育一批知识产权领军企业,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知识产权运营工程,将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为核心,对接国家专利运营公共平台,依托成都“科创通”平台和创新要素大市场,启动建设成都专利运营中心,同时,还将推动在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支持建设面向市场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推动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今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将正式揭牌,在我市实施的知识产权支撑工程中,将发挥四川中心人才聚集和智力溢出作用,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化、集聚化发展。同时,还将实施知识产权“揽才”行动,引进聚集国内外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品牌。

      启动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专利态势分析

      互联网思维“提档”知识产权服务模式

      去年,紧随科技创新“六大工程”的推进,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通过专利信息“导航”产业发展,编制完成了成都航空产业、机器人技术等3个行业专利状况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等9个产业技术路线图和轨道交通等3个产业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今年,运用专利态势分析和技术路线图导航产业发展,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将紧扣科技创新“6大工程”,加快重点行业、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同时,开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专利态势分析,加强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评议,“导航”产业创新发展。

      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前沿,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将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都造”战略性新兴产品,深入完善高科技产品研发资助办法,重点支持高端成长型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重大新产品研发,全年支持拥有自主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300个,培育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单个高新技术产品30个。此外,组织实施节能环保装备、移动安全支付等领域的科技应用示范项目,推动“成都造”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此外,在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模式上,我市也将进行一些“深水区”探索。记者了解到,去年,基于互联网思维,采用O2O模式,定位于实现“聚集、服务、撮合、孵化”功能的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创通”正式投用。在这个探索政府公益服务与专业市场化服务有效结合的创新要素大市场之中,“知识产权服务”已成为核心之一。据悉,今年,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将力推知识产权服务逐步全面“接轨”科创通,将更多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菜单加入到一个平台之下,参与创新的各方只需要应需“下单”,即可“多快好省”地获得及时、便捷、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