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积极探索牧区教育发展新路径
(一)争取项目,加大投入,改善双语学校办学条件
近年来,除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的专项投入外,州级财政也加大了牧区教育的投入力度,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极大改善了双语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为牧区农牧民子女接受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仅2011年以来,阿坝州壤塘、阿坝、若尔盖、红原四县的教育硬件建设投入达5.5亿多,占全州13县教育硬件投入的54.6%。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牧区双语中学发展
根据阿坝州双语中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师改制,在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创办了阿坝州民族高级中学,在全省民族地区率先开办了州级“一类模式”高中,全州一类模式优质高中师资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高中双语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为了让牧区学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初高中教育,2008年秋季同意若尔盖藏文中学恢复“一类模式”的高中招生,2009年秋季开始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2010年在茂县、汶川两县三所中学开办异地双语初中班,2012年秋季又在阿坝县开办了“一类模式”高中教学,2014年秋季汶川水磨中学顺利开办了“一类模式”高中教学点。较好地解决了阿坝州牧区初高中生源猛增与学校现有办学能力不足的矛盾,为牧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拓宽渠道,加强培养,强化优化双语师资队伍
一是加大双语教师跨省招聘力度。目前,全州两种模式双语中小学现有双语教师1954人。自2010年以来,采取跨省公招、考核招聘等办法,4年内共计新招聘教师737人。二是强化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阿坝州依托西南民族大学、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教师培训机构,三年内完成2498人次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双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有效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全面提升。
(四)规范管理,推进改革,全面提升双语教学质量
一是规范管理中小学双语教育模式。2005年,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牧区教育工作会,明确“牧区学校必须坚持依从学生第一语言选择双语教育模式”的原则,规定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松潘实行“一类模式”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模式“乱象”得到了根治。二是全面推进一类模式汉语教学改革。2001年秋季,阿坝州抓住落实教育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点的契机,对全州一类模式汉语教学进行了专项改革。将全州一类模式起始年级汉语课介入时间从原来的小学三年级提前到小学一年级、增加汉语课时、改用人教社《汉语》教材(供藏区使用版)、聘请人教社汉语教学专家对全州汉语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推进汉语课堂教学改革、推广“一体两翼”汉语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小学毕业考试和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推行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民族汉考(MHK)”。2014年全州高中一类模式汉语国家等级考试达标率为73.33%,较之2007年上升了26%。三是积极推进双语中小学考试制度改革。2005年,为了适应全省一类模式高考与汉文普通类“接轨”,阿坝州对县城一类模式小学毕业统考、初高中非毕业年级期末的调研测试、初中毕业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等进行了改革探索,将双语教学考试与州内普通中小学考试实行试题“并轨”;2011年,结合一类模式高中课程改革,与全省汉文类高中同步实施一类模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13年,阿坝州开始组织全州一类模式高考诊断性考试,通过诊断考试指导高三后期教学复习工作,提升一类模式高考上线率。双语中小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力地推进了阿坝州双语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近3年内,全州双语一类模式高中毕业生有470人考入各类本科院校,本科3年平均上线率达到28.64%,本科录取率位居全省同类第一。今年阿坝州一类模式高考创三年上线率之新高,本科上线172人(文科83人,理科89人),比上年增加27人,增长率为18.62%;本科上线率达到32.21%(2013年本科上线率23.70%),上线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同类第一;截止到8月20日,各级各类院校在阿坝州共录取一类模式考生461人,录取率达86.33%。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