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市志·丝绸志》正式出版发行

  • 2013年05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有着“锦城”之称的成都终于有了它3000年丝绸“家谱”。昨日,由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成都市志·丝绸志》正式出版发行。该志记载了成都丝绸业从古蜀蚕丛氏“教民蚕桑”,到汉唐时期“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再到改革开放后现代化织锦工艺闻名天下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书中可知,成都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主要产区,自古便有“锦官城”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锦绣之都”。 据悉,该志编纂历经三载,十易其稿,它的出版填补了成都市丝绸专业志的空白,也走在全国同类城市之前列。它保留了成都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于进一步保护成都历史文化传统,推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翔实记载

      成都3000年桑蚕丝绸业发展史

      早在商周之时,古蜀先民就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创造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和丝绸文明,并由此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使绚丽多彩的丝绸享誉中外。汉唐时期,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成都纺织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号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行来到成都,赞叹这里是“锦绣之都”。

      《成都市志·丝绸志》以成都丝绸行业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主线,本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独略同的原则,全面、真实地记载了从古蜀蚕丛时期到二十一世纪3000多年以来,成都桑蚕丝绸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全志由概述、大事记、第一篇桑蚕业、第二篇丝织业、第三篇丝绸贸易、第四篇教育与科技、第五篇管理及人物、附录、索引组成,共计50余万字,图文并茂,体例完备。

      耗时三年

      填补成都丝绸专业志空白

      《成都市志·丝绸志》的成书凝聚了志书编修人员和广大丝绸人的智慧和心血。自2010年开始编修到出版,可谓历经艰辛。面对行业全面改制,档案资料基本散失等困难,市地志办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编修人员不辞辛劳,到市档案馆、图书馆查找资料,对行业人员进行采访收集口述资料。编纂中,相关数据因部门统计口径不同而出现很大的出入。编修人员不厌其烦,反复核查、比对,务求准确,力争将该志书打造成“精品志书”。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该志书的出版填补了成都市丝绸专业志的空白,也实事求是地对成都丝绸的兴衰起伏,探索创造的曲折历程,作了翔实的记述。令人欣喜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蜀锦保护传承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一具有古老传统的文化遗产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都市志·丝绸志》的出版,正当其时。

      摘录>>>

      成都“锦官城”之称由来

      《成都市志·丝绸志》第二篇第一章:

      对于该别称的由来,志书上记载:“秦灭蜀后,进一步发展蜀锦生产,设官管理织锦刺绣。西汉时,成都与长安、洛阳、邯郸、宛城同为全国五大都市,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成都纺织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扬雄《蜀都赋》:‘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采,转代无穷。’官府在成都南门外夷里桥修建一个专门管理蜀锦生产的‘锦官城’。”

      诸葛亮凭借蜀锦发展蜀国经济

      《成都市志·丝绸志》第二篇第一章:

      志书记载:“三国时期,曹魏占据关中、关西,孙吴依靠长江天险,占有江南;蜀汉仅有益州,失去荆州后则更加困顿,人口、耕地均比不上魏、吴。丞相诸葛亮早就看出此种弊端,为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把丝织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此,鼓励百姓种桑养蚕,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设立‘锦官’专管蜀锦生产,成都丝织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一时出现‘机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景象。蜀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日渐强盛,‘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营织成,遂使锦绫专为蜀有。’”

      “南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化

      《成都市志·丝绸志》概述:

      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世界最古老商贸、文化国际通道之一,为中西交流和世界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志书记载:“据《西汉会要·蕃夷中》,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时见到‘蜀布’、‘筇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蜀贾活动地区达于缅甸、印度、波斯等地,所贩蜀地特产亦有丝织品。据考证,这条古道比 ‘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要早两个世纪。”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市志·丝绸志》正式出版发行

  • 2013年05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有着“锦城”之称的成都终于有了它3000年丝绸“家谱”。昨日,由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成都市志·丝绸志》正式出版发行。该志记载了成都丝绸业从古蜀蚕丛氏“教民蚕桑”,到汉唐时期“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再到改革开放后现代化织锦工艺闻名天下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书中可知,成都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主要产区,自古便有“锦官城”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锦绣之都”。 据悉,该志编纂历经三载,十易其稿,它的出版填补了成都市丝绸专业志的空白,也走在全国同类城市之前列。它保留了成都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于进一步保护成都历史文化传统,推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翔实记载

      成都3000年桑蚕丝绸业发展史

      早在商周之时,古蜀先民就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创造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和丝绸文明,并由此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使绚丽多彩的丝绸享誉中外。汉唐时期,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成都纺织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号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行来到成都,赞叹这里是“锦绣之都”。

      《成都市志·丝绸志》以成都丝绸行业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主线,本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独略同的原则,全面、真实地记载了从古蜀蚕丛时期到二十一世纪3000多年以来,成都桑蚕丝绸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全志由概述、大事记、第一篇桑蚕业、第二篇丝织业、第三篇丝绸贸易、第四篇教育与科技、第五篇管理及人物、附录、索引组成,共计50余万字,图文并茂,体例完备。

      耗时三年

      填补成都丝绸专业志空白

      《成都市志·丝绸志》的成书凝聚了志书编修人员和广大丝绸人的智慧和心血。自2010年开始编修到出版,可谓历经艰辛。面对行业全面改制,档案资料基本散失等困难,市地志办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编修人员不辞辛劳,到市档案馆、图书馆查找资料,对行业人员进行采访收集口述资料。编纂中,相关数据因部门统计口径不同而出现很大的出入。编修人员不厌其烦,反复核查、比对,务求准确,力争将该志书打造成“精品志书”。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该志书的出版填补了成都市丝绸专业志的空白,也实事求是地对成都丝绸的兴衰起伏,探索创造的曲折历程,作了翔实的记述。令人欣喜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蜀锦保护传承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一具有古老传统的文化遗产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都市志·丝绸志》的出版,正当其时。

      摘录>>>

      成都“锦官城”之称由来

      《成都市志·丝绸志》第二篇第一章:

      对于该别称的由来,志书上记载:“秦灭蜀后,进一步发展蜀锦生产,设官管理织锦刺绣。西汉时,成都与长安、洛阳、邯郸、宛城同为全国五大都市,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成都纺织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扬雄《蜀都赋》:‘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采,转代无穷。’官府在成都南门外夷里桥修建一个专门管理蜀锦生产的‘锦官城’。”

      诸葛亮凭借蜀锦发展蜀国经济

      《成都市志·丝绸志》第二篇第一章:

      志书记载:“三国时期,曹魏占据关中、关西,孙吴依靠长江天险,占有江南;蜀汉仅有益州,失去荆州后则更加困顿,人口、耕地均比不上魏、吴。丞相诸葛亮早就看出此种弊端,为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把丝织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此,鼓励百姓种桑养蚕,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设立‘锦官’专管蜀锦生产,成都丝织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一时出现‘机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景象。蜀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日渐强盛,‘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营织成,遂使锦绫专为蜀有。’”

      “南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化

      《成都市志·丝绸志》概述:

      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世界最古老商贸、文化国际通道之一,为中西交流和世界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志书记载:“据《西汉会要·蕃夷中》,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时见到‘蜀布’、‘筇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蜀贾活动地区达于缅甸、印度、波斯等地,所贩蜀地特产亦有丝织品。据考证,这条古道比 ‘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要早两个世纪。”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