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13725户受灾农户全部搬进新居
隆冬时节,透过吉庆的瑞雪,一个个掩映在巴山渠水之间的新村,在成片发展主导产业的映衬下,勾勒出巴渠大地产村相融的壮美景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2007年,我省正式启动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掀开了达州农村又一次巨变的序幕。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又为达州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活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省直机关的关心支持下,市委、市政府科学研判、大胆创新,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新村规划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以“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为抓手,牢牢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走出了一条产村相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主导产业蓬勃兴起、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农民收入成倍攀升……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历史变革中,达州新农村建设正在以坚实的步伐,向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目标加速迈进。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
“所谓新农村建设,不是仅仅建几栋房子那样简单。一个科学、严谨、可持续的规划,决定的是数以万计的农民群众未来数十年的生产生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强调严格规划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邀请省住建厅专家组和省内外30家知名规划编制单位,组织上千名专家学者开展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在新村规划设计中,突出川东民居特色,注重建筑功能布局,外观造型,做到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充分体现“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新村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新村规划要求,编制完成了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7个县(市、区)县域新村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共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2620个,到2020年,总共将规划建设8702个新村。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编制新村建设规划2035个,编制率达73.41%,编制建制镇规划102个,编制率100%,编制乡规划206个,编制率99.04%。
科学的规划和方案,不仅勾画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凝聚了各界力量,而且为科学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基础,保障了建设的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大竹县庙坝镇华山村的村民是新村规划实施后的首批受益者。这个从前有名的穷山村,苦于缺乏规划,群众散居在大山里,用电、饮水、出行、就医、上学几乎样样都难。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后,村里严格按照规划打造基础设施和村民集聚点,大力培育观光旅游产业,短短几年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有了,水清了,电通了,环境好了,游客多了,老百姓的荷包也鼓了!”华山村的村民喜上眉梢。
重建示范强力推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宏伟事业,既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又因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扎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我市自然灾害频发,2011年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9·18”特大暴雨洪灾,省委、省政府提出,达州要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
一定要走出“年年抗灾年年急,年年重建老问题”的怪圈!市委、市政府抓住难得的宝贵机遇,将“创非”工作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坚持“民生优先、科学规划、产村相融、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多元投资、因地制宜、务实重建”的原则,突出前瞻性、安全性、特色性,全域全程、集中连片,高起点做好规划;把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改善居住条件与综合环境优化相结合,通过灾后住房重建,使农民生产生活发生历史性改变。
我市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等方式,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建设如火如荼。短短一年时间,洪灾肆虐后满目疮痍的灾区重新焕发了生机,渠县天山村、达县桥东村、大竹县天宝寨村等一大批风貌突出、设施完善、功能现代、产业配套、文化发展的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在废墟上悄然屹立。
到去年年底,全市建成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202个和新农村综合体47个,13725户受灾农户全部搬进新居。
受灾群众的崭新生活起到了最生动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全面推开”的思路,我市新农村建设路子越走越宽,步伐越迈越坚定。近三年来,全市7个县(市、区)共建成新村350个。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新农村建设给人们思想带来的深刻影响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带来的收入的增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干劲。
通过示范带动,按照各县县域新村建设规划的年度建设计划,全市新村建设正在有序快速推进。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缺乏规划和管理缺位,农民房子怎么建、能不能建、建成什么样,群众自己都不清楚。一些无视规划,超越红线扩建,搭建,加层,在禁建区、 控制区抢建;或者是没有规划意识,未审批先修建,边修建边办证等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
“采取什么措施为无序建设‘上把锁‘?”市委、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建立有效的工作和政策机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我市制定出台了《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灾后重建新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定措施,并开全省先河,在全市所有310个乡镇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专人、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从2011年到2013年,共招聘150名乡村规划师,以充实基层规划建设力量。
不仅如此,从2010年开始,我市再开全省先河,由财政全额买单,每年从不同层面广泛开展村镇建设管理业务培训,对村镇管理人员多批次、多角度、多领域培训。仅2011年一年,便组织开展了7期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村镇规划管理人员1206人。
除了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村镇建筑个体工匠的素质提升也被纳入了工作重心。去年一年共组织省、市、县住建系统专家和技术骨干对6055名个体工匠进行了培训,除个别外出务工的工匠以外,基本实现了全员覆盖。
层层把关确保质量
以前的渠县李渡乡狮牌村,是一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穷山村,土坯房、茅草房凌乱破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百年不遇的“9·18”特大暴雨洪灾为狮牌村的新生带来了契机。如今,狮牌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具有川东民居风格的农家院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基础设施功能齐全,新建的致富路环绕青山绿水。
“政府组织设计单位帮我们搞设计,大家自己选的户型图。材料、施工等各个环节,我们都选了村民代表全程监督,质量那是百分之百放心!”狮牌村的村民对他们的新居赞不绝口。
从选择施工单位、选择建材到谈价格、运输以及正式施工,各级政府和群众设置了重重“关卡”,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溜溜。首先,竞标单位要主动“亮实力”,然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政府职能部门严格审核建设单位资质准入条件,经过种种考验,那些技术力量强、施工质量过硬、有工作责任心的施工单位最终入围中标。
同时,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安全,市、县、乡、村四级分别成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机构、人员、责任、工作“四落实”。仅去年3月5日至8月23日,全市就组织技术人员,33次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房屋建设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一旦发现问题,当场责令限时整改,确保了建材质量和施工质量。各地还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群众自己选村民代表或村干部代表作为建设管理小组,县(市、区)住建、质安等职能部门现场指导,监督建材质量和建设质量安全。
产村相融凝聚活力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我市紧紧围绕“设施的配套性、要素的系统性、发展的现代性”的要求,从民居建设、农民增收、设施建设、服务配套、基层管理等五个方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依托产业建设新村,产业发展到哪里,新村就建设到那里,全市涌现出了一批产城相融、产村相融的新村建设示范点,呈现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我市坚持统筹新村规划和产业规划,促进种、养、加立体发展和一二三产业配套协作,做到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为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达县双庙乡二东村,原来是个毫不起眼的小村。近年来,该村依托发展大棚蔬菜、万亩莲藕现代农业示范园,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走出一条巧打“观光农业”牌建新农村之路,使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名扬省内外,村民人均收入节节升高,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大竹县石河镇新华村依托发展香椿产业打造的5000亩香椿种植基地,渠县中滩乡天山村依托发展万亩柑橘示范核心区建设新村,宣汉县君塘镇洋烈社区依托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综合体……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201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巴渠大地遍地开花的新农村里,老百姓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