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四川分会场活动举行
对话采价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这么来的
对话采价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这么来的
作为反映消费价格变动的风向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怎么调查出来的呢?9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四川分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在成都市双流区举行。当天,记者走进一线,与CPI采价员面对面交流,了解CPI的调查过程。
一线采价员每月采集上万笔数据
范月是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消费价格调查处的一名采价员,每月5号、10号、15号、20号、25号、30号是她固定的生鲜食品采价日。一大早,她就要前往成都市武侯区洗面桥街的一家农贸市场,进行蔬菜、肉类、蛋类、水果、鱼的价格采集。
“每个规格品,比如猪肉,要看五花肉、后臀尖、精排的价格,而且至少要看3个摊位,再取平均数。”范月介绍,蔬菜、肉类、水果品类繁多,需要和摊贩一一询问。为了避免下午菜品打折影响数据代表性,所有采价工作必须在中午12点前完成。
如今,采价已告别传统的纸质记录,采价员通过专门的手机App实时填报数据,信息会即时传至国家统计局服务器。“数据修改会留痕,如果同一规格品两次采价的价格涨跌幅超过10%,系统还会发出提示,要求说明价格变动原因。”范月说,这些调查工作会为政府调控物价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CPI包括8个大类、268个基本分类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大部分数据需要采价员实地采集。仅成都每月就需对全市462个采价点、食衣住行等8个大类2441个规格品进行直接调查,每月共调查数据1万多笔。
“采价员没有节假日,春节也不例外。”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消费价格调查处副处长曾玮茜介绍,成都现有15名采价员,每人需负责多个区域、多个门类的采价任务。
“最多的一天跑了18个采价点,从锦江区的电影院到青羊区的超市,再到武侯区的农贸市场。”范月说。
“三定原则”筑牢数据质量生命线
价格数据至关重要,如何从源头确保数据质量?
价格采集有严格的采集规范。居民消费价格统计采用抽样调查确定调查网点,坚持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原则”。定人即固定采价员,避免因调查人员频繁变动引起人为价格调查误差。定点即固定调查点,如农贸市场、超市,以保障价格数据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定时即固定采价日期与间隔,保证基期价格和报告期价格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
不同商品的价格调查频率也经过了科学设计。比如,鲜活食品每5天调查1次,一般性商品(服务)每月调查2次,部分服务项目每月调查3次,国家或地方统一定价、价格相对稳定的商品(服务),每月调查1次。
“近年来,各级统计调查工作者始终把搞准搞实统计数据作为第一职责,坚守统计数据质量生命线,有力维护了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赵太想介绍,今年的统计开放日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开展统计职业道德宣传,进一步推动广大统计调查干部将统计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铭记于心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提高统计调查工作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进一步营造和维护诚信统计、依法统计的良好工作氛围。(记者 史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