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发展驶入“快车道”

  • 2021年02月07日 15时33分
  • 来源: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 【字体:
  • “十三五”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经济实力、要素聚集、成果产出和绿色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支撑。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出口总额领衔倍增。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末全省高新区营业收入总计超2.12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07万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超50%;规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1339亿元,为全省规上科技服务业贡献了约70%的营业收入;高新区进出口总额4758亿元、税收收入8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亿元,分别是“十三五”初的10.9倍、2.4倍和2.9倍。

    (二)区域布局日益完善,以点带面规模成势。截至2020年末,全省共有高新区26家,其中国家高新区8家,省级高新区18家。“十三五”期间,获得批复认定的高新区有15家,是“十三五”初的1.36倍,其中省级高新区14家。从区域布局看,除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以外的四个经济区均建有高新区,21个市(州)中有15个建有高新区,7个区域中心城市已实现高新区全覆盖。

    (三)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主体作用凸显。目前,全省高新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3300家,聚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约50%,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省比重约46%,四川省首批备案的38家瞪羚企业中,有26家分布在高新区,在主板、新三板等上市的高新区企业近2000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约487亿元,是“十三五”初的3倍,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约2.3%,比“十三五”初增加0.6个百分点;本科学历及以上人员41.23万人,从业人员总数达154万人,比“十三五”初增加85%。

    (四)创新平台加速聚集,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十三五”末,高新区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820家,比“十三五”初增加600余家;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合作创新组织近200个。省级及以上孵化载体136个,省级以上创新服务机构268家,金融服务机构1788家,省级及以上产学研用合作技术创新组织191个,比“十三五”初期均实现3倍以上增长。

    (五)创新成果产出丰硕,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十三五”末,全省高新区拥有有效专利约6万件,平均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106件,拥有国际专利1694件,境外注册商标1677件。与“十三五”初相比,有效专利增加5万余件,国际专利增加近2000件,境外注册商标增加1000余件。在此基础上,随着创新经济持续发展,高新区企业技术交易活跃,2019年全省高新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约367亿元,是“十三五”初的7.67倍。

    (六)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土地利用效益显著。全省高新区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园区建设,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末全省高新区平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强度4460万元/公顷,当年亩均税收约7.71万元/亩,与“十三五”初相比,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益显著提升。同时,围绕产业布局,合理规划生活居住、商业商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了产城融合发展。

    (七)安全生产常抓不懈,严格督导履职履责。“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新区积极推进园区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制,严格落实节假日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定期开展园区涉危险化学品、化工医药、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检查,强化日常安全检查。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同时,省级部门积极联动,组织专家对高新区进行安全生产指导,采取“责任制+清单制”方式,结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加强安全宣传、督导、培训力度,全省高新区安全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三五”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发展驶入“快车道”

  • 2021年02月07日 15时33分
  • 来源: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 “十三五”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经济实力、要素聚集、成果产出和绿色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支撑。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出口总额领衔倍增。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末全省高新区营业收入总计超2.12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07万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超50%;规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1339亿元,为全省规上科技服务业贡献了约70%的营业收入;高新区进出口总额4758亿元、税收收入8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亿元,分别是“十三五”初的10.9倍、2.4倍和2.9倍。

    (二)区域布局日益完善,以点带面规模成势。截至2020年末,全省共有高新区26家,其中国家高新区8家,省级高新区18家。“十三五”期间,获得批复认定的高新区有15家,是“十三五”初的1.36倍,其中省级高新区14家。从区域布局看,除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以外的四个经济区均建有高新区,21个市(州)中有15个建有高新区,7个区域中心城市已实现高新区全覆盖。

    (三)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主体作用凸显。目前,全省高新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3300家,聚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约50%,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省比重约46%,四川省首批备案的38家瞪羚企业中,有26家分布在高新区,在主板、新三板等上市的高新区企业近2000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约487亿元,是“十三五”初的3倍,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约2.3%,比“十三五”初增加0.6个百分点;本科学历及以上人员41.23万人,从业人员总数达154万人,比“十三五”初增加85%。

    (四)创新平台加速聚集,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十三五”末,高新区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820家,比“十三五”初增加600余家;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合作创新组织近200个。省级及以上孵化载体136个,省级以上创新服务机构268家,金融服务机构1788家,省级及以上产学研用合作技术创新组织191个,比“十三五”初期均实现3倍以上增长。

    (五)创新成果产出丰硕,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十三五”末,全省高新区拥有有效专利约6万件,平均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106件,拥有国际专利1694件,境外注册商标1677件。与“十三五”初相比,有效专利增加5万余件,国际专利增加近2000件,境外注册商标增加1000余件。在此基础上,随着创新经济持续发展,高新区企业技术交易活跃,2019年全省高新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约367亿元,是“十三五”初的7.67倍。

    (六)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土地利用效益显著。全省高新区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园区建设,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末全省高新区平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强度4460万元/公顷,当年亩均税收约7.71万元/亩,与“十三五”初相比,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益显著提升。同时,围绕产业布局,合理规划生活居住、商业商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了产城融合发展。

    (七)安全生产常抓不懈,严格督导履职履责。“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新区积极推进园区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制,严格落实节假日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定期开展园区涉危险化学品、化工医药、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检查,强化日常安全检查。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同时,省级部门积极联动,组织专家对高新区进行安全生产指导,采取“责任制+清单制”方式,结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加强安全宣传、督导、培训力度,全省高新区安全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